分享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10句话帮你揭示深层答案

 稻香居人 2019-05-10
日常的经验不是知识,而只是一种生活的观念。真正的知识和那些经典的文学或艺术作品一样,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

——题记

1,在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表达之前,先有重要性感受,这是三位一体的:理解、表达、重要性。对于我们获取知识,缺一不可。

2,教育就是让年轻人遇见自己的中年与老年。借助于教育,沿时间顺序发生的人生各阶段在同一空间里相遇。而教育最好的传授渠道就是通过知识。

3,知识分科学(经验的)、神学(超验的)以及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哲学;经验分直接的(我的)、间接的(他人给我的)和内省的(原来不是我的,但经过我的学习领悟从内部获得的)。从传授方面看,知识又分为可传授知识(外证知识)、不可传授知识(内证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4,笛卡尔说,知识的唯一目的是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可见,知识不是人生目标,而是帮助人省思、过好生活的工具。未经省思的生活不值得过,但一辈子只懂省思的人大可视为没有活过。知识帮助省思,为的是让我们过得美好幸福。知识是过程,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死观念,因此,任何想要一劳永逸地借助于背诵“应试教育”所提供的标准答案而获得知识的人注定要与知识擦肩而过。

5,知识帮助人省思,是因为在反思过程中的人,逐渐感悟到自己的人生,从而有了经过省思的生活。所以,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是相互纠缠的共生演化过程。只有知识,没有感悟或省思,只有省思,没有知识的帮助,都是不行的。

6,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人心性中天生就有的种子,通过教育或其他方式被唤醒,于是种子成为萌芽,萌芽长成知识。种子是先天的,知识是后天的。教育家或老师的任务就是把这颗隐藏的种子激发。当然,除了教育,还会有生活中决定性事件的冲击,抑或某个生命历程的转折点,导致内心那颗种子的“渐悟”或“顿悟”。

7,老子对孔子说:凡可传授的都不是道而只是道的陈迹,道的摹本。真正的道无法用语言传授。孔子认为,知识具有“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特性。“上智者”不必教育,因为他心性中天然就有足够的对知识的重要性的感悟能力,而“下智者”无法教育,因为他从一开始就丧失了那颗对知识敏感求索的种子。

8,在智者克里希那穆提看来,有些知识和思想是害人和不必要的。因为很多人的所思所想都是陈迹,它们会成为阻碍我们心性自由发展的枷锁。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省思的人生不值得过”,现在可以有一个更准确的表达:完全没有重要性感受的人生等于没活过。

9,无论是知识还是经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升到一定境界,就会出现如老子说的“最高的重要性感受是完全没有重要性感受”的虚空之境,万物来自无,又归于无。而到了人间佛教那儿,这个观点成了“最值得过的恰恰是那种我们常人意识中最不值得过的生活”。大音希声、大辩不言、大爱无疆、大智如愚,这里面满含着世界的真实图像和对真相的隐喻。

10,知识与感悟不应分离,否则就出现不真的知识或不通的感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真且通”。“真且通”的知识是生命的过程,不是生命的结果。灵魂的感悟是不可传授的知识,由于人类语言的局限,我们在表达时不得不转向佛家称为“增上慢”的知识,即内观或内证。这种知识与宗教结缘,与清晰的数理知识相比,是为至高且利万物之知识。

稻香居人 - 稻香居人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