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轮齿圈是发动机上的一个重要零件,辗环是其最理想的成形方法。图1 为我公司研发的一种飞轮齿圈零件,年需求量约8万件,针对传统辗环工艺中的残留毛刺大和圆度超差问题,我们对辗环工艺进行了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图1 飞轮齿圈锻件数模 初始工艺 最初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辗环工艺,按照手册设计了锻件图,图2 为锻件尺寸及公差,表1 为锻件质量要求,制订了工艺路线:加热→自由锻制坯(镦粗→冲盲孔→冲连皮)→辗环。整个辗环生产过程基本顺利,但有两个传统辗环工艺的通病一直困扰着我们,残留毛刺大和圆度超差(俗称椭圆)。残留毛刺大,辗环完成后,在端面留有大小不等的残留毛刺(图3)。圆度超差,在辗环完成后,有50% 的锻件存在外形椭圆的问题,严重程度不等。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被迫增加了一道粗车工序,去毛刺兼顾修整外圆内孔尺寸。一旦客户需求量大,粗车工序非常影响生产进度,迫切需要改进工艺。 表1 锻件质量特性要求表
图2 锻件尺寸及公差 图3 锻件残留毛刺大 分析原因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组织生产工人和技术人员并结合多年的生产经验,针对飞轮齿圈在辗环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分析其原因,大致如下。 ⑴残留毛刺大的原因。 1) 模具安装不到位。例如托板偏高,造成不靠托板一面残留毛刺大;托板偏低,造成靠托板一面残留毛刺大。 2) 设备间隙大。辗压轮偏摆严重,可能会造成两端均有毛刺挤出。 3) 制坯冲孔不垂直或冲孔偏,造成局部毛刺大。 4) 坯料尺寸不够精密,料偏大,在辗环成形的最后辗出毛刺。 ⑵锻件产生椭圆的原因。 1) 模具安装调整不当。例如,辗压轮径向跳动大,会造成椭圆度超差。辗压轮、芯轴、信号轮位置不合适,也会形成椭圆。 2) 操作工经验不足,操作不当。例如压下量偏大,会造成椭圆;还有锻件已经达到要求尺寸了,仍然辗压,也会造成椭圆。 3) 料温偏高,会导致相对压下量增大,形成椭圆。 研究对策,尝试改进 在分析原因后,我们首先对设备进行了大修,调整了设备间隙,确保辗压轮不偏摆,径向跳动满足要求。同时,对员工也进行了培训,强调了操作过程的控制要点以及模具的安装要求等。然而,随后生产出来的锻件,虽然比最初有所好转,仍然有残留毛刺,仍有椭圆件出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究其原因,应该是模具结构(图4)造成的。芯轴和辗压轮共同构成了模具的型腔,在传统的辗环工艺中,要么型槽完全在辗压轮,要么型槽完全在芯轴,要保证既充满型腔,又不挤出毛刺,对坯料、设备和员工的要求都是精密级的,才有可能保证,显然,目前大部分企业无法实现。 图4 原始模具结构 我们在查阅了大量技术资料后,决定采用一种新型的半精密辗压工艺,来解决上述问题。新的工艺路线:加热→自由锻制坯(镦粗→冲盲孔→冲连皮)→辗环(辗环→去毛刺)→整形。 ⑴解决思路。 1) 加热、制坯环节,只要工人熟练、责任心强,应该没问题,不用改进。 2) 辗环这个环节增加一个去毛刺的工步(核心中的核心),将原本的一工步辗环改变为两工步:辗环+ 去毛刺。改变锻件出毛刺的位置,从原来的边缘,移动到中间(图5),使辗环机上切边能将残留毛刺去除干净。可以有效解决锻件的椭圆度超差问题。 图5 改进后的摸具 4) 取消粗车工序。 ⑵思路详解。 在这种辗环工艺里面,增加热整形,可以完美解决锻件椭圆的问题,它带来了新的课题,绝对不能有残留毛刺,否则毛刺压入锻件,会形成折叠这种不可接受缺陷。毛刺的去除靠改进模具结构来实现。按照“成形”和“切边”的思路,将芯轴和辗压轮都做了改动。 1) 芯轴由原来的光轴,改变成了两工步,第一工步做出一半型槽,第二工步还是光轴,作为切除毛刺的“冲头”,以达到设计思路。 2) 辗压轮由初始的单型槽,改进成双型槽。第一工步和芯轴的第一工步联合起来,完成锻件的成形工作(最好产生合适的飞边)。第二工步的型槽,其实就相当于常规开式模锻的切边凹模,和芯轴的光轴部分配合,完成“切边”。 新工艺生产调试 增加新设备,制作新模具。首先,在辗环机的旁边安装了新的油压机。其次,按照新设计的图纸制作芯轴、辗压轮以及整形模具。 设备、模具都到位后,再次对员工进行新工艺培训。随后,组织了生产调试,这次调试非常顺利。 ⑴辗环环节,非常完美地展示了设计思路,锻件成形充满良好,在锻件的中间,出现了宽度10mm 左右的残留毛刺。 ⑵切边工步,非常顺利地将上一工步的毛刺去除干净。 ⑶热校正工序,保证了锻件的圆度,达到了改进目标。 加工验证 ⑴经过客户加工验证,效果理想,满足客户的加工要求。 ⑵在生产组织交付方面,通过取消粗车工序,打通了原来制约生产交付的瓶颈,使生产组织更加顺畅。 工艺升级 在新工艺解决了残留毛刺和椭圆度超差的问题后,我们再次大胆尝试,减小加工余量。过去我们没有热整形,需要考虑在椭圆度比较大的情况下,锻件能够满足下游客户的加工要求,现在,我们的圆度公差既然可以保证,理所当然,锻件的加工余量可以适当减少。我们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了改进的空间。首先,统计锻件的外径、内径、厚度尺寸(见表2),数据显示,热整形后内径尺寸一致性非常好,厚度尺寸也不错,可以减小加工余量。 表2 飞轮齿圈锻件尺寸统计(mm)
我们尝试修改了锻件图(图6),然后,相应地修改了模具尺寸,再次组织生产调试。经客户验证,减少余量后的锻件也能够满足客户的加工要求。图7为批量加工的齿圈。 图6 完善后的锻件尺寸及公差 图7 批量生产的齿圈 结论 通过对飞轮齿圈的辗环工艺一再优化升级,最终取得了良好效果。 首先,解决了质量问题,减少了损失; 其次,提升了生产效率,增加了效益; 第三,降低了锻件重量,减少了材料消耗,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四,超出顾客预期,对下游客户来说,既减少了加工工时,又节省了刀具,提高了顾客满意度。 希望这种一举多得的工艺优化升级能给行业同仁们带来借鉴。 ——本文节选自《锻造与冲压》2019年第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