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 【原文】人主之术1: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2循3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故古之王者,冕4而前旒5,所以蔽明也;黈6纩7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8,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 【译文】君主治理天下的方法,应实施无为而治,推行无须说教就能使人明白的教化。君主自身清静而不浮躁,坚持自然法度而不动摇;凭借所遵循的法理而任用下属,责令他们成就而自己不必亲自操劳和费心。所以根据上述的原则,君主心里明白,藏有韬略却让国师来晓喻开导,能说会道却让行人去陈说,脚腿灵便却让相者引导宾客,耳朵聪敏却由执政官员来转达百官意见或计谋。因此君主考虑问题便不会失策,谋略计划便不会有过错;言论合理文明,行为可作天下之表率;进退适合时宜,动静遵循原理;也不会因事物的美丑而产生好恶之情,更不会因赏罚之事而喜怒;事物叫什么名称就随它叫什么名称,事物属什么类别就让它属什么类别;事物是什么样子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由个人意志所决定的。所以,古代帝王君主,带的冠冕前面装饰一串珠玉,这是用来遮挡视线不要太明察的;冠冕两侧垂悬的黄色绵丸球,这是用来堵塞耳朵不要太能听的;皇帝宫外设立的屏风,这是用来阻隔自己、远离小人的。因此君主管辖的范围越远,所审察的范围却越近;治理的事情越大,所操持的事情却越小(越简约)。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君主治理天下的方法,应实施无为而治,推行无须说教就能使人明白的教化。君主自身清静而不浮躁,坚持自然法度而不动摇;凭借所遵循的法理而任用下属,责令他们成就而自己不必亲自操劳和费心。 —————————————————— 【注释】1.术:(shù树)《管子·霸言》:“术术乎大德哉,物利之谓也。”《荀子·修身》:“术礼义而情爱人。”《韩非子·难三》:“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战国策·魏策》:“臣有百胜之术。”这里用为方法、策略之意。 2.因:(yīn音)《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管子·君臣下》:“通者质,宠者从,此数之因也。”《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扬榷》:“辩惠好生,下因其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3.循:(xún寻)《书·洪范》:“无有作好,循王之道。”《管子·形势解》:“不扰则民自循;不劳则民自试。”《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楚辞·天问》:“昏微循迹。”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这里用为遵循、仿效之意。 4.冕:(mian免)《书·顾命》:“相被冕服,凭玉几。”《管子·法法》:“是故先王制轩冕所以著贵贱,不求其美。”《左传·哀公十五年》:“服冕乘轩。”《论语·泰伯》:“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荀子·富国》:“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这里用为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之意。 5.旒:(liu流)《诗·商颂·长发》:“受大球小球,为下国缀旒。”《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冕前有旒,恶多所见也。”《韩非子·十过》:“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旒。”《礼记》:“旗十有二旒。”《史记·乐书》:“龙丸旒,天子之旌也。”本意是指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之意,这里延伸为帽子前悬垂的饰物之意。 6.黈:(tǒu透)黄色。《淮南子·主术训》:“黈纩塞耳,所以掩聪。” 7.纩(kuàng况)古时指新丝绵絮。后泛指绵絮。《书·禹贡》:“厥篚纤纩。”《管子·轻重乙》:“大夏且至,丝纩之所作。”《左传·宣公二年》:“三军之士皆知挟纩。”《荀子·礼论》:“紸纩听息之时。”《礼记·玉藻》:“纩为茧。”《小尔雅》:“纩,绵也。絮之细者曰纩也。”《说文》:“纩,絮也。” 8.迩:(er耳)《书·皋陶谟》:“迩可远,在兹。”《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诗·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