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何雪先生技入自然是丹青

 泊木沐 2019-05-10

画家何雪先生通过多年的自己实践,愈发觉得中国的审美高度,中国的哲学思想的高度,中国的审美法则的那种严密、那种精神,世界独一无二。从云南十六州作品创作想法的萌生到作品的问世,历时十年之久,其作品虽不是最好的,但可以说在中国画界,作为第一人为云南的山山水水,风景名胜造像第一人,实属当之无愧。欣赏何先生的十六州作品,从整体看,展现的是日出天地正,煌煌辟晨曦,秀丽而又宏伟的山景图,从细节出发,画面中既有旭日未出,其辉已透的隐约,又有山川静立,其形已显的豪迈,陡峭的山峰,俊朗的雅石,凝聚成浑厚苍朴的山川景象,勾勒出了山的脉络,石的纹理,而由此形成的俊雄昂然的气势,华润苍厚的笔风,将云南十六州的风景,文化,民族,名胜,人文,历史,地理,环境,艺术等都囊括其中,名山胜水城意在胸 大美江河墨于笔下,这正是何雪先生“笔墨随当代”精神内涵的展现!

纵观何雪先生的成才之路,一生即无缘专业院校,亦无师承传授,他独自一人在艺术的道路上思索求真实践,向经典致敬,向传统继承,是画家何雪先生绘画学习的主要途径,我们正是在这样大的一个文化语境下,来解读和欣赏何雪先生你给的作品的。宋朝山水始终是现代的我们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画者那种情怀和心境的烦躁更是我们难以了解的。欣赏何雪先生的宋之路,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多元化格局中,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延伸,不只是单纯的技法形式的创新,而是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生命形式和审美思维嬗变的一种自然感情流露,通过对云南风貌律动的一种把握和自身对生命万物的感怀关照,才使得其笔下的云南十六州作品笔墨形式更加感性且真实,极具生命活力,从而给观者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效果。

笔墨与宣纸的碰撞,产生了变化无穷的变幻,在这个特定的范畴里建立属于自己的特有视觉符号,确立自己的审美思想,形成自己的画作品格,是画家何雪先生多年来始终追求的艺术目标。何雪在刻画十六州本身面貌的基础上,将笔墨进一步概括,甚至在某些画作中提升到近乎抽象的程度,在笔墨飘缈、聚散开合之间,将自已的笔墨从浓淡干湿、快慢徐疾的言情状物上升为高品格的笔墨语言特质,这是他自己画作从形而下描摹物象到形而上精神层面的转变,也是他精神的自觉追求。以云南十六州作品来看,已然构成了行宋之路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纲领,以传统作为根基,并寻求突破,努力融合现代艺术,经过驾驭和重组,衍生出唯美,含蓄,简约又现代的语言范式,这种动人情感的力量,就是何雪先生艺术作品的感染力,终归于“意境”。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诗论上,“少陵笔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山水画进入宋、元高峰时期,画论上明确要求绘画也要象诗一般追求意境。以至宋代画院以诗名为画题,考试选优也要求画和诗一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有境界则成高格”成为评价中国画的最高标准。 细读何雪先生的所有作品,注重捕捉和提炼物象本身意蕴,以神取胜,在物象与心相之间自由发挥笔墨的意趣,以丰富多变的笔墨抒写,把作品整体的气息贯通作为根本追求,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

当然,何雪先生的作品,笔者估摸应该还是以董其昌的审美旨趣为主导的仿古、师古风气。就以对古迹的模仿,宋元古迹而言,何雪先生又能看到多少,即便看到了,又有多少是真,多少是伪,这无疑是何雪先生仿宋之路最大的审美障碍。但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当年不乏行几百里求名迹一见者,也不乏借名迹早暮临写,至归还时还依依不舍地在默默追摹,数年重睹时竟有如见故友之情。

今日的何雪先生虽身在彩云之南,其作品却不胫而走普及全国,只事耕耘不急功利,其艺术之魅在广大书画爱好者中广为流传且深得赞誉。

作品展示

临沧翁丁原始部落

昭通豆沙关

怒江丙中洛

西双版纳独木成林

香格里那虎跳跃

丽江玉龙雪山

保山腾冲大热海

楚雄元谋土林

大理仨塔

曲靖珠江源

普洱茶马古道

红河元阳梯田

德宏翁丁原始部落

文山广南坝美

昆明石林

玉溪澄江抚仙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