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楷书临《皇甫君碑》 隨柱國左光祿大夫弘義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上柱國黎陽縣開國公于志寧制 夫素秋肅煞,勁草標於疾風;叔世艱虞1,忠臣彰於赴難。銜須授命,結纓殉國2,英聲煥乎記牒,徽烈著於旂常3,豈若舋起蕭牆,禍生蕃翰4,強逾七國,勢重三監5。其有蹈水火而不辭,臨鋒刃而莫顧,激清風於後葉,抗名節於當時者,見之弘義明公矣。 1. 叔世:叔,衰,末。叔世即末世。艰虞:指艰难困苦的时代。
2.衔须:口含胡须,表示临难不屈、大义凛然的样子。《后汉书?独行传?温序》:“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 3.记牒:史册、文字记录。旂常:“旂(qí)”和“常”,指王侯的旗帜,代指王侯。 4.舋:同“衅”,祸患、祸乱。衅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藩翰:指诸侯王国和大臣。
5.七国,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个诸侯国,因于前145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君諱誕,字玄憲,安定朝那人也6。昔立效長丘,樹績東郡,太尉裂壤於槐裏,司徒胙土於耏門7,是以車服旌其器能,茅社表其勳德,銘功衛鼎,騰美晉鍾,盛族冠於國高8,華宗邁於欒郤9,備在史牒,可略言焉。曾祖重華,使持節、龍驤將軍、梁州剌史,潤木暉山,方重價於趙璧10;媚川照闕,曜奇采於隨珠11。祖和,雍州贊治、贈使持節、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膠涇二州刺史。高衢將騁,遽夭追風之足;扶搖始搏,早墜垂天之羽12。父璠,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隨州刺史、長樂恭侯。橫劍梐枑13,威重冠軍;扸瑞蕃條14,聲高渤海。 6.朝那:安定郡朝那县,在今甘肃平凉一带。康熙字典解释,朝,《集韻》追輸切,音株。朝那,縣名。那,《正韻》奴何切,?音儺(nuó)。《說文》西夷國安定有朝那縣。可见,朝那应读为zhū nuó。 7.昔立效長丘,樹績東郡,太尉裂壤於槐裏,司徒胙土於耏門:这一句涉及两个典故。 8.国高:国子和高子,二人皆春秋时齐国上卿。《左传?僖公十二年》:“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杜预注:“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上卿也。” 9.栾卻:晋国旧时的望族。 10.润木晖山,晖通“辉”。赵璧,即和氏璧,战国时为赵惠文王所得。 11.随珠,随侯珠。《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12.高衢:大道,要路。比喻高位显职。追风:形容马行之速,此处比喻升迁。 13. 梐枑,bìhù,亦作“梐枒”,俗谓“行马”,古代官署前拦挡行人的栅栏,用木条交叉制成。 14. 扸瑞:扸,古同“析”。扸瑞,相当于“剖符”,指受封拜官。 公量包申伯,稟嵩山之秀氣15;材兼蕭相,降昴緯之淑精16。據德依仁,居貞體道17。含章表質,詎待變於朱藍;恭孝為基,寧取訓於橋梓18。鋒剸犀象,百練挺於昆吾;翼掩鴛鴻,九萬奮於溟海。博韜胥產,文瞻卿雲19,孝窮溫凊之方,忠盡匡救之道。同何充之器局,被重晉君20;類荀攸之宏圖,見知魏主。斯故包羅眾藝,囊括群英者也。 15. 申伯:周宣王的母舅,封于申,故称“申伯”。《诗经??大雅? 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崧,即“嵩”。《崧高》一诗,相传为尹吉甫叙申伯之功业,并为之送行而作。 16.
17.据德依仁:把德和仁作为言行依循的标准。语出《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8. 含章:包含美质。《易??坤卦》:“六三,含章可贞。”孔颖达疏:“章,美也。”表质,显示出朴素的本质。讵:岂,怎。朱蓝:朱色和蓝色。此句比喻人有朴素美好的本质,有待加以显现。碑文作反问句。桥梓:桥木和梓木,古代比喻父子。这里桥梓引申为孝道。 19.锋剸犀象:剸,割断。剑锋可以斩断犀牛和大象。 20. 起家除周畢王府長史。策名蕃牧,則位重首寮;袨服睢陽,則譽光上客21。既而蒼精委馭,炎邌D。作貳邊服,實資令望,授廣州長史22。悅近來遠,變輕訬於雕題;伐叛懷柔,漸淳化於緩耳23。蜀王地處維城,寄深磐石,建旟玉壘,作鎮銅梁,妙擇奇材,以為僚佐,授公益州總管府司法24。昔梁孝開國,首辟鄒陽;燕昭建邦,肇徵郭隗25。故得馳令問於碣館,播芳猷於平臺,以古方今,彼此一也26。 21. 22. 23. 24. 25. 26. 尋除尚書比部侍郎,轉刑部侍郎。趍步紫庭,光映朝列;折旋丹地,譽重周行27。俄遷治書侍御史。彈違糾慝,時絕權豪;霜簡直繩,俗寢貪競28。隨文帝求衣待旦,志在恤刑,咒網泣辜,情存緩獄29。授大理少卿,公巨細必察,同張季之聽理;寬猛相濟,比于公之無冤30。但禮闈務殷,樞轄寄重,允膺此職,實難其人31。授尚書右丞,洞明政術,深曉治方,臧否自分,條目咸理。丁母憂去職,哀慟裏閭,鄰人為之罷社;悲感衢路,行客以之輟歌32。孝德則師範彝倫,精談t貫徹幽顯。雖高曾之至性33,何以加焉。尋詔奪情34,複其舊任。 27. 折旋丹地:折旋,古代行礼时的一个动作。丹地,宫殿中涂红色的地面,借指朝廷。 28. 霜简直绳:霜简,古代御史弹劾大臣的奏章。直绳,以法制裁。 29. 求衣:索衣。谓起床。《汉书·邹阳传》:“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
颜师古注引臣瓒曰:“ 文帝入关而立,以天下多难,故乃寒心战慄,未明而起。” 30. 张季:张释之,字季。汉文帝时任廷尉,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31.礼闱:指尚书省。汉代尚书省设在建礼门内,又近禁闱,故称。 32. 罢社:停止社祭。《三国志·魏志·王脩传》:“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脩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后用为对别人丧母表示哀悼之典。 33. 高曾:孔子弟子高柴和曾参,二人均事亲至孝。 34.夺情:古人父母去世,按礼当守孝三年,不能任职为官。而大臣为国家所重,由皇帝特诏在未满守制期去除丧服,称为“夺情”或“夺服”。 于時山東之地,俗阜民澆35,雖預編民,未行聲教。詔公持節為河北河南道安撫大使,仍賜米五百石、絹五百匹。公輶軒布政,美冠皇華之篇;擁節觀風,榮甚繡衣之使36。事訖反命,授尚書左丞。然並州地處參墟,城臨晉水,作固同於西蜀,設險類於東泰,實山河之要衝,信蕃服之襟帶37。授公並州總管府司馬,加儀同三司。公贊務大邦38,聲名藉甚,精民感化,黠吏畏威。屬文帝劍璽空留,鑾蹕莫反39,楊諒率太原之甲,擁河朔之兵。方叔段之作亂京城,同州吁之挻禍濮上40。雖無當璧之兆41,乃懷奪宗之心。公備說安危,具陳逆順,翻納魏勃之策,反被王悍之災42。仁壽四年九月,溘從咄呵镂迨幸弧Hf機起殲良之歎,百辟興喪予之悲43,切孔氏之山頹,痛楊君之棟折。贈柱國左光祿大夫,封弘義郡公,食邑五千戶,諡曰明公,禮也。喪事所須,隨由資給,賜帛五千段,粟三千石。 35. 浇:浇薄,指社会风气浮薄不淳朴。 36. 輶轩布政:輶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代指出使。 37. 参墟:亦作“参虚”。参星的分野。当今山西、河南一带。《左传·昭公十五年》:“
唐叔受之,以处参虚。” 杜预注:“参虚,实沉之次,晋之分野。” 孔颖达疏:“实沉之次,晋之分野,上繫参之虚域,故云参虚。” 38. 赞务:协助处理事务,也指州郡长官的助理。 39. 属:恰好遇到。剑玺空留、銮跸莫反:均指帝王驾崩(这里指隋文帝为杨广所杀)。 40.
叔段:即共叔段。春秋时郑庄公封弟共叔段于京,称为“京城太叔”。后共叔段谋乱,为郑庄公平息。事见《左传》。 41. 当璧之兆:当璧,比喻立为国君。语出《《左传·昭公十三年》。 42.
魏勃:西汉齐王刘肥的中尉。吕后死后,诸吕欲反,朱虚侯刘章探知其谋,于是派人偷出长安报告其兄齐王刘肥,想让刘肥发兵西征,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便诛杀吕氏族人,趁机立齐王为帝。齐王闻讯后,就和他舅父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暗中谋划出兵。事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43. 万机:指皇帝。歼良:诛杀好人。语出《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惟公溫潤成性,夙表白虹之珍44;黼黻為文,幼挺雕龍之采45。行已窮於六本,蘊德包於四科46,延閣曲臺之奇書,鴻都石渠之秘說,莫不尋其枝葉,踐其隩隅47。譬越箭達犀,飾之以括羽;楚金切玉,加之以磨礲48。救乏同於指囷,親識待其舉火49。進賢方於推轂,知已俟以彈冠50。存信舍原,黃金賤於然諾;忘身殉難,性命輕於鴻毛。齊大小於沖襟,混寵辱於靈府51,可謂楷模雅俗,冠冕時雄者也。方當亮采泰階,參綜機務,豈謂世逢多故,邔俚老凑菇洶钪,奄鍾非命之酷。 44. 夙:早 45. 黼黻fǔ fú:原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借指修饰文辞。 46.六本:古谓立身行事的六项根本:孝、哀、勇、能、嗣、力。汉刘向 《说苑·建本》:“
孔子曰: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后为君子。立体有义矣,而孝为本;处丧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陈有队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能为本;居国有礼矣,而嗣为本;生才有时矣,而力为本。” 47.延阁:古代帝王藏书之所。曲台:汉时为校书著记之处。
48.越箭:以越山之竹所造之箭。达犀:穿透犀革。括羽:箭末羽毛,可使箭飞行更快更稳。此句语出《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49. 指囷qūn:《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 肃乃指一囷与周瑜。”后以“指囷”喻慷慨资助。 50.
推毂:原意是推车前进,尤特指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也引申为荐举,援引的意思。《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内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将军制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轂赵綰为御史大夫。” 51. 冲襟:胸襟,胸怀。灵府:指思想,心灵。 世子民部尚書上柱國滑國公無逸,以為邢山之下,莫識祭仲之墳;平陵之東,誰知子孟之墓52。乃雕戈勒石,騰實飛聲53,樹之康衢,永表芳烈。庶葛亮之隴,鍾生禁之以樵蘇54;賈逵之碑,魏君歎之以不朽55。乃為銘曰: 52. 邢山: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南。 53. 54. 55. 殷后華宗,名卿胄系。人物代德,衣冠重世。逢時翼主,膺期佐帝。卟呓浘],執鈞匡濟。門承積慶,世挺偉人。夜光愧寶,朝采慚珍。雲中比陸,日下方荀56。抑揚元輔,參贊機鈞。玉葉東封,貳圖北啟。伏奏青蒲,曳裾朱邸57。名馳碣石,聲高建禮58。珥筆憲臺,握蘭文陛59。分星裂士,建侯開國。輔藉正人,相資懿德60。中臺輟務,晉陽就職61。望重府朝,譽聞宸極。亂階蔓草,災生剪桐62。成師構難,太叔興戎63。建德效節,夷吾盡忠64。命屯道著,身歿名隆65。牛亭始卜,馬獦初封66。翠碑刻鳳,丹旆圖龍67。煙橫古樹,雲鎖喬松。敬銘盛德,永播笙鏞68。 銀青光祿大夫歐陽詢書 56. “陆”指陆云,陆机的弟弟,“荀”指荀隐。《晋书》卷54 陆云传:“云与荀隐素未相识,尝会(张)华坐,华曰:'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隐曰:'日下荀鸣鹤。’鸣鹤,隐字也。云又曰:'既开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挟尔矢?’隐曰:'本谓是云龙骙骙,乃是山鹿野麋。兽微弩强,是以发迟。’华抚手大笑。” 57. 付奏:谓俯伏上奏。青蒲:指天子内庭。 58. 建礼:本指汉建礼门,为尚书郎值勤之处。借指尚书郎,此即指上文“除尚书比部侍郎”。 59. 珥笔:古代史官、谏官上朝,常插笔冠侧,以便记录,谓之“珥笔”。 60. 辅藉正人:以正直之人作为辅佐。藉:借助,依靠。 61. 中台辍务,晋阳就职:指离开中央,来到地方任职。 62. 《吕氏春秋·重言》:“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 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 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於是遂封叔虞于晋。”后因以“剪桐”为分封的典实。此处借指杨谅作乱。 63.
64. 建德:西汉赵王刘遂之相。参前文注释42。 65. 命屯:命丧。殁:死。 66.
牛亭,《汉书》卷81《张禹传》:“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又近延陵,奏请求之,上以赐禹,诏令平陵徙亭它所。”这里以牛亭借指墓地。 67. 翠碑刻凤,丹旆图龙:石碑上的凤形已经刻就,旌幡上的龙图已经绣好。旆pèi,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68. 笙镛:亦作“笙 ”。古乐器名。镛,大钟。《书·益稷》:“笙鏞以间,鸟兽蹌蹌。” 孔颖疏:“吹笙繫鐘,更迭而作。” 孙星衍注引郑玄曰:“东方之乐谓之笙。笙,生也,东方生长之方,故名乐为笙也。西方之乐谓之庸。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谓之颂,颂亦是颂其成也。” |
|
来自: 老薛osxh3nrppl > 《碑帖/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