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

 hzq114 2019-05-10

不知道大家在玩游戏时有没有听过这一句话,打赢时“不是自己太强,而是对手太弱”;打输时“不是对手太强,而是自己太弱”。我们从唐朝时往前推,中原王朝的战斗力一直十分强悍,逼的少数民族不敢拿起刀枪,只敢载歌载舞

并不是少数民族强大到越来越难打了,而是汉人民族的封建统治下中原王权政策的改变导致了许多有志之士,放马南山、整天吟诗作赋。

唐汉之前,民风彪悍,朝廷重视文官、敬重武将,全民好战成风,虽然不是马背上的民族,但对于战争从不服软。所以打匈奴、退突厥,扩大版图疆域。

春秋时期,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从小都在骑马射箭,军事素养与少数民族不遑多让。汉代虽然独尊儒术,但文人受人尊敬,文官可以谈论国家大事,对军事出谋划策;武官受人崇拜,靠军功封侯,获得官级、名望与财富。从唐、汉再到春秋,武官也可以进入最高权力中心,出将入相;文官可以弃笔从戎,博得一份军功。在那个时候,皇帝调兵遣将只需虎符即可,没有出现监军这个职位(监军的出现,甚至比主帅的权利更大,影响整个战局)。

隋朝时科举制的出现,在唐朝趋于成型,学子三年寒窗才有机会入仕,博得一份大好前程。

于是,民间的孩子开始了勤勉读书,出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高论,大家都盼望高中,然后做官,从此衣食无忧。国家招揽人才也只是招揽这些整天满口爱国救民的高论和写一手花团锦簇文章的仕子。从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然后先前的骑马射箭之类的武学风气日渐荒废,产生了一批批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才。

宋朝之时,宋太祖自身便是军伍中人,他自己明白武力代表着什么,为了预防“陈桥兵变”这样的事情重演,他开始抑制武官的权利。

唐末五代军阀的割据严重影响的中央政权,这让宋朝的统治者又看到了武将带来的威胁,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压制武将的地位和权限。甚至把军人的权限压制到了可悲的境地,而那些为了国家浴血奋战的军人的地位甚至比罪犯还不如。

在宋朝之前,中央高级军事长官多是军人出身,如太尉、大将军、大司马等;到宋朝时的高级军事官员成了文人担任,靠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浆糊脑袋来指挥战斗,结果可想而知。并且宋代后的官员军事素养极低,将领又随时被调动,这就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是兵家大忌。

而这种情况也一直影响到了明朝,明朝时期还设立了“监军”一职,监军的作用类似虎符,起初这个职位的出发点是好的。古代皇帝调动军队需要靠虎符来对接,但是如果虎符丢失或被盗,就会影响部队调动,有了监军的存在就能证明统帅的真假。

(明朝监军多有太监担任)

监军还有一个特殊权利,他可以有额外渠道回报战争情况上达天听,这就造成了监军的权利太大,甚至干涉统帅的指挥决策。明朝时期的战斗失败经常是因监军随意干涉指挥造成的,而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中央统治者对武将的不放心,造成武将指挥处处被肘制。

唐汉之前,少数民族不敢长驱直入中原,是因为他们惧怕中原王朝的军事力量。

汉唐时,不管是匈奴还是突厥,他们被打的撤退几千里,突厥甚至绝望的归降唐朝,剩下的跑去祸害欧洲。

春秋和秦朝时,中原王朝长期与北方民族战争:

  • 秦国灭掉了义渠游牧民族国家

  • 赵国灭掉了强大的游牧民族中山国;

  • 李牧大败匈奴;

  • 燕国灭了东胡;

  • 蒙恬率30万大军打的匈奴望风而逃;

《过秦论》记载:“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干弯弓而抱怨”。

而唐之后的宋明,中原王朝重文轻武,皇帝不信武将,军人地位低下,文人胡乱指挥,导致随便一个少数民族都敢欺负汉人。

中原王朝在军事上毫无威慑力可言:

  • 北方游牧民族敢长驱直入,抓走皇帝、公主及大量汉人女子;

  • 后金入塞如过无人之境,差点攻入北京城;

纵观历史,少数民族一直在保留着时刻战斗的思想,他们明白唯有不断战斗才能生存,反观中原王朝却一直在打压军人地位,让军人失去作战的积极性。再也没有“文能提笔安社稷,武可马上定乾坤”的民族思想,对手一直在进步,而我们却一直在退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所以说,不是少民族越来越难打,也不是对手太强,而是自己太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