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一首小诗, 看似写女子美貌, 却是道出历史兴衰, 诗仙千古

 lxd加油站 2019-05-10

西施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沉鱼”之容。鱼玄机说她“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可见其魅力。那么,在大诗人李白的笔下,这位当日的浣纱女郎——后来的吴王妃子,又是怎样的绝色动人呢?

《子夜吴歌》之《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在中国古代人的心目中,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每一个风景都有它的精神象征。桑树是春日的象征,李白在《子夜吴歌》的《春歌》中,就以采桑起兴;那荷花是夏日的标志,所以,这首《夏歌》就以荷花起兴。

说起荷花,我们自然想到周敦颐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但李白却不,他以一个宏大的场面推出荷花——三百里镜湖。三百里广阔的镜湖开满了荷花。一个“发”。字,赋予了动态感,这三百里的荷花是从花苞,呼啦啦一下子就怒放,那是一种话娇美为壮美的壮观景象。和杜牧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相比,只因为这个“发”,气势顿然大增。

五月的一天,西施出来采莲了,西施美丽的容颜引来无数的围观者,以至于把若耶溪都挤满了。“隘”极其传神,把人潮汹涌,人舟满岸的热闹场面形象再现。《陌上桑》这样描写秦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是秦罗敷的美;而西施呢?“人看隘若耶”这就是她的美。都是不直接写她们有多美,而从周围人的反应,反衬这种惊心动魄的美丽。

上面荷花怒放的大场面原来都是为西施做舞台,做烘托,这些人不是来看荷花,而是来看比荷花还美的西施,西施一个人压倒了三百里荷花。

西施是美的,李白的诗句也是美的。但恰恰在这里,出现了问题。后人质疑,西施在若耶溪采莲,合情合理,怎么能到镜湖呢?有更改事实之嫌;另外,既然三百里镜湖已经尽展西施的美貌,那“人看隘若耶”就显得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若耶溪的终点就是镜湖,西施荡舟采莲,从若耶溪到镜湖,那些围观者也飘飘荡荡,一路追随到镜湖。另外,我们都知道,张籍有“越女新妆出镜心,自觉明艳更沉吟”,那这里的“镜新”,是镜湖呢?还是像镜子一样澈澈的湖面的?这样想来,竟也合理。

西施具有如此轰动之美,那也就成了欲要实施“美人计”的越王最佳人选了。这就有了“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春秋时期,吴国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寻求复国。于是把西施送到吴宫,成了亡吴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丽的西施,早晨还是采莲女,晚上就入了越王宫,为入吴做准备。西施入吴,担负着复国的使命,这是舍生取义,这何尝不是话娇美为壮美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