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效应 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生活应用 研究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例如,老师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教育启迪 在教育活动中,含蓄的肯定总是比直接表扬更让人反复记起并回味;委婉的批评比严厉的指责则更容易让人接受。优秀的老师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总会有意无意的使用某些有特定意味的手势、表情、眼神等辅助手段交流信息,暗示对学生的信任、提示与鼓励,从而使得孩子学习更加积极上进。 鉴于此,家长在孩子引导孩子成长过程中,也可以运用暗示的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暗示,以鼓励发展他们的良好行为和言语表达方式;同时也需要尽量减少给孩子带来的消极暗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