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教科书上的济南日耳曼式车站建筑

 ygf9u9x0d41o5x 2019-05-10

       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它曾是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它曾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


济南老火车站是指“津浦铁路济南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建筑

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它曾是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它曾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但是在1992年被拆除。

当年它和德国人二十世纪初设计的胶济铁路火车站(现为济南铁路局公用建筑,即以前济南铁路分局撤销前的办公场所)相距仅数百米。两座颇具规模、均为欧式风格的车站近距离并存,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极为罕见。

虽受到市民和学者的强烈反对,山东省济南市和铁路部门仍落实了老车站拆除方案。济南老火车站由德国建筑大师赫尔曼·菲舍尔(Hermann Fischer)设计,中国人建造,始建于1908年,19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这是一组具有浓郁的巴洛克风格的哥特建筑群,塔形钟楼、圆形屋顶、拱形门窗、高大的台阶、花边墙壁,宛如童话般精巧别致的“积木”。

『上世纪80年代末』

车站以南立面为正面,入口砌以宽大的石台阶,与门前孔武有力的柱廊形成了匀称、协调的沉实风格,传递给旅人一种笃实、稳重的良好感觉。

入门后为候车大厅(后来改作售票厅),平面方形,拱顶高约13米,上覆双坡瓦屋面。南北两墙上嵌以宽大的拱形高窗,镶彩色玻璃。在候车大厅之东突出一个低矮的绿色球型穹顶,是当年的售票室所在。

火车站的西部是一排三层(包括屋顶层在内)的辅助用房,阁楼山墙舒缓的曲形线条连绵起伏,与候车大厅的穹顶和拱窗互为呼应,从整体上散发出一种稳重而流畅的气息。

立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候车大厅与辅助用房之间高高耸起的一座高达32米的圆柱形钟楼,是济南老火车站的构图中心,堪称为全部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如果说济南老火车站是世间汪洋人海中的一座小岛,那么这坚实而高耸的钟楼就宛若指引一叶叶小舟的灯塔了。

欧洲历史上流行最广、最具民俗性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在济南老火车站这座小小建筑中也有多处体现:

钟楼立面的螺旋长窗、售票厅门楣上方的拱形大窗、屋顶瓦面下檐开出的三角形和半圆形上下交错的小天窗等,既为建筑物增添了曲线美,又增加了室内的光亮度。

墙角参差的方形花岗岩石块、门外高高的基座台阶、窗前种植的墨绿松柏、棕褐围栏都使这座不大也不算太小的洋式老车站既有玲珑剔透感,又有厚重坚实的恒久性。

法国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发源地,那伸向蓝天的高大钟楼便体现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理念,但设计者又把与他们信仰中的上帝相衔接的尖顶改换成了罗马式的圆顶,并把圆顶下的墙面装饰上四个圆形大时钟,用以替代只可用听觉感知的教堂钟声,既增添了视觉观赏性,又为旅客提供了方便。

建筑师按照使用功能组织空间,主次分明:形象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即使同过去的北京前门老火车站或上海老火车站相比,济南老火车站无论在外貌还是内涵上也都略胜一筹。

这座造型别致的火车站刚一建成,便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家和百姓们的广泛赞誉,成为远东地区最为著名的火车站。

二战后,德国人编制的旅行手册上就建议,到远东最值得看的第一站就是济南火车站。它还成为当时北京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教科书上的范例。电影《大浪淘沙》也拍摄于此。

『上世纪90年代』

1958年,为增加容量,铁路部门对老火车站进行了部分改造,在西面建起了两层候车室和三座站台天桥。1972年为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来济南,车站新建了从站台直通站前广场的出口,当时称迎宾门。

历史走到了1989年,济南老火车站面临“生死考验”。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流量,是保留老站进行改造,还是彻底推倒另起炉灶?高层人士和专家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老济南火车站售票处』

1992年3月,在拆除之前,无法计数的市民,涌到老火车站。

很多家庭几乎是全家出动,大家扶老携幼,合影留念,于这座陪伴了他们近百年的建筑,作最后的告别……

7月1日上午8点5分,老站钟楼上精准的机械钟永远停止了转动,伴随着济南人走过80个春秋的老车站也就此作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德国方面要求回收大钟,未果(2008年6月原大钟在济南铁路局一仓库内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