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氏研究|唐汾阳王郭子仪家族西安凤栖原墓地考述

 郭为丰 2019-05-10
原创: 郭在权 中华郭氏网 今天

  为配合西安城市开发,西安市考古所从2011年4、5月开始挖掘郭子仪家族西安凤栖原墓地。后有媒体报道,郭仲文夫妇合葬墓(郭子仪曾孙)、郭仲恭(郭子仪曾孙)及金堂长公主合葬墓、郭琦(郭子仪之孙)夫妇合葬墓被挖掘,我们以为是孤立事件,在中华郭氏网都作了相关转载。2012年4月郭曜夫妇合葬墓(郭子仪长子)被挖掘。2012年6月18日郭暧和升平公主墓(郭子仪儿媳)被挖掘。2012年6月19日我们感到事件的严重,在中华郭氏网建立了专版,引起全球郭氏宗亲强烈关注。

  中华郭氏网于2012年6-7月间发起“抗议西安郭子仪家族墓地挖掘活动”。海内外众多郭氏宗亲参与抗议,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郭杰宗长和中华郭氏网郭在权宗长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向西安市政府提交书面抗议函,南方周末、凤凰网等众多媒体进行了爆光。

为使海内外郭氏宗亲了解郭子仪家族西安凤栖原墓地,郭在权于2012年7月1日在中华郭氏网发表本文(略有修改)。

时间是不能泯灭一个家族的记忆!因为那儿有我们的先人,我们家族的根………

唐郭子仪家族西安凤栖原墓地考述

※ 郭在权

  少陵塬简写作少陵原,位于浐河、潏之间,汉代称鸿固原。是西安市区东南方向的一块黄土沉积台地,位置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乡、杜曲镇、大兆乡之间。后来汉宣帝墓在杜城南,原名杜陵,亦称杜陵原;汉宣帝许皇后葬杜陵南,坟较小 (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又叫少陵原。现在少陵原泛指两河之间的地区,南起引镇,北到陆家寨。长约1.8万米,海拔470-630米,高出河面80-150米,北望长安,南接秦岭终南山,地势高亢,视野开阔,整个原面呈阶梯状上升。

    凤栖原又称栖凤原,实际上是少陵原的西北部,汉初称为鸿固原,汉宣帝神爵四年,有11只凤凰翔集于杜陵原北部,故名为凤栖原。这里出土的隋唐墓志多称此地为凤栖原,但也有称少陵原、杜陵原或韦曲北原的。凤栖原东西长15公里,整个原自东南向西北坡度渐趋低缓。这里视野开阔,居高临下,自有一番俯瞰古长安之势。由于该地临近隋唐长安城,地势高阔,因而成为隋唐时期的主要葬地之一。地下埋藏的众多的古代墓葬使凤栖原成为文物考古部门的重点关注与保护区域。

风水宝地凤栖原

     唐玄宗开元年间,从少陵原南端的大义谷(今大峪谷)开黄渠引水上原,经鲍陂调蓄,曲折北流,绕过蓬莱山,注入曲江。这样,东有浐水,西有潏水,加之隋文帝时代挖掘的龙首渠、清明渠和永安渠,少陵原上下便形成一个立体的水网体系。水景波光,使少陵原这座从汉武时期营造起来的上林苑灿若水上仙山。这里松柏郁郁,遮天蔽日,石碣漫道,祠堂宏伟,亭台楼阁的景象。自古豪门望族置业建园之福地,文人雅士踏青访幽之去处。杜牧描写:“走杜陵之西道,崖曲泉深,地平木老,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衰草”。诗仙李白慨而歌之:“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杜陵绝句》)《旧唐书》卷一二零《郭子仪传》:“城南有汾阳王别墅,林泉雅致,莫之与比,穆宗常游幸之,置酒极欢而罢。”[1]2358

  浐水和潏水在少陵原东西两川绘就的水乡风光,历来为人称奇。浐水河宽流缓,似一条白练,坦荡如铲,故有“素浐”的昵称。如“素浐宸游龙骑来”(宋之问),“登高素浐原”(杜甫)。这里平畴沃野,桑陌纵横,浐水西岸的高阜上有迎春阁,是每年皇帝带领朝中重臣迎祀春神的地方。少陵原西南方的樊川,由水冲击而成。这里本是舞阳侯樊哙的封邑,汉武帝时期,划进上林苑,广置离宫别馆,巡猎游观,止宿其中,故又名“御宿川”。潏水从大峪谷出来,汇集小峪谷、太乙谷等诸谷之水,在神禾原和少陵原之间迤逦北流,遇鸿固原折而西北,身后留下的这块盆地平原,土地肥美(土德曰厚),面积宽广,所以樊川也称“厚宽川”。所谓鸿固原,就是现在的韦曲北原。西起杜城,东到秦二世宫(墓),一溜儿埋葬着秦国先王的十几位皇子和皇子妃。这里“松柏森蔚,华表翁仲,数十里相望焉。”(《赵山函记》)坡下,潏水一路北来,遇原坡转而西去,到申店渡口(今申店,明万历年间始造桥)才归流西北。潏水在今长安区政府一带汇集成天然水泊,名“皇子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潏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西北经下杜城,即杜伯国也。”潏水在樊川不但灌溉着万亩稻田,还汇集成许多天然池沼,古人谓之“陂”,另有人工开凿的池塘附丽其间,陂塘相连,水明如镜,一派江南景致。除皇子陂外,潏河樊川段还有杨柳渚、南塘、丰润陂、雁鹜陂、洛女陂、九曲池(杜牧凿,在朱坡下)、勋荫陂(在牛头寺西)等,其中皇子陂水势最大,水面最阔。久居少陵的诗圣杜甫老年漂泊荆楚,时时怀恋故土,有“秋水忆皇陂”(《偶题》)之句,可见思念殊深。皇陂(即皇子陂)的景观到底如何?晚唐诗人罗隐有诗以记之:“皇陂潋滟深复深,陂西下马聊登临。垂杨风轻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

  如诗如画的美景,人们以为老天已近不公,有所偏爱。备受韩愈推崇,登科后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名句流传京师的诗人孟郊,面对川原旖旎风光,感慨万端:“见此原野秀,始知造化偏。”(《终南山下作》)不惟如此,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成史诗和传奇,渗透在每一寸土地。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少陵原东西两川分别开掘三条水道,向新都大兴城引水。东川龙首渠,又名浐水渠,在少陵原东侧,依山傍水引浐北上,过长乐坡直达皇宫。西川清明渠和永安渠,分别在潏河中游的申店和香积寺开沟凿渠,勾通沣氵高二水以增大潏水水量,北上折而入城,并且和定昆池、昆明池、氵高池、氵彪池连成一气,以通漕运。唐代对这三条水道进行过多次疏浚改造,为城内百万人口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并漕运物资。为了管好用好来水,京兆府设立河渠署、都水监,“凡京畿诸水,因灌溉盗费者有禁,水入内之余,则均王公百官。”(《旧唐书·五行志》)这些水道穿城而过,流经诸多坊间,西市、东市、荐福寺(小雁塔)东街均有池塘以停泊船只,渠水最终交汇于皇宫的龙首池、太液池、鱼藻池和许多个海地。兴庆宫龙池引水后,水面“弥亘数顷,常有云气”。人们将这些渠道称为“御沟”,将渠水叫做“皇都水”、“宫前水”、“内水”(流入内苑之水),爱恋之情甚切。

  由于在少陵原开黄渠引水以注曲江,才使水面大增,成为京中第一胜景,演绎出千古华章。关于黄渠,除了《唐书》有记,宋人张礼还对黄渠故道作了详尽考察,其书《游城南·注》写道:“黄渠水出义谷,北上少陵原,西北流经三像寺(旧址在鸣犊镇)。鲍陂(今鲍北村,为一凹地)之东北今有亭子头,故巡渠亭子也。北流入鲍陂。鲍陂,隋改曰杜陂,以其杜陵也。自鲍陂西北流经蓬莱山,注之曲江。”关于蓬莱山,已无迹可考,据当地村民说,可能在鸿固岸(三兆村和杜陵之间的沟壑)。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沟岸有青石台阶,估计是古代人工园林遗迹。张礼还考证记载:黄渠的水,以支渠引流到原上的村村寨寨,民始得以甘饮。曲江的余水,一支西流经杏园,到慈恩寺(大雁塔);另一支过北池头村,直到铁炉庙。《咸宁县志》说:慈恩寺“南临黄渠水,竹森邃,为京都之最。”其遇仙桥,据《通志》载: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9年),总制鄂海对其予以重修。

  引水上原使少陵原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美化,诗人杜牧老来落叶归根,有赋赞其秋景:“予之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崖曲泉深,地平木老。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衰草。”

    凤栖原又称栖凤原,实际上是少陵原的西北部,汉初称为鸿固原,汉宣帝神爵四年,有11只凤凰翔集于杜陵原北部,故名为凤栖原。这里出土的隋唐墓志多称此地为凤栖原,但也有称少陵原、杜陵原或韦曲北原的。

    凤栖原东西长15公里,整个原自东南向西北坡度渐趋低缓。这里视野开阔,居高临下,自有一番俯瞰古长安之势。由于该地临近隋唐长安城,地势高阔,因而成为隋唐时期的主要葬地之一。地下埋藏的众多的古代墓葬使凤栖原成为文物考古部门的重点关注与保护区域。区内古墓葬星罗棋布,已发掘和查明的有西周墓群,汉代杜陵墓群,唐代韦氏、杜氏、颜氏墓群,明代秦藩王墓群。我们所熟知的如:颜真卿、杜牧等,近现代名人张云山、朱子桥、井勿幕、张季鸾、杨虎城等亦葬于此。

枝繁叶茂的郭子仪家族

    郭子仪有八子:郭曜、郭旰、郭晞、郭昢、郭晤、郭暧、郭曙、郭映。第二代,即名以“日”为偏旁的一代,第三代,即名以“金”为偏旁的一代,人数众多,家族繁衍已是十分庞大。《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子曜、旰、晞、昢、晤、暧、曙、映等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诸孙数十人,每群孙问安,不尽辨,颔之而已。参佐官吏六十余人,后位至将相,升朝秩贵位,勒其姓名于石,今在河中府。人士荣之。”

长子:郭曜,袭代国公,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太子詹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

    郭曜子郭锋(《旧唐书》记作郭鉾),百户云。郭锋,麟州刺史,唐德宗贞元十七年为吐蕃所杀。“资治通鉴”唐本纪有载:“吐蕃陷麟州,杀刺史郭锋。锋,曜公子也”

长子代国公郭曜生四子:郭锐、郭锋、郭链、郭锜,均为高官。郭锋被封为汾阳公,郭锋生二子郭瑜、郭嵩。凡福建之郭氏,大多奉郭嵩为入闽始祖。郭锜官京兆仓録。

次子:郭旰,鸿胪卿同正,“安史之乱”时与安守忠战死于潼关,封英国公。

三子:郭晞,郭子仪第三子,随父征伐,屡建战功。任御史中丞、太子宾客、工部尚书,转御史大夫,累封赵国公。逝世后追赠兵部尚书。

  郭晞长子郭钢,累封赵国公,赠兵部尚书。

  郭晞次子郭钧,郭钧子郭承嘏。

  郭晞孙郭承嘏,刑部侍郎,赠吏部尚书。

四子:郭昢,试鸿胪卿,信国公。 

五子:郭晤 ,兵部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吏部司封郎中、上柱国、乐平开国郡公

  郭晤子郭鐇,百户云。

六子:郭暧,娶唐代宗女升平公主。赠尚书左仆射。

    一门5驸马、一位皇后。四子:郭铸、郭钊、郭鏦、郭銛。一女:郭念云。 

    郭铸袭封。袭代国公。

    郭钊,妻沈氏,沈氏母为唐代宗女长林公主。工部尚书、司农卿、节度使。郭钊史书载其身长七尺,方口丰下。唐代宗时,以皇帝的外孙身份为奉礼郎。累官至左金吾大将军,改检校工部尚书,为邠宁节度使,入为司农卿。唐宪宗寝疾,宦竖或妄议废立者。当时为太子的唐穆宗问计于郭钊,郭钊答曰:“殿下为太子,当旦夕视膳,何外虑乎?”唐穆宗即位,郭钊任检校户部尚书兼司农卿。不久被任命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徙河中尹,领晋绛慈隰节度。唐敬宗即位,下召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又帅剑南东川。太和年间,南蛮寇蜀,取成都外郛,杜元颖不能抵御。皇帝下诏郭钊兼领西川节度。未行,蛮众已入侵梓州。州兵寡,不可用。郭钊贻书谯蛮首帟巅以侵叛意。帟巅曰:“元颖不自守,数侵吾圉,我以是报。”乃与修好,约无相犯。皇帝嘉奖他,立即升为西川节度使。郭钊以有病例请人代替,为太常卿,逝世后,赠司徒。

    五子郭仲文、郭仲恭、郭仲词、 郭仲学、郭仲斌 。仲文之子曰湖,迁南丰双井,传至金龙,遂迁临川之茶溪而家焉。郭仲词娶唐穆宗女饶阳公主为妻,郭仲词官检校殿中少监、驸马都尉,袭太原郡公。 郭仲恭娶唐穆宗女金堂公主为妻,历詹事府丞。生子曰翟爵国子祭酒,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将军。唐僖宗中和元年避乱,由金陵而迁吉州太和墨溪,生 四子:长延嵩、次延升、三延暹、幼延勃。

  郭鏦,娶唐顺宗女汉阳公主李畅,太原郡公,赠尚书左仆射。

       鏦生三子:郭仲宣、郭仲武、郭仲翊。 

  郭銛,娶唐顺宗女西河公主,太子詹事。

  郭念云, 为唐宪宗皇帝后,生唐穆宗。懿安郭皇后,名郭念云,郭子仪孙女,郭暧与昇平公主之女。唐宪宗为广陵王时,聘为王妃。“顺宗以其家有大功烈,而母素贵,故礼之异诸妇,是生穆宗。”[17]2867唐穆宗继承皇位之后,奉她为皇太后,后来移居到兴庆宫,穆宗常前往请安。穆宗死后,有人劝她效仿武后称制,遭她怒斥,然“历五朝母天下”。

    历史上以贤德著称的郭太后,在唐宪宗驾崩时,她年幼的儿子唐穆宗继位,宦官们要求她临朝听政,郭太后则称:“昔武后称制,几倾社稷,我家世守忠义,非武氏之类也。太子虽幼,但有贤相辅之,何患国之不安?”而郭氏子弟在朝中为官的,也由郭太后之兄郭钊领衔启奏云;“为避嫌隙,臣请先率诸子辞官归田。”郭氏家风,流布后代。

七子:郭曙,司家卿,金吾大将军,终祁国公,银青光禄大夫、守殿中少监

八子:郭映,太常寺卿。朝散大夫、守秘书省著作佐郎。

    郭子仪膝下还育有女儿八人:

长女许配于成都县令卢让金;

次女许配于鄂州观察使吴仲孺;

三女许配于卫尉卿张浚;

四女许配于殿中少监李洞清;

五女许配于司门郎中郑浑;

六女许配于分州别驾张邕;

七女许配于和州刺史赵纵;

幼女许配于太常寺丞王宰。

凤栖原郭氏家族墓地

    郭子仪家族墓地占地约1000多亩,位于西安凤栖原,现长安区东兆余村(杜陵乡政府)西北300米处,今神舟六路东,航天中路北。下图灰色为已在西安凤栖原出土墓志。

 历史记载和已被挖掘的郭氏祖茔有:

    郭荣墓:汾阳王郭子仪之五世祖。郭荣碑早在1953年10月便经前西北工程地区文物勘察清理队发现于长安县壩水以东之王村,当时以对地面基建工程尚无多大影响,故仍保留在原来的地面下,直至1956年3月因该工程基建范围扩大,为了使这个已保有一千三百四十余年历史的古代碑刻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始从地下挖掘出来,移置于陕西省文物部门保存。碑首高76,宽93厘米,两侧有盤螭六条相交;碑身广95,厚26厘米,座身作方直,无华文雕镌,高28,宽132厘米,于土襯之外自座至首通高2.8米,碑额署衔四行篆书曰:“隋故右候卫大将军蒲城侯郭恭公之碑”,文共卅行,行六十字。此碑出土与郭敬之墓不远。[3]

    郭荣约生于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卒于隋大业十年(614年)。隋朝重要军事将领,武侯绍绮将军、左侯卫将军、银青光禄大夫。郭荣出生于官宦家庭,父郭徽,西魏同州(今陕西大荔)司马,北周洵州(今陕西汉中)刺史、隋太仆卿。郭徽与北周武帝字文邕、隋文帝杨坚有旧交。隋大业十年(614年),病逝于怀远镇(今河北怀远县),时年68岁,炀帝为之罢朝一日,赠兵部尚书。 郭荣一直是郭子仪当时引以为豪和学习的榜样。[4]   

    郭敬之和夫人向氏墓:汾阳王郭子仪之父。郭敬之(666—744年),《咸宁县志.陵墓志》载:“赠太保郭敬之墓,在城南20里。……夫人平原郡向氏天宝十三载合于京兆少陵原。苗晋卿撰神道碑。”赵蛹《游城南记》载:“高望之西北有仇士良、郭敬之、升平公主三碑,皆当在十余里内。” [5]

     郭敬之开始为唐涪州(治今四川涪陵县)录事参军,此后一直迁转各地。郭敬之一直做地方官,曾先后任吉(治今江西吉安市)、(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寿(今安徽寿县)、绥(治今陕西绥德县)、宪(治今山西娄烦县)五州刺史,也有说是先后任绥、渭、桂(治今广西桂林市)、寿、泗(治今江苏宿迁县五州刺史退休后回到京城长安,住常乐坊(位于长安城最南,约在今西安市丈八东路东段一带)安度晚年,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正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78岁。

    郭子仪衣冠墓:北宋·张礼《游城南记》元祐(1087—1094)初偕友游长安城南,寻访唐代都邑旧址,著《游城南记》。文中记述到:“张注曰:庄即唐宦官仇士良别业也。士良死,籍没其家,后晋赐晋昌军节度使安彦威,安氏子孙世守之。士良墓碑俱存,其南为郭子仪墓,西南长孙无忌之墓,碑皆断仆。” [7]

    “ 续注曰:抚定后府南赵牛里皓阳观主李可贞、乔志朴相过,语余观西北有二大碑,云是郭氏墓碑,他曰往观,其一寿州刺史郭敬之神道碑。敬之字敬之,子仪父也,以子仪贵,赠太保徐国公,碑额御题,韩国公苗晋卿撰序,萧华书。其一郭氏所尚升平公主墓碑,书撰姓名失传。” [7]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可赠太师,陪葬建陵。”因此张礼《游城南记》文所写郭子仪墓应为衣冠墓。

    汾阳王夫人王氏墓:与郭子仪活动于同一时代的宰相杨络,撰写的碑记《唐汾阳王夫人王氏碑记》“享年七十三,以大历十二年正月辛未,终于平康里之私第,皇慈兴叹,中使临弔,汾阳以睽偕老之期,深遗挂之恨,抚襟长恸,悼亡何及,即以其年六月二日·卜葬于万年县凤栖之原。”[6]。杨络,既是郭子仪的同乡,又是与郭子仪活动于同一时代的宰相,相互之间自然十分了解。杨络撰写的碑记,当然是最可靠、最具权威性的。

    夫人享年73岁,在唐代宗大历十二年正月,于长安平康里的居所去世,当时圣上为之扼腕叹息,并派特使悼念,郭子仪也因为眼看着未能和夫人一起白头偕老而遗憾痛苦,为此抚襟大哭,因思念夫人伤心到了极点,在这一年的六月二日,将夫人葬于万年县凤栖之原。圣上又特别遣使赐予丧葬之物,丧事操办遵循法典,场面盛大隆重,古今罕见。王夫人出生于望族,本家源于太原,其高祖乃是唐开国元勋王长谐,曾任唐高祖李渊的左卫大将军、秦州都督、平原郡公,去世之后获封荆州大都督,葬在高祖李渊的献陵之旁。曾祖王德元,曾担任银青光禄大夫、唐州刺史,爷爷王士会,曾担任河南府陆浑县令。

    郭幼贤墓:郭子仪之弟。以功授卫尉卿、单于副都护、振武军使、朔方节度副使左厢兵马使。拜银青光禄大夫,永泰二年七月一日赠太子少保。'以永泰二年七月八日葬于京兆府万年县义善乡凤栖原,近先茔焉,礼也!’。[8]

    郭仲文墓:郭子仪曾孙。2011年已发掘约30多座郭氏祖墓:有墓志铭的有郭琦(郭子仪之孙)夫妇合葬墓、郭仲文夫妇合葬墓(郭子仪曾孙)、郭仲恭(郭子仪曾孙)及金堂长公主合葬墓。

   郭仲文、郭仲恭及金堂长公主,均葬于先茔万年县义善乡。两座墓葬相距150米。义善乡,位于万年县县南十余里。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曾在此乡修建了一座义善寺,此乡得名当与此有关。从墓志可知,郭仲文和郭仲恭是同父异母兄弟,为郭敬之玄孙,郭暧与升平公主之孙。

   郭仲文,字翊周,尚父子仪之曾孙,驸马都尉、检校左散骑常侍、赠太师暧之孙,检校尚书兼太常卿、赠太尉钊之长子,授金吾将军、知街事。金吾将军,唐十六卫官名,在唐代官从三品,《新唐书·百官志》: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即:主要掌管皇宫和京城治安。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九月一日终于长兴里之私第,其年十一月十二日葬于万年县义善乡先莹之旁。

    郭仲恭及金堂长公主合葬墓:郭子仪曾孙。郭仲恭,曾祖子仪,祖暧,父钊,官至驸马都尉、将作少监,于会昌四年八月廿一日薨于京师长兴里之私第,以其年十一月六日葬于万年县之南封义善乡凤栖原,归祔先莹。夫人金堂公主,赠凉国大长公主,穆宗皇帝第四女,乾符□年二月二十六日薨,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祔于先莹。郭仲恭墓志明确记载:“仲恭……葬于万年县之南封义善乡凤栖原,归祔先茔”。

    郭子仪之孙郭锜、卢士绚合葬墓:这处合葬墓是2012年3月底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挖掘的。郭锜为郭子仪长子郭曜次子,夫人卢士绚为大理寺丞卢仲容之女。

    卢士绚的墓志上写着葬于“先舅姑茔东二百八十步”,也就是说其墓距离其公婆墓葬之东二百八十步,在郭锜墓志中则写有“西去先太傅玄堂壹里”。在夫妇二人各自的墓志中,分别描述了郭曜夫妇墓葬的位置,并且用了不同的距离单位,这就为唐代距离单位“步”与“里”提供了换算的标准。如此换算下来一里等于280步左右。

    郭曜夫妇合葬墓:根据郭子仪之孙郭锜、卢士绚合葬墓记载,2012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准确定位挖掘郭曜夫妇合葬墓(郭子仪长子)。

郭子仪长子郭曜夫妇墓挖掘现场墓志,2012年4月17日图片

郭曜墓志铭:“有男曰锐曰鉾曰链曰锜,仰荷成训,有臧孙之美,以其年五月二十六日卜宅于万年县凤栖之原,礼也。”

 郭暧和升平公主合葬墓:2012年6月挖掘郭暧和升平公主墓(郭子仪儿媳)。

郭暧和升平公主合葬墓已挖掘现场,2012年6月26日图片

 郭暧墓志铭:“明年秋八月壬寅卜宅于万年县之凤栖原,礼也!”

郭在岩墓志铭:“以明年十一月十五日归葬于雍州万年县义善乡凤栖原之旧茔焉 。”郭在岩“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十一月十六日 殁於富平任所 ”可见,五代时期,郭子仪家族后裔仍归葬凤栖原。

  综观以上资料,西安凤栖原郭氏家族此墓地至少自隋代郭子仪五世祖郭荣开始一直到五代绵延十世约三百余年。此地有郭荣、郭敬之郭子仪衣冠墓、郭子仪兄弟、夫人王氏墓、郭子仪八个儿子墓等几百座家族墓。

     公元907年大唐灭亡,中原地区进入战乱频繁的五代时期,郭氏族人纷纷南迁。如其中一支,郭子仪长子郭曜南迁如下,据福建郭氏家谱记载:郭曜有四子:锐锋链奇。锐无记载,锋有二子:长曰岩,无记载,次曰嵩,为南迁始祖。郭嵩于唐末迁居河南固始,五代后梁开平4年(910)南迁福州,居于新宁县芝山,建汾阳王庙,后改名福惠寺。所居之地称郭坑,以示不忘郭氏之本。后世繁衍,分迁于霞浦、长乐、福清(玉融山南阳村、马山西)、莆田(魏塘郭埭、涵头)、罗源、建宁、仙游(大蜚山、碧溪)、泉州(高桂坊、土门)、晋江、惠州、惠安(城北门外东赤程村、郭厝)、闽县、杭州、富阳(郭家村)、泽朗、延平一带,并渡海迁台、远播海外。南迁有一支派迁居西安、汉中、西乡县。郭锋有一后裔郭在徽,五代时迁居南京,后代迁居江西吉州,聚居庐陵(吉安麻冈)、吉水(杜源、相木塘)、安福(白石)一带。南宋时郭亮一支迁居湖南桂阳。元代郭益埙由吉州迁居广东(南海)、海南、海外。"

   从此郭氏子孙更加开枝散叶,郭氏遍及天下,人才辈出,延续了郭氏家族的荣耀。而凤栖原郭氏家族墓地慢慢沉寂,仅留下一片废墟瓦砾,长伴残阳如血,但时间是不能泯灭一个家族的记忆!因为那儿有我们的先人,我们家族的根……….

[中华郭氏网:郭在权]

参考资料:

[1]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清]董诰.全唐文·卷331·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隋]隋故右候卫大将军蒲城侯郭恭公之碑,现存于陕西文物部门.

[4] 《隋书·卷五十·郭荣传》

[5] 长安区文物局《长安区文物古迹简介》,2010.6

[6] [唐]杨络撰写的《唐汾阳王夫人王氏碑记》(见明万历《太原府志》)。

[7] 北宋*张礼《游城南记》。

[8] [唐]孙宿撰写的《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卿单于副都护上柱国郭公墓志铭(并序)》

2012年中秋节,中华郭氏网组织海内外郭氏宗亲200余人在西安凤栖原郭子仪家族墓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