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美大学堂 2019-05-10 14:15:26 孙伯翔,1934年10月4日出生于天津武清,晚号“自适居”。 孙伯翔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资深评委。曾先后两次出席中国文联代表大会。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史馆馆员。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2013年3月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走进魏碑 |魏碑书史背景 虽然从近现代碑帖融合日趋成为书法创作主流的历史现象来看,碑学的独立发展已趋终结,但是从当代书法史的启蒙价值选择而言,则事实上,碑学构成当代书法史的起点。也就是说,当代书法史的起点是以碑学作为主体价值来与已往书法史划分疆界的。这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书法复兴已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当代书法始终没有将二王帖学传统作为书史主流价值予以历史认同,不仅如此,对以沈尹默为代表的海派帖学的否定与批判,还导致与加深当代书法对二王帖学的历史隔膜,并且,由此在书法文化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帖学属于复古保守传统而与现代书法创新扞格不入的偏见与误读。对帖学的拒斥,使碑学自然成为当代书法的审美价值皈依。不过,作为后碑学,当代碑学与近现代碑学在书史价值追寻上已有很大不同。近现代碑学以魏碑为主体,并始终将对魏碑的笔法探询及碑帖融合作为碑学的主旨。 |谋求创新 |当代碑学发展趋势 当代碑学则已形成广碑学,由魏碑扩及从秦汉至魏晋的碑刻、志磗、墓志、摩崖、刻经。并且,在碑学认识论上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不是以碑学颠覆取代帖学,而是以碑学民间书法审美价值谋求创新帖学。由此,当代碑学已走出近代碑学碑与帖势同水火的历史怪圈,在遵循碑帖融合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又开辟出碑帖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只不过,对碑学主旨下的民间书法的价值倾斜,使得二王一系正统帖学始终占居不到当代书法主流地位,“明清调”书法则与碑学交相呼应,构成当代书法审美主潮。 就碑学在当代的存在状态来看,当代碑学拓展了近现代碑学的视阈,并改变了碑帖对立的书史格局,这是当代碑学超越近现代碑学宏观建构的一面;而沉滞处却在于,疏离了碑学的核心问题,即碑学笔法问题,以至当代碑学,在碑学笔法上存在着严重误读。质言之,当代碑学除了在金石气上对碑学尚存在历史性理解,对碑学笔法——尤其是魏碑笔法则基本处于漠视或误读状态——这表现在魏碑创作实践与史学研究双重领域。 |超今越古 |当代碑学超越性发展 也正是在这种书史背景下,孙伯翔作为当代北碑巨匠,其魏碑创作置于当代碑学领域,便具有创造性启蒙意义。可以说,当代碑学因为有了孙伯翔的存在才获得了一个历史制高点。他不仅是当代碑学标志性人物,同时,当代碑学因为有了孙伯翔创造性的北碑创作实践,而使当代碑学获得超越性历史发展。这可以从魏碑笔法这一碑学核心问题来认识。 接下来 我们一起看看 孙伯翔先生临摹魏碑《张猛龙帖》 的授课视频吧! ▲仁美大学堂孙伯翔先生教学片段 ▲孙伯翔先生为仁美大学堂题名 孙伯翔先生作品欣赏 ▲ ![]() ![]() 孙伯翔老先生已八十余高龄,从艺七十余载,年年岁岁,朝朝暮暮、却仍然孜孜矻矻,矢志不渝。正如《八十寿辰自祝》一诗云:“余生好求书与画,逆迫多舛不觉难。方园幻变无竟了,东图西抹又十年。朝暮兴趣唯浸墨,妙得灵光何时见。纸醉金迷未迷眼,清凉境界自疑仙。”从诗中我们也看到孙先生的虚怀若谷和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起于方正,行于温润,臻于清凉,不殁则求。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孙伯翔书画艺术网 作者:姜寿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