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新版《舒克贝塔》即将播出的新闻: 预告片的最后,是“好久不见”几个字: 这部 1989 年播出的动画片,已经 30 年了。 而它的原作者郑渊洁,从 1977 年开始,也已经坚持写作童话 40 多年。 前段时间,2018 年中国童书作家榜公布。写《马小跳》的杨红缨,写《草房子》的曹文轩,这些陪伴了我们好多年的名字都在榜上。 可唯独缺少了郑渊洁。 很多人都留言追问。 郑渊洁的名字虽然不会被常常提起,但我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他。 《童话大王》杂志、《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贝塔》、《魔方大厦》…… 《童话大王》创刊号 图片来自 中国作家网 《魔方大厦》海报 郑渊洁的童话陪伴了几代中国孩子的成长。 我们喜欢他,喜欢他的作品。 因为在他和他的童话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真诚,收获了力量。 他不遮掩,不端着。 他让我们在长大这场未知的冒险中,能跟这个世界相处得安心。 王小波在他的《黄金时代》里曾经说过: 人生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和敢想敢做的勇气。 当我们开始尝试和更陌生的世界接触的时候,我们被要求: 跟周围的人变得一样。 郑渊洁却是一个意外。 “别去人太多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危险。” ——妈妈从小这么教育他,所以他活得跟其他的小孩儿都不一样。 同龄的孩子们都梦想着成为科学家,郑渊洁却崇拜当时的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 时传祥当时说:“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所以,二年级的郑渊洁在《我长大了干什么》的作文里,立志当一名掏粪工人。 而且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作文登上了校刊。 事实上,最后郑渊洁也没有实现他儿时的梦想。当他自己开始参加工作,掏粪工人这个职业已经开始从历史舞台退场了。 郑渊洁的校园生活,也由于他太“特立独行”,而早早结束。 上小学的郑渊洁 图片来自《郑渊洁家庭教育课》 在立志当掏粪工人两年后,四年级的郑渊洁把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改写成了《早起的虫子被鸟吃》。 他的创造力没有再一次得到老师的肯定,还被看作是在违抗权威。老师羞辱他,让他念 100 遍:“郑渊洁是全班最没出息的人!” 最后,郑渊洁实在受不了,在教室里引爆了兜里的爆竹。 然后,他“顺理成章”地被学校开除了。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曾经有很多个像郑渊洁这样的孩子,但他们后来,大多在长大的过程中以或好或坏的方式消失了。 像郑渊洁这样长大,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学校遭遇的挫折给郑渊洁带来的影响不小。 很多年后,《皮皮鲁和梦中人》里一篇名叫《驯兔记》的童话被拍成了电影。 《驯兔记》海报 关于学校,关于教育,关于权威,郑渊洁在这里面说得很多。 每一个进入学校的学生,都得变成听话的兔子。 皮皮鲁不愿意变兔子。 于是,老师逼迫他,同学孤立他。 就连父母,为了让他尽早变成一只兔子,每天只给他胡萝卜吃,墙也刷成红色。 ![]() 原本活泼的皮皮鲁沉默了,他把一只兔子头套戴在头上——终于也变成了一只兔子。 ![]() 故事的最后,摘掉头套的皮皮鲁逃到一片树林里,碰上穿着大熊猫外衣郑渊洁。 ![]() “孩子,没关系,这只是一个童话”——郑渊洁安慰皮皮鲁。 ![]() 可郑渊洁心里很清楚,这哪里是什么童话,这分明就是现实。 孩子们得有多幸运,才能不被变为兔子? 那些不愿意变成兔子的孩子,该有多幸运,才能安全地长大?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多么特别,要有多少勇气去长大,这并不重要。 父母才是保护孩子安全长大的那把伞,只有他们能给孩子勇气,能抵挡住这个世界释放出的恶意。 在郑渊洁被学校开除之后,他再也没走进过校园。 全靠身为哲学老师的父亲手把手教他。 父亲对他唯一的处罚方式就是让他写检查。 他真的很特立独行。写检查变成了他施展自己想象力和创作才能的天地。 有了人物,有了时间和地点,然后,有了情节,变成了完整的故事。 最后,郑渊洁能看见父亲在读自己的检查时,被逗得直乐。 是父母在一开始就给他埋下了写作的种子,并且一直保护着这颗种子发芽长大。 其他的孩子很难像郑渊洁这么幸运。 所以,成年后的郑渊洁成为了“童话大王”。 他已经是一个大人,但在童话故事里,郑渊洁永远是一个孩子。 他用另一种方式保护其他的孩子,陪着他们一块儿长大。 在那部被称为“童年阴影”的《魔方大厦》里,有郑渊洁替孩子们对父母发出的控诉。 ![]() 主人公来克被父母一个人留在家里,他解不开数学题,也解不开魔方。 ![]() 我一直认为这只魔方就是人生的一个比喻,对于孩子们来说,它有些过于复杂。 当孩子解不开了,需要父母手把手带着他们解开。 而不是在这时候消失不见。 郑渊洁自己也说过,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家长不应该仅仅是动动嘴皮子去告诉他们。应该做个榜样,去示范给孩子看。 郑渊洁的父亲是这么做的。在郑渊洁小的时候,父亲就会把他抱在怀里看书。 后来郑渊洁说,自己爱看书的习惯得益于父亲的影响。 他对自己的儿子郑亚旗也是这样。 写作《童话大王》时,郑渊洁每天至少要写 6000 多字,才能保证这本杂志按月发行。 这么高的工作强度,他依然让儿子郑亚旗在一旁帮自己标记每天写了多少页,并不觉得儿子会影响自己的工作。 他让孩子看到自己奋斗的过程,也给他示范了努力的方式。 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却是像《魔方大厦》里的来克这样长大的。 父母缺席,他们解不开人生的魔方,孤立无助,陷入到更大的困难里。 在魔方大厦的世界里,世界终于调转过来。 孩子可以管理家长, 把家长关进罐头里惩罚。 ![]() ![]() 在那个世界里,大人才是贪婪无知的,他们被财宝迷惑,昏在“黄金岛”。 ![]() 只有孩子能够去解救他们。 ![]() 这部动画片乍看上去画风诡异,音效恐怖。 可是,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因为父母职责的缺失,可能会变得比《魔方大厦》里描述的情况,更糟糕。 孩子们没有办法,把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准确地告诉自己的父母。 郑渊洁像是一个头戴恐怖面具的捣蛋鬼,他用《魔方大厦》把家长们吓了一跳。 然后,告诉他们,不要让你们的孩子跌到人生的“魔方大厦”里去。 郑渊洁陪伴孩子们长大的方式,也很孩子气。 童言无忌,他从不避讳。 性,还有人性阴暗面,在成人世界谈论起来总是小心谨慎。 但是,它们本身就是成长路上必然经过的岔口。 孩子们总要懂得,总要面对,总要去选择。 只不过,在孩子们走到岔路口之前,告诉他们——这最终就是他们作出选择的底气 所以,他为孩子们写了关于性教育的书《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 他告诉所有的孩子,要保护自己,也要尊重他人: 在任何时候,未经公主同意,你使用魔法钥匙开启公主的宫殿,你就从王子变成魔鬼了。 他也在《舒克贝塔》里,告诉了小朋友们人生艰难: 来自小偷家族的舒克,是个善良的孩子。妈妈是个小偷,舒克也跟着被骂小偷: ![]() ![]() 为了洗刷小偷的名声,被这个世界接受,他要剪去自己作为小偷象征的老鼠胡子。 ![]() 他要开着直升机离开熟悉的家去远方,才能重新生活。 在郑渊洁的童话里,不仅仅是五彩斑斓的想象世界,也有黑白交错的世事人情。 写在最后: 郑渊洁和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中国小孩的成长。 有人说,郑渊洁为中国小孩种下了“反骨”。 但是,我们最后却会发现,他在孩子们身上种下的不是反骨,而是一道护身符: ![]() 正是因为我们在遇见人生之前遇见了郑渊洁,我们才有机会,在真正面临成长的抉择之前,先翻看一遍人生的攻略。 他让我们有勇气保持自己的正直和真诚,也让我们在走进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慌张,少受伤。 于是,我们的长大过程,才变得不那么艰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