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不产盐。古代贵州人吃盐主要靠四川。川盐入黔经由赤水河和乌江两条水道。川盐上岸后,通过条条山路进入千家万户。保存至今的许多桥梁古道、修路碑记、摩崖石刻、四川会馆等历史陈迹,见证了川盐入黔的似水流年。 桥梁古道 贵州海拔较高,纬度较低,雨水充沛,沟壑纵横,为造就丰富多彩的桥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贵州许多古桥,或因历史悠久,或因工艺独特;或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或与著名历史人物结缘,具有重要价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古桥古道与川盐入黔息息相关。最令人称颂的是天恩桥和普济桥。 赤水天恩桥 摄于2011年 桥头牌坊镶嵌《劳绩碑》。楷书阴刻211字,记四川总督丁宝桢“酌派干员……率同盐商绅团就地分修,水陆并作”,改善赤水河川盐航道事。“大功成竣,毫无派取民间财力,诚盛事矣!”黔川绅商士庶立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牌坊镶嵌三块石碑,正中为“功烈碑”,题“与天地同流”五字;左为“仁爱碑”,题“君子人也”四字;右为“德政碑”和“劳绩碑”,镌刻“有君子之道四焉”七字。明间立柱镌刻对联:“事关国计民生,一片公忠投帝听;功同山平水治,四方沾被颂神明。”牌坊两侧立柱镌刻序文,记述修河、修路、修桥始末。 赤水天恩桥石牌坊 摄于2011年 水城普济桥 摄于2001年 水城普济桥建桥摩崖石刻 摄于2001年 金沙渔塘河盐道修建碑 摄于2009年 金沙鱼塘河盐道旁的“川黔义渡”摩崖石刻 摄于2009年 修路碑记 仁怀《坛厂修路碑》,位于仁怀市坛厂镇怀阳村。碑文楷书阴刻,共计763字,记载仁怀知县顾廷瑜主持修建自“蚂蝗沟”至大坝长约3.5公里盐路事。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金沙《万年碑》,位于金沙县石场苗族彝族乡岩上村“大石垭盐道”旁。碑文楷书阴刻,汉文177字;彝文8字。汉文记载石场(俗称“石疙垴”)乃“南来盐路所行,崇山峻岭,崎岖狭窄,举步维艰。为民不食少味之餐排难,齐心修施,历千辛万苦,终替庶民与行人解万千之患。”立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石疙垴盐道”,迄今村民仍在行走中。因为没了盐巴客,荒凉了许多。 摩崖石刻 仁怀《吴公岩摩崖石刻》,位于仁怀市沙滩乡马桑村北“吴公岩”崖壁上,共计106字,记载仁怀县长田亮卿关于“吴公岩渡口”收费之规定:“近查渡夫舞弊,任意强索横行,撤打盐子背块,尤属加害贫民。兹特重为规定,每人取钱四十文。大水准取四十,盐背艰时免征。凡遇担挑与马,货物准折一人。倘再打盐强索,定行拿案重惩。”刻于1925年。 纳雍《扯垲箐摩崖石刻》,位于纳雍县左戛彝族苗族乡坡其村扯垲箐寨,实为刻在崖壁上的连山碑。镌刻彝文510字。大意是:扯垲箐口这个地方是行人必经之要道。我的父母承民众之赞助,曾架设一座桥,不料在癸未年,时逢雷电交加,天降滂沱大雨,造成山洪暴发而遭到冲毁。到甲申年八月十四吉日,由我卜氏兴修这条路。又得邻近十一姓人的赞助,在大地的河流上重建了一座美丽壮观的大桥。自此,我卜氏的善行带来了高龄长寿,享受了威荣富贵。这桥路也就是通往于底给“阿普额索”输送五谷盐茶的唯一通道。笃慕的子孙们,都是有善行的人,将各自积攒的金银用在大小岩谷间修桥筑路,这是积德于人的善行,也是大家齐心协力的成就。镌刻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四川会馆 会馆,是以地缘为纽带的一种公共建筑物、同乡会的活动场所。四川贵州,山水相连,四川会馆在贵州比比皆是,保存至今的主要有贵阳乌当下坝川主庙、开阳川主庙、修文川主庙、花溪青岩川主庙,铜仁思南川主宫、铜仁川主宫,黔东南黄平旧州川主宫等。其中思南川主宫、铜仁川主宫、黄平旧州川主宫已分别被作为“东山古建筑群”、“思唐古建筑群”、“旧州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仁川主宫 摄于2017年 维修前的思南川主宫大殿 摄于2008年 业经维修的黄平旧州川主宫 摄于2014年 川盐入黔的历史陈迹 《藏天下》5月:封面 文图/吴正光 编辑/肖凌霄 实习编辑/李佩珺 编审/黄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