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尔沁历史珍宝:小玉米分享通辽博物馆续篇

 年年有大鱼 2019-05-10

作为地方博物馆,这里有三层超过10个常年开放的展厅,绝对是值得参观的地方。博物馆的精华在2楼和3楼:《科尔沁历史珍宝》、《科尔沁历史长卷》、《蒙古族文物精品》、《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墓文物展》,1楼的马文化展也很有意思。

科尔沁历史珍宝展

科尔沁草原是辽河文明的发源地,也是马背民族的摇篮。这片草原曾经是东胡、鲜卑、契丹、女真、 蒙古等古代北方民族繁衍生息过的地方。科尔沁历史珍宝展以文物质地为分类,分成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玉器等七个单元。

科尔沁蒙古族历史长卷展

科尔沁, 蒙古语意为“带弓箭的人们”,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亲率的大汗卫队和骁勇善战的精锐之师,战功显赫。公元1206年,受封于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额尔古纳河流域水草风美的广袤草原。

蒙古族文物精品展

蒙古 族自古以来繁衍生息在 蒙古高原和中国北方草原,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马背民族。 蒙古人的历史传说,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特别是13世纪初,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率领下, 蒙古族登上了历史舞台,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元王朝。展览是以蒙古族游牧文化遗存中的370件(组)文物组成。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展

公元7世纪,佛教从内陆、 印度 、 尼泊尔 等传入 西藏 ,并与当地的苯教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早期模仿 印度 、克什米尔、 尼泊尔 、中原等 西藏 周边地区的艺术风格,后经不断吸收融会,逐渐形成了带有雪域高原浓烈藏民族特征、神祗众多、风格多样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

随着明、清两朝藏传佛教在 蒙古 地区逐渐兴盛,科尔沁地区兴建供奉藏传佛教造像的寺庙二百四十多座,成为 内蒙古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庙最多的地区之一。藏传佛教不仅对科尔沁地区各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特别对 蒙古 民族的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尤其是医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通辽 市博物馆经过近三十年的收藏,藏传佛教造像已成规模,此次展出皆为精品。每一件都倾注了无数高僧和匠人的心血,都透射着修行者虔诚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是藏传佛教在科尔沁草原广泛传播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馆藏玉器、鼻烟壶精品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搏斗时,被玉所具有的细腻、温润、坚韧、圣洁的特质所震撼。他们苦苦寻觅而得到一块美玉时,便用整个身心切磋琢磨,把对天的敬仰,对地的依恋,对神的恐惧,对美的向往统统融进了这些看似散漫,实则精气内敛的玉器中,使其成为王权和神权的标志。后经历代创新与发展,玉器题材越加广泛,工艺越加进步,造型越加丰富,终于迎来了元明玉雕工艺的繁盛期,并在清晚期达到了高峰。

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 意大利 传教士 利马 窦来 中国 传教并把鼻烟壶当作提神醒脑活血的防疫药品带到 中国 。到清朝时,上至皇帝王公下到普通百姓都喜欢吸食鼻烟和把玩鼻烟壶。鼻烟壶不仅成为帝王喜好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而且成为外交活动中频繁使用的一种重要礼物。

由于当时科尔沁 蒙古 和满清的通婚关系,致使这种风气很快传到科尔沁草原,一时间 蒙古 族王公、贝勒、贝子、喇嘛等争相吸食鼻烟和把玩鼻烟壶。之后,又逐渐蔓延到 蒙古 普通民众。清乾隆中期,鼻烟壶艺术达到了巅峰,玉石、陶瓷、琉璃、翡翠等材质纷杂;琢碾、珐琅彩绘、内画、雕漆等工艺变化无穷;扇形、方壶形、瓶型、荷包形、桃形、人物形等式样繁多。烟壶虽小,天地广阔。

清朝末年以后,旱烟、水烟、纸烟逐渐代替鼻烟,但烟壶则作为精美的艺术品被博物馆和喜欢的人们收藏、玩赏和研究。

本内容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