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前世今生话活佛(二)作者:孙会久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前世今生话活佛(二)

——兼谈藏传佛教在康平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前世传奇

端珠巴①是谁?原来端珠巴是寿宁寺的前身慧泉寺的主持喇嘛。按照藏传佛教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赞阳・舍灵是由原慧泉寺的主持喇嘛端珠巴转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应该是同一个人。

为更好地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在蒙地及康法地区兴起的始末。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在当今我们辽北康、彰、法地区,每当说起佛教的时候,人们了解的多为汉传佛教,尤以信奉阿弥陀佛的净土宗②为盛。许多善男信女们每天所做的主要功课就是修习《阿弥陀经》,念诵“南无阿弥陀佛”盼望死后去他们所想往的西天极乐世界,而对藏传佛教的认识极为模糊(如果有机会给他们介绍一下西天极乐世界的状况,我相信得有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去那里生活)。在大众的印象中,由于西藏距离我们这儿有万里之遥,所以我们这一地区的佛教与藏传佛教没有什么联系。然而,细考康、彰、法地区的佛教史,自清初至新中国成立300多年间,盛行的佛教绝大部分是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汉传佛教几乎无踪可寻。

藏传佛教开始传入蒙古地区始于十三世纪后期。《元史》记载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为统治西藏,封藏传佛教萨迦派祖师“八思巴”为国师,并“授以玉印,任中原法王,统天下教门”。在这一时期喇嘛教仅流行于蒙古族上层社会,并没有得到广大蒙古族民众的认识和接纳,也就没有在蒙古族民众中流传开来。随着元朝在中原地区统治的败亡,明朝同北元以及鞑靼、瓦剌等蒙古各部的战争和冲突延续了200多年,蒙藏关系也因此中断了200多年,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就此中断了。由于明王朝为了防范蒙古人和女真人,在辽东铁岭、开原一线修筑了边墙,把现在的昌图以西和康平地区都划到了边墙以外,所以,康平地区就成了北元与明王朝接界处.刀兵不断,常驻民较少。明代万历年间学者冯瑗在其所著地方志《开原图说》中描写蒙古科尔沁部:“每三月草青则来,五六月虻起则去,虽躲虻,亦归种黍,至八月收获毕,虻退则又来,至十月尽草枯,马无可资乃去。”由此导致康平地区在200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片荒凉,无任何成型的宗教可言,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

▲宗喀巴像

明万历年间,阿拉坦汗③掌管漠南漠北蒙古,被明王朝册封为“顺义王”。为使自己的教派获得地方世俗政权的支持,当时已经在西藏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因其衣帽为黄色,所以也称黄教)的领袖索南嘉措派他的舅父,著名的阿兴喇嘛④面见阿拉坦汗,向其宣传黄教教义,深得阿拉坦汗赏识。经阿兴喇嘛联系,索南嘉措与阿拉坦汗相会于青海湖边,阿拉坦汗赠送他一个称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意为在显宗和密宗两方面都修到最高成就的、超凡入圣而学问渊博犹如大海一样的上师。同时,索南嘉措托阿拉坦汗代他向明朝皇帝请求册封,1587年明朝政府正式承认这一称号,并派使节加以敕封。自此,索南嘉措正式得此称号,为三世达赖喇嘛,追认他的师父根敦嘉措为二世达赖,师祖根敦主巴⑤为一世达赖。阿拉坦汗死后,阿兴喇嘛东游到东部蒙古的喀喇沁、巴林等地传教、被尊称为“满珠习礼喇嘛”。清太宗皇太极对其极为重视,在盛京专修宫寓“供养”,此举对东部蒙古地区喇嘛教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兴喇嘛于1636年农历八月十五圆寂,他没有选择回西部蒙古老家,而是葬在了巴尔虎山西部的哈拉户硕(即今与康平县柳树乡相邻的法库卧牛石乡的哈拉户硕村)。

▲八虎山

此事,《清太宗实录》中曾记载:“崇德元年八月戊子,上闻法库山喇嘛满珠习礼呼图克图卒。遣察汉喇嘛、毕礼克图囊素往吊之”。曾经很多次路过这个小山村,但当时绝没有想到在这里竟然埋葬着一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喇嘛。恐怕阿兴喇嘛自己也想不到,他到蒙古的一次传经布道,导致西藏产生了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以至十四世达赖至今仍然祸乱于中华民族。经阿兴喇嘛的传播,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东部蒙古地区的喀喇沁部成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传播和发展中心。康平地区当时属科尔沁部,处于喀喇沁部外缘,已经有藏传佛教开始传播,但规模较小。真正让康平地区,也就是当时科尔沁左翼前后旗南部藏传佛教得以广泛传播的人是乃吉托鲁喇嘛。乃吉托鲁喇嘛是西部蒙古的一个贵族,他受四世班禅委派率30门徒回到内蒙古地区传教,走遍了土默特喀尔喀和科尔沁地区。在科尔沁地区,乃吉托鲁得到了科尔沁部蒙古族贵族的支持,成为传播和发展喇嘛教,竭尽全力镇压萨满教的重要人物,为此清太宗皇太极将科尔沁草原作为他的供养之地,乃吉托鲁也成了科尔沁草原最大的喇嘛教领袖。皇太极于1626年继承汗位。为此就佐证了位于科尔沁南部边缘的康平地区喇嘛教得以正式传播的年代不会早于1626年,且规模都较小。这一点,从前后旗当时的喇嘛寺庙建筑年代上也可以得到旁证。

2006年出版的《沈阳蒙古族志》记载,建国前康平县共有8座喇嘛寺庙,知道确切位置的有4处:胜利文化村的平安寺、东关镇陶代屯的长寿寺、沙金乡的宝山寺、张强镇的唐僧庙。另有万寿寺、宁寿寺、会宁寺和永安寺不知确切位置。经查证可知,该资料出自伪满洲国的一些档案,其中的宁寿寺为现在千佛山寿宁寺的误写,而沙金东窑村的宾图王家庙广法寺和郝官小塔子的宝塔寺并不见其记载,可见现今一些史料也并不能全部反映事实的真相。

细考这些庙的建筑时间,也有迹可寻。学者德勒格編著,于1908年出版的《内蒙古喇嘛教史》中統计,截止1915年底,科左后旗共有喇嘛寺庙50座,其中仅有6座建于康熙年间,是有记载建寺最早的,其它大部分建于清朝中后期。这50座寺庙并不包括康平县原科左后旗部分的寺庙。但从后旗的这些寺可知,康平县原后旗部分的寺庙绝不会比那50座寺建筑时间早。关于康平西部原科左前旗部分,1931年,中华民国东北政务委员会蒙旗处编辑出版的《蒙旗旬刊》上,有包福元所做的《哲盟科尔沁左翼前旗调査记》一文。文中“古迹”节写到:“本旗界内,无古迹名寺,及特別碑坊城镇,惟本旗建设之庙,计共十二座,其名列下…”这12座庙就包括沙金台乡东窑村旧府屯的广法寺(当时叫东旧府庙)、千佛山的寿宁寺和山下的圣经寺。广法寺据克・莫日根在她的书中记载建于乾隆年间,寿宁寺最早的茅埯建于1736年,而圣经寺建于1841年。《康平文史资料》第十辑记载唐僧庙建于1585-1590年间。此正值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成果尚存,明王朝亦很强大,处于明边墙边缘的康平地区仅为科尔沁部游牧地,能否建此寺庙,很难考证。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史实,康平地区蔵传佛教得以传播并形成规模,应在清朝中后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清嘉庆二年(1797年)赞阳・舍灵的前世端珠巴,在科左前旗南部一个“九朵莲花环绕”的小村出生了。

注①系藏语音译,意为“义成,一切成就,不空成就如来”。

②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

③阿拉坦汗(公元1507~1582年),又称俺答汗,系成吉思汗17世孙。
④本名布日巴,三世达赖母亲的同族近支,阿兴即藏语,意为舅父。

⑤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客巴八大著名弟子中年龄最小,也是拜师最晚的一个,后在西藏日喀则修建了著名的扎什伦布寺。

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赞阳・舍灵”的前世“端珠巴”在科尔沁左翼前旗一个叫“扎兰营子”的小村出生了。这是一个当地蒙汉族群众都称为有“风水”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半山区,如果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站在现今“扎兰营子”村最高的一个地点环目四顾就会发现四周等距离的排列着九座高矮差不多的小山,而“扎兰营子村正处于这九座小山的中心位置上。这九座小山犹如一朵莲花的花瓣,环绕着处于花蕊位置的一片略高于四周的山间小盆地,使这里成了人们定居的首选之地,而当时在科尔沁左翼前旗一位当“扎兰”(蒙语意为参领)的官员,率先将家院安置在这里,并用其官职名称作为村名,从此“扎兰营子”这个名称一直留传至今。

对于蒙古旗“扎兰”在旗中的地位,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出生于凌源热水汤的“罗布桑却丹”于1908年在他写的《蒙古风俗鉴》中有具体描述:“清朝建立后,蒙古划为旗制,各旗都建立了政府,按规章安排了官员。旗的规章是:一个旗府衙门处理事端的官员数量为协理两人,一个管军协理,一个管印协理;还有一名治理(管旗章京)处理旗的公务;梅林两名,一个管文,一个管武;扎兰两人,一个管文,一个管武;缮写员两人,一正一副。此外有不定数的扎兰…根据旗的大小设扎兰,没有任何一个旗的扎兰是有固定数量的。经常在旗衙门的官员,有一个协理,一个治理(管旗章京),一个梅林,一个扎兰,缮写员无国定数字,根据旗的大小确定缮写员的数目…”由此描述可以得知,旗“扎兰”在蒙古旗中是处于第四等级的武官,但就这个级别在大清朝也是“从三品”的级别,从级别上看是相当高的了。而从他留在“扎兰营子”的包姓后代都自称是宾图王的后代看,他应该是蒙古台吉①,属于黄金家族②。这也符合当时的现状,当时的蒙古各旗,能有资格当扎萨克的,必须得是黄金家族的成员。能在旗中担当重要位置的,绝大部分也是黄金家族的成员。所以,作为他的后代,“赞阳・舍灵”的前世“端珠巴”是蒙古宾图王的后裔当属无误。

“端珠巴”出生的年代,正是喇嘛教在东蒙古地区方兴未艾的时期,在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寺庙文化和经济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时的蒙古家庭,家中有两个男孩的,一定要把最聪明的那送去做喇嘛,所以,蒙古民族中最优秀的男孩子几乎都集中到了喇嘛寺院中。因此,聪明的“端珠巴”从小就成了当喇嘛的人选,在家受完启蒙教育后,在十几岁的时候,被送到了离家四里左右的一个不大的喇嘛寺庙里当了喇嘛。这个寺庙就是当时位于“库里野图山”③的“拉喜根培”,即“慧泉寺”的前身。“拉喜根培”作为喇嘛寺庙已经初具规模:有明三暗九的大殿一所,从西藏请来了大藏经一部,释迦牟尼像一尊,老祖介喇嘛⑤像二尊。兴建此喇嘛寺庙的是两个从西藏游学回来取得“嘎巴契”⑥学位的喇嘛师兄弟。在“端珠巴”去庙上时,师兄已经当了法座达喇嘛⑦,师弟任旁座副达喇嘛。“嘎巴契”这个学位在喇嘛教中是比较低的,如果用现在的学位比较,也许仅相当于现在的大专水平,所以,端珠巴刚刚成年,就走了一条当时想成名的喇嘛都走的一条路——去西藏学经。他的两个师傅是非常鼓励这个聪明的弟子去西藏的,但由于庙里的收入并不是很多,很难拿出大笔钱来让他去西藏,就让他回家去和家人商量,其实就是让他回家去要钱。家里人听说这件事后,由于路途遥远,父母还是很担心的,但考虑到儿子的前途,加上整个家族已经有了几百垧地,家里生活过得很富裕,最终还是同意了儿子的请求,并从家族年轻一代中,选了一个和“端珠巴”同辈的聪明伶俐孩子陪同,开始了西藏的留学生涯。聪明的“端珠巴”没有让亲人和师傅失望,10年后,他获得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高学位一一“拉巴然格西”⑧,修道期满,准备回乡了。他将自己的打算向师父表明了,请求师父多方指教。师父对他说:“你由东方来到西藏,学经修道多年,如今你要回故乡修建寺庙,宣扬佛教,这是佛门弟子应尽的本分和教规”⑨。阔别家乡10年,终于回到了家乡,家乡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位师傅都变老了,而家中的田产也变得更多了。回到庙上后,“端珠巴”正式接掌了庙里的所有事务,成了庙里的主持。看到自家的孩子当了庙里的主持,山下老包家,也就是“端珠巴”的族人把位于寺庙附近的100多响地全都划归给庙里,作为庙里的香资。由于当时没有说清这是给庙里的还是给本人的,就为后来打了10多年的官司埋下了祸根。

“端珠巴”任主持后,一直没有忘记西藏师父的教诲,将现有寺庙扩建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心愿。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同治元年(1862年),“端珠巴”在筹措够资金后,开始对寺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将原来的明三暗九的大殿扩建为18间,并新塑了冥王像和观音菩萨像,同时为扩建后的寺庙新起了一个汉名——慧泉寺(即现今千佛山阿古庙的前身)。

对于这件事,“端珠巴”的后人和“赞阳·舍灵”的说法却不尽相同,在省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中,对第一代活佛“端珠巴”,他们两方各有说法。一是这位喇嘛后人的说法:1930年蒙汉两种文本的JC10-1037号档案(宾图王旗在中华民国十九年四月十ニ日咨呈⑩文)曾引述这位喇嘛后人包俊卿的叙述“在昔,有本坐落同宗台吉八十四之叔父喇嘛,曾经留学西藏,得有'道伦巴’法号,回旗後因民等先人皈依三宝,崇拜心切,特为建筑佛庙于库力野吐山地方,法像庄严,遐迩观感。当有喇嘛来归者数十人,由是立戒条,演经会,暮鼓晨钟,四时弗绝,遂为瞻仰礼拜共祝幸福之地。惟以经费支絀,经由先人共捐生熟地九十晌,施予该庙,用充香火会,以及例捨修葺等各项经费,冀垂久远。即请道伦巴住持该庙,领袖群僧。当其在日,毫无异议。迨其圆寂,循例问神定向,得悉其呼毕拉罕係生达旗文姓之家,遂於光绪五年迎请该呼拉罕赞阳・舍灵来庙,仍袭住持之位。”

包俊卿,小名八十四,蒙古民族取这样小名的甚少,问询多人不知其故,估计和南方为孩子取名“九斤”等等差不多一个意思吧。在这个档案里,包俊卿首先说明了自己是台吉的贵族身份,印证了前文说的这支包姓蒙古人为黄金家族,即宾图王后代的说法。其次他说慧泉寺是“端珠巴”从西藏回来后其家族为其修建的家庙。同时说是“共捐生熟地九十晌”。而在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一篇呈文中包俊卿又说是捐地一百晌,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个人对一件事有两种说法,令人不解。

二是“赞阳·舍灵”的说法:因为土地纠纷,民国十八年(1929年)六月十三日,寿宁寺住持、呼毕勒罕“赞阳・舍灵”给奉天省长公署呈文后面,有一篇附呈,证明寿宁寺是合法寺庙、他本人是蒙藏院劄付的合法呼毕勒罕,这篇附呈的前半部分(JC10-12649号档案),对此事有明确的说明:

附呈。谨将敝寺当处注册情形底[子]及札付字据底子各一纸统呈阅核并祈钓夺

于民国二年(1913)七月初二日由“哲里木盟”盟长转来蒙藏院公文,云:“奉大总统令,为宗教,蒙古各蒙(盟)旗所有前清注册长处,照前一律注册”等因,由本旗转到敝寺。

今将注册情形开列于后:查敝寺于乾隆年间(1736-1795)有二位嘎巴契喇嘛设立茅庵,至嘉庆年间(1796-1820)复又翻盖大殿,明三暗九间一所,又请来西番文字大藏经,又以西藏请来释迦佛像一尊,老祖介喇嘛像二尊。追溯原庙之名(拉喜根培),其师兄为法座达喇嘛,其师弟为旁座副达喇嘛。

此谓头一代喇嘛也,嗣有达喇嘛多伦巴,名端珠巴,副达喇嘛名端倪,于同治元年(1862)修盖现在大殿,共十八间一所,起汉字庙名「慧泉寺」。内塑冥王等像,又有观音菩萨等像,均系第二代喇嘛虔修也……。

由于“赞阳・舍灵”的依据是由旗里转到寺内的在前清注册的档案材料,所以,他说的可信度是极高的。而本文也采用了“赞阳・舍灵”的观点。

再说端珠巴,他在扩建寺庙时绝不会想到后来会发生那么多事儿的。寺庙自1862年开始扩建,完工后起了一个汉字庙名慧泉寺。1865年完成了师父瞩托的端珠巴圆寂了。嗣后,一场大规模的寻找转世灵童,即“端珠巴”的呼毕勒罕的佛事活动开始了,而且这一找下去,谁都没想到会用10年的时间,更没想到在本旗境内并没有找到,而是在达尔罕王旗的祖茔所在地——现今的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王爷陵村找到了。

注①蒙语,应为汉语皇“太子”的音译,系明清时蒙古黄族的名号分为许多等级。

②指的是纯洁出身的蒙古人。传说蒙古族有一个始祖母阿兰,阿兰与她丈夫一起生了两个儿子,在她丈夫死后又生了三个儿子。她的两个大儿子包括她的亲属对这件事有疑问,阿兰说这后边的三个儿子是她与一个黄白色的神人后代,是上天的儿子,从此之后,这三个儿子的后人就被称为纯洁出身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家族就属于其中的一支孛儿只斤氏,明清之际,就将成吉思汗家族的后人统称为“黄金家族”。

③蒙古语,意为"有院子的山”,这也是有据可查的千佛山最早字的一个名字。

④藏语,意为“吉祥・善增”

⑤指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山祖师宗喀巴。

⑥格鲁派札什伦布寺的格西学位之一,意为“粗通格鲁派必修五部大《论》本注(本文及注疏)者。

⑦指主持喇嘛。

⑧即藏语“多伦巴”的蒙语音译,格鲁派喇嘛的一种学位,由于学位较高,在汉地被称为“状元喇嘛”。

⑨引自《乃吉托鲁一世传》,乃吉托鲁就是这样被派回东蒙地区传播佛教的。据说西藏的喇嘛们一向对自己的蒙古徒弟这么说,所以端珠巴的西藏师父也应该这么说吧。

⑩民国年间公文的一种,多用于同级官署或同级官阶之间。当时此地为康平县与宾图旗共管,宾图旗的同级官署且有密切联系的只有康平县,此件极有可能为宾图旗答付康平县的一份公文。

来源:《印象康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