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礼

 高友众 2019-05-10



简单说下三礼。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1.古祭天、地、宗庙之礼。

2.指丧礼、葬礼、祭礼。

3.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周礼》原名为《周官》,亦叫《周官经》。传说周公旦所作,清代康有为等人认为出于刘歆伪造,郭沫若先生以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官制和《周礼》比较,证明《周礼》不是西周作品、而是战国著作,盖超人荀卿之弟子所为。杨向奎先生从《周礼》中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学术思想分析,也认为这是战国时代儒家作品。《周礼》分述各级官职及其相关的典章制度。共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有人认为这书为周公制作,有人认为是孔子订定的,近人以今天考古发现的器物、制度和《仪礼》所载丧葬制度比较,认为《仪礼》上的制度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应在战国初期到中叶。《仪礼》包括《士冠礼》、《士昏礼》等共17篇,《仪礼》详尽地叙述了奴隶主贵族各种主要礼节仪式,其中主要是士一级贵族所用的礼节,所以此书又称《士礼》。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相传汉代儒生戴圣编纂。《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其中一些篇章所记孔子的言论,其价值可能不在《论语》之下,反映了孔子的哲学见解。《礼记》论述了礼的性质、意义及其作用。《礼记》有《曲礼》、《檀弓》等49篇,对我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比如《礼运》中所说的“小康”、“大同”、“天下为公”等都是儒家传统文化中闪烁光辉的思想。

“三礼”的要义、原则、甚至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两干多年来一直深入民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构成东方文化的特色,特别是那些带有宗法性质的准则已无可置疑地渗透到人民的观念之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性格。这些原则、观念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认真分析、对待,加以批判继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