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盛夏,当高温席卷古越大地,到防空洞里避暑纳凉是很多市民的选择。在绍兴,开挖于地下数十米的防空洞和地道交织成网,深邃而神秘。多年的挖掘与善用,从战备功能到浅层开发,再到公益服务,“身兼数职”的防空洞,“今朝”价值可见一斑。 不过,防空洞从何而来,因何而建?可能很多绍兴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都不甚了解。今天,当我们回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应该忘记那些曾为绍兴人防事业作出贡献的建设者们。 (图为文教人防开挖5米垮度房间 宋太平/摄) 回忆起当年开凿“三山”防空洞的经历,宋太平的脸上是激动、自豪、感慨的神情。宋太平是“三山”防空洞的测量负责人。他不仅是一名设计者,还是建设亲历者,目睹了防空洞从图纸走向现实的全过程。 从舟山部队退伍的宋太平当时主要负责三山坑道测量,每天跑工地。“1973年开始进行深层工事,当时没有高精度的测量仪器,给测量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没有高精度的测量仪器,连计算器也没有,怎么保证测量、计算的准确性呢?宋太平说,要做好测量工作,唯有“认真”二字。“地面上是房子,要往地下挖二十多米,没有任何资料,要保证挖下去后能够顺利联通。当时我用几个‘圈’来进行组合测量,首先在地面上进行闭合导线测量,白天测量夜里计算,那时候没有计算器,就靠8位对数表来进行计算,有时一直算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完成,一定要保证计算准确。” 为了保证测量无误差,宋太平下了不少功夫,常常要工作到后半夜,一个数字算错就重新计算一遍直到确保正确,最终顺利完成了各个井的互相对接任务。 (宋太平) 宋太平回忆,当时参与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的人是营业员,有的人是纺织厂里的工人,大家都是一样,一腔热情扑在人防事业的建设上。“大多数人都没有握钢钎、抡大锤、打炮眼的经历,“当时用的叫八磅榔头,在施工过程中,常常出一些状况:有人把榔头砸到了别人的手上、腿上,被砸中的人流血红肿是常事,但大家轻伤不叫苦,轻易不下火线,坚持完成任务。” 当班小布:洛季 作者:严竹萍 施妍静 周琦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