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咸丰皇帝修陵,为何“委屈”地使用旧料,有个少为人知的原因

 历史解密坊 2019-05-11

对于古代皇帝来说,修建“万年吉地”是自己人生中的大事,正因如此,不少帝王都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清朝的咸丰皇帝却不同,他在修建陵寝时,用的都是其他陵寝剩下的旧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他真的很简朴吗?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道光皇帝驾崩之后,咸丰皇帝正式登基,成为了大清王朝第九位帝王。此时大清国已不复康乾盛世的荣光,朝廷国库空虚的不成样子,可是咸丰刚一上台,便委派朝廷官员为自己寻找“万年吉地”,以图百年之后安然长眠。

咸丰9年,经过多年的堪舆测量选址,咸丰百年之后的陵墓清定陵,正式在平安峪破土动工。在长达七年半的修陵过程中,除了领取必要的物料外,咸丰皇帝还下旨大量使用宝华峪旧陵的楠木旧料,致使整座清定陵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旧陵”。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历来讲究“新屋新人新气象”,即使是百姓建房也不喜欢用旧物,咸丰皇帝为何偏偏要用旧楠木做材料呢?难道真的是他继承了父亲道光帝的俭朴精神吗?当然不是,这里有一个清王朝难以启齿的秘密。

清王朝难以启齿的大秘密,还与清末时的起义军白莲教有关。白莲教又称为“川楚白莲教”,主要活动范围在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等南方地区,一直以“反清复明”为口号,进行着频繁的反清运动。白莲教最鼎盛时候,势力波及了四川、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并长达九年的时间。

咸丰皇帝为何修陵离不开楠木呢?因为楠木质地浑厚,号称万年不腐且水火不侵,不仅如此,楠木本身还会散发出一种香气,连害虫都不敢近身,故此楠木就是不可多得的上佳木料。正是因为楠木具备了这些特性,因此也就成了咸丰皇帝建陵墓首选。

楠木适宜生长的环境为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湿润的地区,而恰恰就是这些盛产楠木的地区,正好是白莲教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因此造成了修建陵墓必不可少的楠木,根本无法运到北方。

既然闹白莲教的四省无法取得楠木,咸丰皇帝才不得不从父亲道光旧陵址中选用材料,以建成自己的陵寝。咸丰皇帝在平安峪修建的清定陵,距离父亲道光帝废弃不用的宝华峪只有十五公里。由于当年修建宝华峪陵寝时,道光皇帝发现了地宫漏水的问题,宝华峪陵墓这才弃之不用。而这座不用的废弃旧陵,却让咸丰皇帝解了燃眉之急。

《定陵工程销算黄册》曾记载了咸丰皇帝选用宝华峪旧料的清单,除了必要的楠木外,其中还包括各种石门、须弥座、隔扇、石像生以及数以万计的新旧城砖,统统用马车运至清定陵。毫不夸张的说,道光皇帝废弃的如此多的旧料,真的是帮了咸丰皇帝的大忙。

尽管如此,清定陵的修建依然不是个小数目,算上采购的建陵材料与人吃马嚼,共花费了300多万两白银。 对于建陵这件事来说,后人都称赞咸丰皇帝俭朴精神。可实际上,这是咸丰皇帝在无奈之中选择的下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真实面目。

不管国库有没有银子,也阻挡不了封建帝王一颗穷奢极欲的心,想必这就是大清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吧!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