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山 在第1回中,通过甄士隐的梦幻,交待了故事的缘由:
当日神瑛灌溉绛珠,并非是对她有意。 拿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对一弱草尚能爱惜,何况其它? 那绛珠修炼成仙后,感神瑛甘露之惠,便决定以泪相酬。 据说,红梅是天上的碧桃下凡(在岫烟等人的诗中,也用到了此典)。 天上碧桃,化为槛外红梅;青埂顽石,化为红尘美玉。 在我看来,二者可为绛珠、神瑛下凡之喻。 “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 薛、林二人的命名和灵感,据说与明代高启的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有关。 前句用汉代袁安拥雪独卧故事,后句用隋朝赵师雄夜晚酒醉遇梅花仙子的传奇。 山中高士,林下美人,均指梅花。 而梅花,则是逸士高人的一种象征。 所谓的“山中”、“林下”、“世外”,均是在“槛外”了。 既化梅,自然是携带“冷香”了。 在我看来,薛林二姝,无非是侧重不同,各有所取罢了。 宝钗侧重于博学,而黛玉侧重于灵性。 宝钗的博学,到黛玉那里,物化为满满一屋子的书;而黛玉的菊魂,在宝钗那里,则物化为土定瓶中的数枝菊花(在那雪洞般素净的房中,这几枝菊花是颇显眼的)。 二人均是“妩媚风流”,只不过一个偏于“妩媚”(薛),一个偏于“风流”(林)罢了。 “林姑娘”取的是姓,而“宝姑娘”则取的是名。 说到“冷香”,原是为了疗治“热毒”的。 脂批解道:
那神瑛,当初也是“凡心偶炽”呢! 可见,此毒非宝钗所独有。 人皆有“凡心”,过热则成毒。 所谓“孽火齐攻”,堪为“热毒”之喻也。 那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可谓“富贵已极”,却发出这样的慨叹:
而袭人素有“争荣夸耀”之心,却在挨了“窝心脚”后,便“尽皆灰了”。 争强好胜的凤姐,到了后来,也是心灰意冷:
而小红一心想要“往上攀高”,却遭到了秋纹等一番恶意,“心内早灰了一半”。 警幻说过,须得木、灰二仙相助,方可出得“迷津”。 以我的理解,须待“凡心”由“炽”而“灰”,方可出得“迷津”。 如此,才会有心性的清明。 所以,贾政在“名利大灰”后,才懂得欣赏宝玉;而小红则在“心内早灰了一半”后,才看清了自己的前路。 在“太虚幻境”中,宝玉先闻“群芳髓”,再品“千红一窟”(茶)和“万艳同杯”(酒)。 说到“群芳髓”:
妙玉道:
“千红一窟”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与“梅花雪”颇类。 而“万艳同悲”呢,则来自“百花之蕊”,与“冷香丸”的主料“白花之蕊”读音相同(“百”和“白”,按古音皆读入声)。 跟宝钗的,恰好也叫做“蕊”官。 在“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节中,有这样一段:
说到“冷香丸”的制法:
此药的制成,用了四时之蕊(正是“万艳同杯”的主要原料)。 将花蕊晒干了,研碎了,岂非“群芳髓”(谐“碎”)? 而四样水呢,则是由雨到雪,由春到冬。 宝钗的生日,是正月二十一,正是在雨水前后,是“冷香丸”中的第一种水;花签上抽到的是牡丹,则是“冷香丸”中的第一种花。 难怪此药由她带来了。 还有那个神奇的药引子:
脂批云:
说到“太虚幻境空灵殿”,也正是“风月宝鉴”的出处。 脂批道:
那宝钗虽有“热毒”,但好在“先天壮”,且有奇药相助,自然是“不相干”的。 清露成茶,艳蕊入酒。 “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从本质上说并无区别。 “风露清愁”的黛玉,其清如茶;而“艳冠群芳”的宝钗,则是其醇如酒。 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黛玉说,天下的水总归一源。 根据“暖香坞”灯谜,可知花是草化的,群芳本是同源。 花气袭人,原是(绛珠)草香。 在我看来,那绛珠携带“冷香”下凡,便是要为神瑛疗治“热毒”的。 绛珠泪尽,更香成灰。既已泪尽,便成“槁木死灰”。此为“离魂”之时。 玉是假玉,花是虚花。以花为药,因花而悟(此为“虚花悟”)。 由当初的“凡心偶炽”、误入红尘,到后来的冷入空门、弃绝红尘。 这,就是“冷香丸”(以群芳为药)的功效了。 自此,神瑛的“凡心”便由“炽”而“灰”。 “枕霞”一梦,终有“云散高唐”之时。 所谓梦醒,便是了悟。
以我的理解,这里的“敲破蒙头瓮”,便是出“迷津”了。 在我看来,神瑛/宝玉得“冷香”的过程,便是一个逐渐“明理”、终于“智通”的过程。 所谓“山涛”(见“暖香坞”灯谜),既是“还泪”的结果,亦有“高山流水”之意。 2012-12-02 |
|
来自: 昵称37581541 > 《红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