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蚀花石珠源流探析(七)

 七烟 2019-05-11

全文目录

1 绪论

2 蚀花石珠基本问题阐述

  2.1对蚀花石珠的再认识

  2.2对蚀花石珠源流的认识

3 蚀花石珠分类体系研究与建立

  3.1 传统蚀花石珠分类体系评述

  3.2中国古代的蚀花石珠的新分类体系构建

4 蚀花石珠遗存研究

  4.1研究原因及依据

  4.2蚀花石珠的地缘分布特征研究

  4.3中国古代的蚀花石珠地缘分布特征研究

5 中国古代的蚀花石珠来源问题研究

  5.1丝路沿线与葱岭的蚀花石珠

     5.1.1 丝路沿线的蚀花石珠

     5.1.2 葱岭的蚀花石珠

  5.2滇文化与西南夷道的蚀花石珠

  5.3青藏地区独具特色的蚀花石珠

  5.4南越与海上丝路的蚀花石珠

  5.5中原地区多源头的蚀花石珠

6 结语


5 中国古代的蚀花石珠来源问题研究

本文根据以上所提出的蚀花石珠分类体系并参考蚀花石珠地缘分布特征,对国内外出土的蚀花石珠进行对比,发现国内所出土的蚀花石珠年代大概集中于中国汉代,主要分布于新疆、云南、青藏、两广、中原五个地区,并且以这五个地区为中心与国外进行交流。

5.1丝路沿线与葱岭的蚀花石珠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数千年来一直承载着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人种迁徙融合和文化经贸交流,这种时至今天还尤为重要的地理位置使新疆历史上的政权更迭、宗教民俗、人口种族、语言文化都呈现出多元化和交融性。

5.1.1 丝路沿线的蚀花石珠

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间,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原文明首次经由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起官方的联系;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汉宣帝派遣郑吉保护丝绸之路南线贸易商路;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新疆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督护丝路南北两线,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图1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南北沿线的于阗国(和田)、温宿国(温宿县包孜东墓群)、龟兹国(沙雅西北裕勒都司巴克)、扜弥国(圆沙古城)等遗址都出土过数量不等的蚀花石珠,有些遗址同时出土了蜻蜓眼式玻璃珠丝帛绸缎(图2)和钱币

图2 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织锦,

新疆和田出土,新疆自治区考古所藏

根据目前的公开资料统计【统计时间为论文成稿的2016年4月】,新疆地区共出土蚀花石珠49颗,目前数量为全国之最,出土蚀花石珠的遗址年代从商周到汉晋时期不等,比国内其他地区年代跨度长。

温宿包孜东墓群出土的蚀花红玉髓串饰,温宿县博物馆藏

 1902年霍恩勒教授从和田采集的蚀花红玉髓珠,大英博物馆藏

吉木萨尔县大龙口墓地出土的蚀花红玉髓珠

新疆圆沙古城采集的蚀花红玉髓珠,新疆自治区考古所藏

1906年斯坦因从新疆和田采集的蚀花红玉髓珠,大英博物馆藏

图3  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蚀花石珠

这些蚀花石珠除温宿县包孜东墓群出土一颗白底黑线的“型二”工艺样品外,其余皆为红底白线的“型一a”工艺蚀花的玉髓珠,多见A1类等宽线纹B1类带点几何纹B2类不带点几何纹C2类空心十字纹片珠四种类型,同类样品在南亚的塔克西拉柯桑中亚阿富汗的黄金之丘西亚多地有出土,说明这些蚀花石珠可能是从南亚西亚地区经由大夏(希腊-巴克特里亚)传入新疆,而和田等地东汉时期的地层发现了一些铸有印度佉卢文或者希腊文的“汉佉二体钱”(SinokharosthiCoin)也印证了当年新疆和印度、西亚地区有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1]。

图4 汉佉二体钱,新疆洛甫县杭桂乡采集

1928年黄文弼先生在沙雅考察时采集到一颗带“卍”字符号的蚀花石珠,属B4类,据一同采集的五铢和新莽时期的铜币推测遗址年代为公元2到4世纪,其图案风格比较类似晚期的蚀花玛瑙,因此不排除这颗蚀花石珠是晚期受到佛教文化影响而制作的。

图5 1928年黄文弼先生从新疆沙雅采集的蚀花红玉髓珠,社科院考古所藏

丝绸之路沿线的蚀花石珠涵盖中晚期样品,应该是经由丝绸之路从西亚和南亚地区贸易而来,这些珠子除个别零星传入内陆以外,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各遗址中,其原因是中亚和西亚的北方草原民族有游牧习性,珠饰对其不止是装饰品,更是可以随身携带的重要财产,而丝路沿线的各民族大多从事东西方商贸活动,很容易接受这些便携且高价的饰品并产生价值认同;中原地区以定居的农耕民族为主,有独立的装饰文化和固定的金属铸币,对此类外来珠饰的采购多为猎奇,并未形成广泛的使用风尚。

5.1.2 葱岭的蚀花石珠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素有“欧亚文明的十字路口”之称,早在3000年前,塔什库尔干地区就通过瓦罕峪阿富汗进行交流,并进而与伊朗高原两河流域产生联系,向南穿越拉达克可以进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谷印度的恒河流域。

图6 葱岭(帕米尔高原)及其周边古国

位于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的两座墓葬群中出土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蚀花石珠,据发掘简报显示,吉尔赞科勒墓葬群(曲曼遗址)的墓葬年代较早,C14测定其距今约2500年。

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B区出土,M23

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B区出土,M11

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B区出土,M14

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B区出土,M14

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B区出土,M23

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B区出土,M24

帕米尔高原古墓M10:9出土

 阿克苏博物馆藏蚀花石珠

图7  新疆葱岭出土的蚀花石珠

这里出土的蚀花石珠与丝路沿线遗址中出土的有较大差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A2类非等宽线纹蚀花石珠,皆为黑底白线“型一b”工艺蚀花,曲曼遗址M23出土3颗,帕米尔高原古墓M10出土1颗,这类蚀花石珠曾在塔克西拉遗址出土,但数量稀少。

另一种是双面蚀花的圆形、矩形或菱形的蚀花片珠,矩形片珠的图案多为带有波折纹和直线纹的C4类样品,在曲曼遗址的M11和M14出土5颗,同类样品见于塔克西拉公元前4世纪的考古地层;带有双斧纹饰的C3类蚀花片珠以及带有边缘线的C1类蚀花石珠在曲曼遗址M11和M24都有出土,这两类蚀花石珠在旃符达罗出土的早期样品中即有出现,其后也见于塔克西拉和恒河流域的印多凯拉尔遗址;曲曼遗址M11出土一颗边缘有12条放射状短线的C5类圆形片珠属于印度南部地区的典型器,这种边缘带有放射状短线的圆形蚀花石珠曾大量出土于印度南部的大石墓遗址中。

另外,曲曼遗址还出土了两颗特殊的蚀花玛瑙珠:M11出土一颗中间蚀宽白条带纹的蚀花玛瑙珠,蚀花工艺与常见的蚀花玉髓珠有区别,可能来源于印度;M23出土一颗单面蚀花玛瑙板珠,黑底白线,单面蚀花,侧面钻孔,图案为闭合的空心“C”型曲线纹,其图案可能有特定的宗教文化内涵,其他地区尚未发现同类的蚀花玛瑙珠,但是两河流域的乌尔王陵曾经出土过形制类似的蚀花玛瑙板珠,不确定二者之间是否有渊源。

帕米尔高原出土的蚀花石珠的主要源头是南亚地区,但是可能由于宗教或审美方面的不同使这里出土的蚀花石珠在种类上和图案上都与丝路沿线地区存在差异,这其中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还需要今后更多的考古证据加以佐证。


[1]林梅村. 佉卢文书及汉佉二体钱所记于阗大王考[J]. 文物,1987,02:35-43.

 

作者简介:李钰,女,四川大学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古代美术品鉴赏。现任教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化经济学院。其作为主要作者的《世界古代珠饰考古与收藏研究译丛》系列著作将于年内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