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祈年文潭:“闲书”需要尽早读

 潇潇雨ekg9m5f4 2019-05-11

作者:唐晓敏

多年来,人们一直注意到,青少年读书过少。也认识到,鼓励、推动青少年多读书,首先是需要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而激发青少年阅读兴趣,又应允许和提倡青少年读“闲书”。

“闲书”,一般是指课外书,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外书都是“闲书”,如大量的教辅读物,虽是课外书,但不是“闲书”。读教辅类的图书,属于功利性的阅读,有明确的目的,这很难培养读书的兴趣。学生读书,若是为了写一篇作业才读,则读书时就会选择性地阅读,跟作业有关之处自然会细看,而与作业无关的,多是一带而过。这样的阅读,是片段化的,甚至是碎片化的。这就不是读“闲书”了,读“闲书”,是非功利的。不是为了提高成绩,甚至也不是为了从书中“得到”什么。阅读“闲书”的时候,孩子的心境处于一种轻松、自由、活跃、开放的状态,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里,这样的阅读,才能持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从读“闲书”开始养成读书兴趣,这是许多学人的共同的经历。这些学人从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如冰心说:“我记得我首先得到手的,是《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真是一本好书,每一段故事,多的几千字,少的只有几百字。其中的人物,是人、是鬼、是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都从字上站起来了!看得我有时欢笑,有时流泪,母亲说我看书看得疯了。”季羡林讲自己的阅读经历时说,他最早看到小说是《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封神榜》,等等。“书中侠客们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仿佛就在我跟前晃动,我似乎也参与其间,乐不可支。这样的‘闲书’。我看得数量极大,种类极多。”数学家王梓坤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时说,引发他阅读兴趣的是一部很普通的书《薛仁贵征东》,他说:“我一下便被吸引住了。……这次大发现对我一生有决定性意义,从此我到处找书看,从《薛仁贵征西》《罗通扫北》到《聊斋志异》、四大奇书,着迷到放牛时、车水时,甚至在田间小道上走路时,也手不释卷,心无旁骛。这样,既识了字,添了智慧,而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喜欢读书的习惯。”

少年儿童阅读“闲书”,对其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读“闲书”的趣味,是一种无功利目的的纯真的趣味。这种趣味与物质利益全然无关。也并非为了得到表扬与奖励,少年儿童养成了读“闲书”的习惯之后,能有一种超越功利的人生境界。在当下,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当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向钱看、享乐至上的观念及生活方式。人为物质、为对象物牢牢拴住。物质主义泛滥,精神日趋失落。因此,当下的教育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而读“闲书”正是让人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多读“闲书”的人,会更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

读“闲书”激发着孩子的幻想与梦想。钱谷融在“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文中讲:自己通过读闲书而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的阅读,“引起我对人生的思考,在我心头激发起对青春、对未来岁月的朦胧的憧憬和诗意的幻想。”教育家鲁洁讲,她读中小学时读书“完全是追求快乐,没有什么外在功利目的。”“课内外的这些‘野书’几乎占领了我的整个心灵。书不仅给了我教室里读不到的知识和智慧,还编织了我少年时期的梦幻。我曾经梦想成为一名文豪,像曹雪芹那样写出文学巨著;我又梦想当一名科学家,像居里夫人那样发现另一种新的元素……真是浮想联翩!这些奇想,曾为我少年时期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色彩。”人是应该有幻想、梦想的,特别是少年儿童更应如此。而读“闲书”,正可以激发孩子的幻想与梦想。

孩子读“闲书”,培养了感受美的能力,有了这种审美感受力,面对自然时,也更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文艺理论家王元骧讲,自己在家乡是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他也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长大的,但儿时并没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他是在读了《绿》《荷塘月色》,冰心的《往事》《寄小读者》,闻一多的《秋色》《忆菊》,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之后,才“睁大了眼睛、开启了心灵,渐渐感受到了夜色的温柔、月色的神秘、晨曦的烂漫、夕照的辉煌、山川的灵秀、大海的壮丽,还有春光的明媚和秋色的斑斓。”文学作品给了他一种“发现美”的眼光。王蒙也这样讲过,他说:“原来我对春天没有那么多的感觉,没有那么多的多愁善感,可是在我看了很多描写春天的书之后,觉得这简直是不得了,这草儿青了,花儿红了,还有流水丁冬,还有流水潺潺,还有燕子飞过来了,哎呀,我就感觉春天真那么好!什么‘微风吹在脸上没了凉意’,这种感觉一下子把我激活了。”王蒙也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而有了感受大自然之美的能力。乔羽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去乡下玩。初春的庄稼还是黄色的,远远地望去总会感觉到一片绿,但走到近前却看不到,这时,他想起那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乔羽眼前的景象因为这词句而变得更加生动。

“闲书”需要尽早读。许多学人读“闲书”都很早,如钱穆8岁读完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而冰心开始读《三国演义》时才7岁。经济学家于光远同样是7岁开始读《三国演义》。这是需要注意的。少年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都的不断成长的,但其学习的能力,却不是随其身体与心理的成长而越来越强,而是有一个敏感期,未到或者过了这个时期,学习都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如儿童口语的学习,从1岁开始学习,其效果就比到3岁才有机会学习效果更好。在一定意义上,读书也是这样。阅读小说,需要从小学开始。小学三、四年级到初中,是文学阅读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的心智特点是特别有好奇心,渴望了解未知的世界,同时,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感受力与想象能力强,阅读文学作是很容易进入到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世界之中享受读书的快乐。这一时期开始读读书的孩子,多能将对文学的爱好保持一生。这一时期没有养成爱好文学的习惯,以后也很难有对文学的挚爱了。

今天,有些家长不同意孩子读“闲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孩子还小,读不懂,等孩子长大再读不迟。实际上,孩子读书,重要的是兴趣,只有有兴趣,有感受,接触文字时能够展开想象,使书中的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并因此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足够了。小学生读闲书,对书中的内容不能完全懂得,甚至是对书中的字词不都认识,这其实倒更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兴趣更多是产生于“半懂不懂”之时。陆文夫说自己读书时“看得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其中许多字都不识,半看半猜,大体上懂个意思。”可以这样认为,之所以能够“废寝忘食,津津有味”,一方面是书中的世界“有意思”,另一方面也因为读的时候“半看半猜”,“猜”正是一种“发现”的乐趣,就也就是冰心讲的:“许多字形,因着重复呈现的关系,居然字义被我猜着。我越看越了解,越感到兴趣”。等到所有的字都认识了再读这本书,就已经是晚了。今天,我们往往会认为,《三国演义》这样的书,孩子读不懂,需要长大一些才能读。可是,到大学了,学生往往更不读了。我们多认为,这是由于学生功课紧,有时还认为是学生基础差,固然,这可能也是部分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也有了对一切事情的功利性的考虑,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一些实际的了解,不习惯通过想象的方式了解世界了,也逐渐失去了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我们要求或是希望大学生读读“四大名著”,往往听学生说“读不懂”,这所谓“读不懂”,实际上是没有足够的兴趣,觉得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没有多大的价值,认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用来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

(作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