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争鸣:无为而无所不为

 金色年华554 2019-05-11

在任职周王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如鱼得水,每日都汲取着馆藏书籍中的智慧与知识。时光荏苒,一转眼,老子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渐渐地,老子的博学广识,传到了周景王的耳中。

一天,周景王的圣旨突然到了,命令他立刻进宫去觐见天子。老子只好放下工作,更换朝服去拜见周天子。

见到老子后,周景王问道:“寡人听闻,现在百姓生活贫苦,有很多人不得不去做了强盗。人心不安定,因此我们的国力也不强。请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老子回答道:“人民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征税太多;人民不好管理,是因为统治者频惹事端;人民不在乎生死,是因为统治者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奢侈的生活。”

周景王又问道:“那应该怎么做呢?”

老子回答道:“统治者无为,民心自然归化。统治者无欲,百姓自然纯朴。

景王又问道:“现在周边的诸侯国都不把我这个天子放在眼里,我希望能重获天下的尊重,你看应该怎么办呢?”

老子说道:“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真正的大国应该像下游宽阔的河床,是小溪汇集的地方,是天下的母亲。作为大国,如果能对小国谦卑宽忍,便可以得到他们的信赖和依附了。

周景王听到了老子的高论,暗自点头。他也知道,现在的周国国力不强,因此像老子说的那样,对外展示自己柔弱的一面,不要引起纠纷,也不能暴露自己的目的;同时要积极改善人民的生活,收拢人心,安定国家;只有经过这样的治理,人民才会富足,国家才能强盛,天下才会重新尊重周国。

周景王与老子在宫殿里讨论治国之道,一直聊到了天黑才结束。经过这一次的谈话,周景王对老子的学问和思想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子的名声也愈发地传开了。

随着老子的名气不断地增长,前来向他求教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一个名叫阳子居的人前来拜访老子。这阳子居本是一个小官,工作成绩还算不错,也读过不少的书,于是便觉得自己有些了不起了。他这次来,就是因为听说老子的学问很大,他想看看这老子到底有多大的本事。阳子居穿着官服,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一行随从,趾高气扬地来找老子,大大咧咧地开口向老子问道:“我听说你学问很大嘛,所以来问问你。倘若现在有这样一个人,他办事敏捷,对事物洞察入微,又勤奋学道。这样的人可以与贤明相比吗?”

见来者如此轻狂骄纵,老子也不抬头,答话道:“虎豹因为皮毛漂亮,才招来人们的捕猎;猎狗因为动作灵活能捕捉狐狸,才被人们用绳子套住脖子使唤。你告诉我,这样的人可以与贤明相比吗?”

阳子居一愣,脸色瞬间变得尴尬了。他知道,老子这是把自己和畜生相比呢!这番话不仅教训了他的狂妄自大,而且蕴含着极其深奥的道理。想了半天,阳子居实在是无法反驳,只好接受了老子的训导,于是弯躬施礼道:“呃…这个,是我刚才太冒昧了,请您原谅,请您原谅。我还想向您请教,贤明的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天下呢?”

老子说道:“功绩普盖天下却不显示自己的势力,教化施及万物而百姓却不觉而所以怡,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这就是贤明啊。”

阳子居听了,感觉眼前突然呈现出一片新的天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私让他感动了。他觉得老子刚才的教训其实一点也没有委屈自己,自己与圣人相比,实在是和猴子没什么两样。他惭愧而感激地给老子行了大礼,匆匆地带人离开了。

受到过老子教导的人很多,许多人虽然只听过老子的只言片语,但却是自豪地以老子的学生自居。因此老子虽然没有正式教授过什么学生,但他的学生遍布天下。这正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通过这位阳子居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与今天的相同之处了。取得一点点成绩,便要大讲特讲;杯水之事,却夸大其词;鼠目寸光,却要装作一副高瞻远瞩的模样;无德无仁,却满口仁义道德,礼义廉耻。真真是,可发一笑啊。莫要说与古圣先贤相比,就是和当下有教养有修为的人相比,此等跳梁之辈甚多啊。

老子的思想质朴,奥妙无穷,受益终生;时髦的东西很抓眼球,但大多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

如《道德经》中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