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声中的矛盾——前和后

 香菊书屋 2019-05-11

这个话题无疑是困扰过很多学习者的,其中不单是初学者,还有大多数已经成为声乐教师的人员。究其原因还是受解放初期至文革前老的声乐观念的影响,我国当时没有实行对外开放,可以交往的大都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当时我们一方面派遣留学生和交流学者前往苏联或者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学习声乐演唱,另一方面则请进来如苏石林等苏联教学名家来音乐学院任教。

不能完全单方面的评论苏联的发声观念就是十足不好的,声乐研究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也没有一种方法是绝对科学的(即便是咽音,学歪了也是错误的)。比如高音君曾深入研究过老一辈苏联歌唱家的演唱,发现象雷梅舍夫、科斯洛夫斯基等的演唱绝对世界一流,尤其是科斯洛夫斯基87岁高龄还能举办独唱音乐会,嗓音丝毫不见衰退,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奇迹!从演唱风格上讲,苏联的男高音大部分都是抒情男高音,听起来优美儒雅,在听觉上不如意大利的刚猛有力,高亢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意大利声乐专家访问苏联时曾经评价过一些歌唱家的演唱:“你们国家歌唱家的声音就是没有我们意大利的辉煌,因为我们是靠前的,你们是靠后的。”

但是从录音中听辨,苏联优秀歌唱家的声音固然听起来普遍音量不大,但是也绝对不是靠后的,因为他们的声音都有明亮的核心,而且穿透力非常的好。那么,为什么我们前辈的很多苏联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声乐界人士大都认为发声是靠后的呢?很容易分析,由于语言不通,外国专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多用声音示范和手势来给学生进行发声演示。即便是有翻译在场,由于翻译大都不是声乐专业出身的,对于某些术语他们是表述不清楚的,这就好比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菜市场买鸡会把鸡描述成“鸡蛋的妈妈”是毫不奇怪的。手势的理解就更容易有偏差了,比如教授发声示范时候用手势向后-上-下的比划,有写学生可能误认为单一的向后了(没有注意到上下的动作),其实教授的意思是把声音竖一些、放在共鸣通道里充分振动之后输送出来。

接下来就这个话题高音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应该这样理解这一组矛盾,首先是摆正观念,弄清楚手段和目的的关系,那就是靠后是手段向前是目的。靠后并不是声音靠后,而是打开共鸣腔建立发声通道,使声音可以在以整个咽腔为中心、胸腔为底座的腔体内获得充分的共鸣。靠前是发声的最终目的,因为我们歌唱的声音毕竟是要唱给别人听的。

二、不应该理解为向后唱,而应该是共鸣状态的打开和建立。打开指的是共鸣腔的通道区部分和可调控改变的部分,即牙关和喉咙,林大夫所说的“咽部微笑”和“咽部站定”就指的这项工作。人体发声无非动力、空间两个前提,动力指的是强有力的气息支持,空间指的是给好的起音一个理想的共鸣空间,一般称之为歌唱状态。

三、前后的理念也可以有中和的调整办法,也就是向前唱的暗一些,向后唱的亮一些。向前的声音是我们必须要追求的,但是很容易出现贼亮的现象,我们只需要注意把声音向前唱的暗一些即可。因为暗的声音成分产生自较低的喉位,喉位越低胸声就越丰富,声音就柔和宽厚,听起来就不贼而是有些发暗。向后唱使声音发闷就说明声音窝在了后部,这种声音就是声乐教学上常说的“闷罐声”,是不可取的。调节的办法就是向后唱时使声音明亮,明亮的声音必须要引起面部骨骼的振动,是必须要向前引导的,就适当的避免的声音的窝和闷。

四、咽音发声绝对不是靠后的!这也是网络咽音学习者和自学者无法入门的关键。关于此点的理解和接受不可强求,大家实在练不下去了,就按照高音君说的试试看,你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长久不进步的人大多数是前后概念上出问题了,他们90%都有咽音是贴着后咽壁向后向上唱的想法,其实压根就不是这样的,咽音发声是充分靠前的(当然是在建立了优质的后通道之后)。另外无声等基础练习目标混乱导致的不达标也是声音发展遇到瓶颈的重要原因,比如拿抬头张口来说,这本就是一个牙关节练习,也就是说练习时只需要注意把牙关充分打开即可。可我们常见的什么后脖子用力等等的说法太多了,这是对发声研究不透彻导致的混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