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莆田窗》(四十九)千 年 古 镇 今 安 在 ? 带 你 逛 逛 看

 邈思遐想 2019-05-11



千 年 古 镇

      唐贞观元年(627年),先民首先在兴化平原河道出海口的堤坝上筑涵排涝,围垦造田,并在水闸涵头区域种粮赶海,择地而居,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约定成俗称其为涵头,这就是涵江最早的地名。

       随着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聚居。人们沿河开发,畔河安家,顺河发展,从一个人到一个家族,从一个家族到一个村落,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涵头集镇,至宋代“刘氏初开水心河”才有了“涵江”之称。

     涵江古镇的区位优势带动农耕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使集镇效应进一步扩大,成为闽中地区经济中心,居福建四大名镇之首,享有“小上海”盛誉。

涵 江 古 镇 全 景 图

局  部  图  解

       下图为霞徐,后坡,新桥头,集奎等片区,端明水闸,红旗闸把海水与河水分开,有了涵头之称,海运,水运在这里交汇就,是涵江最早的发源地。

      目前,这一片区基本还在。

       下图为咸草顶,三角埕,前街,后街,宫下等片区,是古镇最中心繁华商业区。当年涵江人常说的一句话“全国二十九个省,不如涵江咸草顶”,说的就是这里。

         目前,这一片区只剩下楼下这条街。

        下图为四沟咀,汽船站,电影院,宫口河,市场等片区,是通往城里的主要河道,繁忙水运带动沿岸繁荣,是涵江古镇最具特色的水乡灵魂。

       目前,这一片最能代表红砖水镇的宫口河,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了。

      下图为青璜山,顶铺,鉴前,戏院,塘北等片区,是通往江口,山区主要交通要道,也是古镇地势最高区域,主要有学校,医院,教堂等。

     目前,这一片区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了。

今  日  古  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涵江从一个很有地域特色的水乡古镇变成了一个和全国各地一样同质化的行政区,古镇形态已被现代建筑挤压成碎片化,目前只剩下后玻,楼下,卢埕这片相对完整的红砖厝。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兴起,古镇的历史意义与经济价值日益显现,人们开始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的水乡古镇有多么的珍贵。 

       尽管涵江古镇的整体性受到极大破坏,但从这片未被开发的红砖厝中,我们还能寻觅到当年古镇的时代记忆。

    时至今日,漫步其间,我们仍能从小桥、流水、人家中,看到水乡古镇当年的富足与安详;从每一栋红砖大厝内读到这些家族过去的沧桑与荣耀,从每一条大街小巷里悟到“小上海”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带 你 逛 逛 看

       现在,我以一个古镇人的情缘,一个旅游者的身份,用多年积累的影像,带你走进这片尚未开发的水乡古镇中,看看它还有没有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首先,我们从古镇的起源地徒门头端 明 水 闸出发,走进后坡、卢埕两大片区,慢行小桥流水中,寻访不同年代的红砖古厝,再沿着两大区域之间的楼下古街行走,感受古镇当年的繁荣。

       随后,我们通过这座海河上的石桥,穿行集奎宋代官道,从万寿桥进入郊区三八片,泛舟北洋水系,欣赏荔林水乡,探访历史文化名村,在优美的白塘湖畔完成我们的行程。

涵江老镇区、集奎片区

三八片、白塘湖片区

徒门头片区

    唐贞观元年,先民开始在这片海河交汇处筑坝建闸,沿河择地而居,开始有了涵头俗称,徒门头片区成了涵江古镇最早的聚集地。

端 明 水 闸

         徒门头边上的端明水闸原名慈寿陡门,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重新修建,并在石板上刻有'端明'二字,后人就称端明水闸,我们就从这里出发。

徒  门  头  巷

         从端明水闸走进徒门头巷,当年是一条通往镇中心的主要巷道,所以也是一条最早的商业古街,现在还有人在这里开理发店和小吃店。

王  桥  头

       穿过小巷来到王桥头,这样的小石桥是水乡古镇中的一大景观,也是这些不同形态的石桥把红砖古厝窜连起来,方便人们出行。

竹   巷

      过了这座桥,看到还有老师傅正在加工竹制品,原来这里聚集了许多做竹人家和经营竹制品商店,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竹巷。

周 家 大 厝

          穿过大门坦,迎面而来的是周家大院。双层楼、红砖砌成的连续拱门孔,完全改变传统民居格局,周家大厝代表古镇西式建筑所流行的一种风格。

西  洋 式

        这种典型的 西洋式红砖民居,其主要特征是把屋顶改为四 斜脊、四面坡。大厝的正立面用红砖砌成连续拱门孔,使整座大厝更富有韵律感。

时代印迹

         清末民初,随着西洋物品的引进,带来多元文化的共融, 建造这类房子的主人多数是有西学背景的知识分子,这些西式民居已成为古镇开放的时代印迹。

大  巷  里

        离开周家眼前是一条别样的红砖巷,因这条巷比其他巷更加宽敞笔直,所以人们称之为大巷里。两排双层楼红砖墙改变原来巷道格局。

萝苜田 片 区

       穿过大巷里便进入萝苜田 片 区,这一辖区主要有后坡,萝苜田、后沟等。作为古镇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曾经是一派商贾云集、物流频繁的兴旺景象,见证了涵江昔日的繁华。

后  坡  埕

       沿着后坡珵河岸慢行,红砖绿荔倒映水中相映成景,它不同于全国各地的水乡古镇,形成独具特色的南方水镇。

双  茂  隆

     走过后坡珵,只见参天古榕下,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它建于20世纪30年代,因主人经营商号叫双茂隆,人们便把大厝称为双茂隆。

大    埕

         穿过拱形大门,一个与九间厢同宽的临河大砖埕,为徐家商行贸易货物往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可见当年生意的红火。

全   貌

       双茂隆大厝明显感到它与传统民居的不同,其最突出部分就是把后供堂与两边护厝相连,环绕成 “冂”形双层楼建筑,把传统九间厢主厝围在其中。

西洋装饰

       双茂隆院内的基石墙全面作嵌肚雕饰,上部粘贴进口彩色花格瓷砖。二楼护栏和临河护墙用钢筋混凝土和铁艺装饰,既通风又美观。

富 丽 堂 皇

        主人为了彰显自己的成功,在装饰上除了传统的木雕、石雕工艺外,开始贴金描银,尽量把大厝装修得像宫殿一样富丽堂皇。

古  典  式

       古典式民居 就是把宫殿建筑的外观 样式引进到民宅建筑,屋盖改为飞檐翘角的四坡歇山顶 ,使整座大厝更显威严。

后   沟

         北洋水系注入古镇后,在这里分成两条河道把萝苜田 环绕成一个岛屿,许多石桥又把萝苜田与后沟等片区链接起来, 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

延  宁  宫

      后沟边上的延宁宫是一座创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妈祖行宫,元宵节期间进行的“妈祖蔗塔”民俗,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卢 埕 片 区

      逛完萝苜田片区,穿过楼下街,便进入卢埕片区,它包括卢埕、楼下等区域,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知道涵江的由来,还能看到古镇地标性建筑。

护  心  河

        宋代,国子监祭酒刘正在涵江保尾、楼下一带重开水心河,水系环绕着一片平地,人们沿河建房,把河纳入民居中,于是开始有了涵江的称呼。    

卢    埕

      明代,卢氏族人开始在这片水域建房,铺有一块大砖埕,从此这地方便称之为“卢 埕”,卢埕三面临水,彰显水乡古镇特色。

水上人家

    河流静静地从家门口流过,再从房屋下穿过,构成水乡古镇特有的景观与情调,站在这里,明显感到这里曾经的安详与灵性。

杨家大厝

       清道光年间,卢氏把这块地转卖给经营麻布而发家致富的杨氏。杨家主人历经25年时间才完成整个建筑群,用这么长时间来打造房子可谓是精雕细作。

三  合  院

        杨家大厝改 变了官宦宅第大门坦的位置,直接把大门坦建在照墙的中间,与正厝大门、内大埕、前厅、天井形成中轴线,组成封闭的三合院 。

精 美 工 艺

       杨氏民居经历了100多年,各种石雕、木刻、门柱、窗格上的装饰依然精美,可见当年主人在用料上、师傅在制作上所花的心思。

红  砖  巷

      两座房子间的小巷,从墙体到地板皆用方砖砌成,时至今日仍光亮整洁 ,杨家大厝不失为古镇清代建筑之精品。

王  家  大  厝

      离开卢埕来到楼下,这里有一栋王家大厝,它是在传统的七间厢格式上建成双层楼,主人特意在传统构件上雕刻各种图案来彰显大厦的豪华与个性。 

骑 楼 大 门

        大门的造型不仅大胆吸收骑楼的风格,还在门窗及廊檐的 木构件上多作雕饰彩绘,并刻上联句或诗词,体现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特征与文化现象。

雕 梁 画 柱

        清末民初 ,开放的古镇人已经能够接受各种外来技术和文化,这种表现在各种民居建筑上的精美图案,不仅是主人成功的体现,更是古镇文化的象征。

供 奉 祖 先

        西洋式与古典式民居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会在 厅堂的中央部位供奉祖先的灵位,传统的家族传承与光宗耀祖的情 结在他们的内心依旧根深蒂固。

廿  五  坎

        随后我们来到东方二十五坎,它建于20世纪20年代,主人陈湖泉先在宫口河南岸建造一排三层商住综合楼。后来又在这里建了这座排楼。

东方威尼斯

      二十五坎完全依照商业运营特点傍水而建,南靠海沟、东向码头,依次排列的店面前就是通往南北洋的前林沟,“东方威尼斯”的称呼就这样传开。

古镇标志

       一根根红砖柱支撑着拱孔骑楼,形成排列有序的圆形拱门。欧式风格的民居,显示主人的智慧与眼界,由于宫口河的消失,这里就成了标志性建筑。

水 镇 灵 韵

        涵江地处木兰溪下游,北洋水系贯穿全镇。农耕时期大量货物主要是靠船运,河道开到哪里,大厝就建在哪里,哪里 就繁荣起来,古镇也就热闹起来了。

古镇老 街 

         康熙二十年(1681)清廷在涵江设立海关总局,涵江港口优势进一步扩大,镇上形成多条商业街,民国十年镇上各类商店增至1000多家,形成豆饼、桂圆、纱布、京果和轮船五大行业。涵江成为闽中地区经济中心,居福建四大名镇之首。

     抗战期间,三江口港作为全省沿海唯一不受封锁的港口,其税收数字一度跃居全省第一位。繁荣贸易不仅聚集本省商人,还吸引上海,浙江等地商家前来经商,当年街道人流如潮,商铺人声鼎沸,的确有“小上海”的繁荣盛景。

       目前,只剩下图中白线所标的这条街,让我们一起行走期间,去联想当年的情景。

后   街

       后街是沿海郊区群众通往镇中心的必经商业街,主要经营家具等木制品,山区、沿海一带的群众都是来这里采购。

打  铁  巷

        在后街通往前街的最宽一条巷叫打铁巷,集聚众多打铁人家的商铺和加工场,在这里可以量身定做各种铁制品,买到各种农用器具。

小   巷

       由老街两边延伸出来的小巷,承载着不同族群、不同姓氏人家的家族史,把小巷里的点点滴滴故事串在一起,就能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俗。

苍  头  社

      走过后街便到苍头社,它是后街、打铁巷、楼下三条主街的交汇处,同时还延伸出好几条小巷,这里自然是整条街最繁华地段。

商   铺

         这条街集聚许多传统手工艺商铺,他们既是商店物品的经营者,也是现场加工的操作者,这也是农耕时期给古镇带来的一种人文景观。

楼  下  街

       楼下街是通向沿海郊区的必经之路,也是临海口岸的交通要道。承载了当年古镇人离开家乡前往上海等地发展经商的历史印记。

新桥头片区

     走到楼下街尽头就到海边堤,这时我们已进入新桥头片区。眼前这条海河就是经过三江口港,通往大海的内河。涵江的许多货物就是从这里启程,驶向上海、广州等地。当年港口有十多家从事海运的船务公司,经营着40多艘轮船,不停地往返福厦、江浙一带,仅甘蔗、桂圆干等土特产年销售就达60万吨,盛极一时的涵江古镇就有了“小上海”盛誉。

红  旗  闸

       在海河的尽头有一个涵坝叫红旗闸,它把海水与河水隔开,起到了蓄水排洪作用,同时形成海运水运交汇的区位优势,促进新桥头港区的全面繁荣。

新  桥

       在楼下街终点有一座连接海河上的石桥,叫新桥。它是通往沿海郊区官道上的桥,宋代建炎年间由南宋邑人李富捐建,比宁海桥还早200年。

历   史

      明万历七年倭寇袭佔莆田,烧毁新桥,凤山寺僧彗性祖师募捐修复。新桥长58.8米,宽4米,采用巨条石铺架,榫卯相接,坚固实用,沿用至今。

忠 字 桥

       新桥常年经受台风侵袭,桥梁多处受损,上世纪60年代末由驻地部队修建,可以说新桥的历史已成为古镇发展的一个时代印迹。

古  镇  郊  区

       走过新桥头,跨过脚下这条海河,我们已经离开古镇街区,进入郊区三八片境内。

     远古时代这里一片汪洋,由于木兰溪等溪流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和兴化湾海浪的不断冲积,逐渐形成了一片沼泽地。先民们开始在这里筑堤围坝,挖河造田,逐渐形成兴化平原。宋代以来,随着木兰陂、镇海堤,涵坝闸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的建成,彻底解决南北洋排洪灌溉问题,行成这片三千八百亩良田的肥沃土地,聚集了集奎、后宫、南埕、洋尾、上梧、镇江、镇前等村落,使这片富饶水乡不仅物产丰富风光秀丽,而且人文积淀丰富多彩,到如今仍然是农耕社会所沉淀出来的活样本。

集    奎

         走过新桥便进入郊区集奎片区。在这片区中,有一条笔直狭窄而短小的古街道把集奎村分成两半,前后两座石桥,一座连着古镇,一座接着农村。

官    道

       这条老街虽然不长,但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宋代时期,这里就开辟为官道,直至上世纪70年代,依旧是沿海一带群众走涵头的交通要道。

老    街

       据街上老人介绍,这条官道很讲究风水,它以街道为龙身,头尾两桥为龙头龙尾,街道两边四条小巷象征龙爪,街道虽然不长,但从头看不到尽头。

老  店  铺

       漫步在这条保护完好的古驿道上,仿佛进入时空隧道,还有师傅在这里开店,进行传统的手工艺加工,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当年的情景。

老    屋

       在街道两旁,有好几座气势恢宏、构筑典雅的古建筑。这些幽静雅典的老屋,不仅完整保留明清时期的民居特征,也体现这里曾经的富足。

万  寿  桥

         走到老街尽头,迎面而来的就是有着龙尾之称的万寿桥,该桥长47米,宽2.1米,净跨43米,它与新桥同时代建造,两座桥起到了头尾呼应的效果。

郊    区

       过了万寿桥,迎来一片绿油油良田,这就是拥有三千八百亩良田的三八片,泛舟在水乡泽国的古村落,自然会感受到这里是农耕社会理想的宜居地。

水    系

       三八片位于北洋平原下游,濒临木兰溪出海口,木兰溪、延寿溪两大水系在这里汇聚,形成纵横交错河流,编积成兴化大地独特的水系景观。

 运    输

        网状般的水系给水上交通创造条件,形状各异的沟船,是农耕社会重要的水上运输工具,更是兴化平原上的一道风景。

沟   船

       沟船不仅是运载作物,也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当人们开始怀旧时,小小沟船总能勾起我们对过去甜甜的记忆。

桥   乡

       发达水系把兴化平原分割成不同板块的陆地,这一座座石桥又把这些陆地连起来,正是这些优美桥梁,为莆田赢得了“桥乡”的美誉。

良    田

      充沛的水量不仅让滩涂变良田,也使三八片变成丰产的粮仓,春暖花开时白鹭戏水,一片充满生机的田园牧歌。

鱼米之乡

       发达水系造就天然渔场,农闲时人们泛舟荡漾,曲桥清流、渔家唱晚,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鱼米之乡的闲情逸致的生活状态。

荔  枝  林 

       优越的自然环境,宜人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丰富的物产,鲜红的荔枝相眏在绿水碧波中,构成兴化平原最有地域特色的画面。

古  村  落

       三八片辖区内有八个村落,村落间,既有共同的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又有各自不同的家族传承,这种有分有合的交往习俗,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元    宵

      莆田元宵节每年正月初六开始,一直闹到正月二十九才结束。这里的姓氏人家也是按照各自祖上传下的习俗,村村轮流闹元宵,它成为元宵活动的活样本。

行    傩

      元宵期间,宫庙中的妈祖(或社公)被抬出来巡游本村,“福首”捧着香炉不分昼夜地挨家挨户绕境赐福,求神保佑,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有个好的开头。

庙    会

      元宵期间的庙会最吸引人,只有到了庙会这一天,众神才能接受人们的供祭,才能与人同乐,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

僮    身

        庙会活动中,最精彩最神秘同时也最吸引人的是“僮身”表演。“僮身” 是节庆期间神灵下凡与人同乐的“代言人”,是人与神相互沟通的媒介。

铃   鼓

     庙会开始时,随着阵阵铃鼓声响起,“僮身”经过叩堂,由“菩萨”附身并上堂表演。通过铃鼓互动进行娱神表演,各村各有特色,

穿    针

      “僮身”上堂后,所有举止神态表现得异于常人,上梧村的穿针超乎人的想象,这种介乎人神之间的“僮身”表演最终达到的是娱人目的。

打  铁  球

      打刺球是镇前、下湾头村、元宵庙会的重头戏,“僮身”赤膊上了刀轿绕村而行,根据铃鼓互动不停地把刺球往后背敲打,打得后背全是鲜血。

吃  火  花

       在三八片境内,庙会活动中普遍有吃火花表演。装满火药的竹筒喷出闪闪火花。这时,“僮身”赤膊上阵,把头伸得长长的任凭火花喷溅。

狂  欢  节

       元宵期间这里民俗活动形式各异、斑斓多彩,体现出莆仙文化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这种既娱神又娱人的民俗活动,被称为莆田人的“狂欢节”。

活  样  本

       元宵年俗已成为一个窗口,其间凝结了莆仙人特有的民间智慧和社会力量,这一片区已成为人们了解莆仙历史、研究民俗文化的一个鲜活样本。

洋  尾  村

         来到白塘湖岸边的洋尾古村,它是莆田市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据记载,唐高宗时,皇室江国安王李元祥之子李皎为避武则天迫害,逃难到福建南安。宋真宗时,李元祥第十四世孙李伯玉自南安迁到洋尾村,这里便成为莆仙地区李氏族人最早的聚居地,有的又有后人迁徙到广东潮汕地区一带,至今仍有李家后代也来这里认祖。

村   道

        穿行在村道中,亲身感受到有着样本意义的村容村貌,透过这些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可以了解到莆阳大地古村落的发展史。

牌    坊

       洋尾村有许多牌坊、石碑等古迹文物,在李角自然村,有三座古坊至今保存完好,分别是佥判第坊、白塘科第坊和柏府归荣坊。

李 家 宗 祠

       在李氏大宗祠、州牧祠、祁阳祠等祠堂。刻录许多有功名成就的李氏先人,自宋代以来,族人中先后获得进士98名,举人62名,职官216名。

李    富

  李富(1085-1162年)李氏族人中杰出人物,是南宋时期抗金爱国将领,回乡后乐善好施,一生共主持捐建桥梁达34座之多,为莆田著名的五贤之一。

出   游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上午,洋尾村都要依照传统习俗,举行元宵出游赐福求平安民俗活动,晚上还要进行“吃火花”庙会活动。

白塘片区

       离开洋尾村,眼前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白塘湖。

        白塘湖文化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唐代开始有先民在这里挖池蓄水,四周河流汇聚成塘,初名注月塘、白水塘、后称白塘。

       白塘湖水域宽广,主湖面积385亩,包括内河水域面积共有600多亩。沿岸有上梧、洋尾、镇前等村落,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湖。

白  塘  湖

       白塘湖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是兴化平原唯一的湖泊,目前已开发为公园成为古镇人休闲的好去处。

龙  舟  赛

       白塘湖宽阔水面带动水上项目的开展,最典型的就是莆仙地区传统的龙舟赛,每次活动都会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参赛观战。

白 塘 秋 月

     中秋午夜时分,当晴空万里,中天圆月,周边山峦会倒映塘中,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这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白塘秋月”。

绿    心

      逛完白塘湖,结束这次涵江古镇游。如果游兴未尽,可以坐船进入北洋水系绿心片区,到东阳古村落、寿溪公园,再去感受兴化平原的无穷魅力。

未  来  古  镇

       当我们回望昔日“小上海”的辉煌,面对涵江古镇的现状,你认为它还在吗?

        从八十年代开始,自己以古镇为题材,进行美术摄影创作,在长年游历全国各地古镇的过程中,的确看到不少古镇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从云南边陲的和顺古镇到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从湖南山区的芙蓉镇到江南水乡的乌镇,他们都是根据古镇的自然条件与历史积淀,立足本土文化,强化地域特色,顺应时代要求,做好综合治理,不仅让古镇的原始形态得到保护,也让古镇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而且地域品牌也得到全面提升。

         随着全国古镇旅游的全面欣起,五花八门的小镇,各种形态的古镇,不同模式的开发层出不穷,期间出现了一些适得其反的过度建设,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还使原生态的遗迹失去灵性,这样的乱开发还不如不开发,一旦被破坏了,就很难恢复原貌。当然,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本身是矛盾的,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考验决策者的智慧,也决定未来古镇的兴与衰。

     在现代人的思维模式中,古镇就是传统文化的一扇窗,通过古镇游,目的是在休闲中了解风土人情,感受地域文化。所以,保护古镇,就是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最好样本,开发古镇,就是借助这个样本,把地方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希望涵江古镇能够成为一扇精雕细琢的窗,向世人展示莆仙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走完这条线路

看完这些景点

听完这里介绍

你是作何感想

你认为有价值

请转发朋友圈

让更多有识之士一起来关心

一个未来的涵江古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