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剃头铺的记忆

 仰止无疆 2019-05-11
      每月一次的理发,如期而至。恰逢周末,笔者前往我市汴河西路“天都大酒”西侧的“张家理发店”理发,虽已近黄昏,但理发店里依然有人,于是坐下等号,看着理发店内的情景,儿时理发的情景禁不住在脑海里升腾……
      记忆中的老宿城,就有不少家专门给人理发的铺子,不过那时不叫理发店,叫“剃头铺”。记忆最深的就是张师傅开的剃头铺。    
      店的主人张师傅  ,上世纪七十年代,不到二十岁的小张,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憧憬,凭借自幼学起的一手过硬的“头上功夫”,只身从江苏扬州来到皖北宿城,干起了手艺娴熟的理发行当,这一干就是40余年。由于张师傅技艺精湛,发理得时尚大气。为人谦卑低调,脾气随和又风雅。宿城的不少文人雅士、社会名流均在此店定点理发。一来二去,时间久了笔者也自然成了张师傅的一位忠实顾客。记忆中的张师傅的理发生意也一直历久弥新,红火如初。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的理发店,门口边上挂着一条红色的招牌,门楣上方挂着一块横匾,上写“剃头铺”。室内生着一个小煤炉,摆着一个盆架和一个凳子,架子上搭着毛巾和荡刀用的长方条帆布,盆架上放有脸盆、碱块或洗发膏,镜子前下的平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刀剪及梳子之类,吹风机悬挂在镜子下面的挡板上。在当时,这就是一个设施比较齐全的店铺。那时来此剃头的多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很少进理发店的,她们之间头发长了也就是互相剪剪,不像现在女士们倒成了美发的助力者。时代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每当进入腊月后,张师傅的理发铺里总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在皖北小城有个不成文的习俗:正月里不能剃头,否则“死舅”,于是人们便集中在新年前理发。其实,主要是由于快过年了,剃个“过年头”,过个清爽年,人也显得精神好看。为此,每到临近过年,张师傅理发店里就特别忙碌。
     记得,张师傅的老爷子是旧中国过来的理发手艺人,理发技术那是相当地高超,剃光头的手艺真叫一个好。他让客人在椅子上坐好,先用温水洗头,揩净水气,而后手执剃刀,在长条帆布上荡了几下,然后剃刀从头前向后轻轻一划,发间立时呈现出一块白色的分界线,接着逐渐向两边扩展,和着割断毛茬的“沙沙”声,不一小会儿,一个光亮的“电灯泡”就呈现在了眼前。此时此刻老爷子的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件艺术珍品的制作,心里总是美滋滋的。遗憾的是老爷子几年前已架鹤西游,再也见不到老爷子与人理发的风采。  
    发型的变化也代表着一个时代和一段历史,就好像我们的国家,历史上男人们曾经留过大辫子,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导致的变化。时光进入九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理发业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走在宿城的大街小巷上,举目观望,街道两旁各种醒目惹眼的理发店、发艺工作室、美容店美发店林林总总,而且室内设施齐全,服务周到,再也看不到剃头铺的字样了。而且,帅男靓女们的发型也是花样迭出,日趋多样化。看着张家理发店里的内繁忙的景象,不禁感叹当今生活的变化之大。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宿城,这座散发着浓郁文明气息的古老城市,“剃头铺子”的其变迁升级也彰显了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正变得越来越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