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女人对“成为母亲”的思考与体验

 天天快乐者 2019-05-12

     我们并不需要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成就;子孙满堂也终将独自面对衰老和死亡;爱情更无须以孩子作为见证。。。正因如此,成为母亲并不需要任何理由。在母亲的角色中我看到了内在黑洞,并由此,得见光明。学会无条件的爱,心无所求,就是最大的自由。 




   成为母亲,究竟意味着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生育对话录》这本书里,做过一些探讨,它凝结了一个女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对生育的困惑与体验。推荐给有需要的人。

     本文是《三联生活周刊》孙若茜对书的解读,转载自三联中读

作者:  宋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2017年

解读: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

一句话:生育是最严肃的生活哲学,究竟该如何面对?

内容:《生育对话录》诚实地探讨了女性生育困惑,那些女性关心的问题,如对女性身份的认知、对婚姻的理解、对亲情的感受、对选择的惶恐等。重新找到思考角度和解答之法,经历了生育的迷思,相信人们会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认识。

TIPS:

1.  为什么要生孩子?在面对生育的问题时,女人永远是有理由更为踌躇的一方。

2.  对于一个受现代教育的女人来说,生孩子所要经历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剧痛和时间的付出,还有一种最为珍贵的东西的丧失——一个女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 

要不要生孩子?是每个人在一生之中终究会去思考的问题。在25岁-35岁之间的女性中,生育更是一个在诸多场合都无法绕开的话题。那么,在谈论生育时,我们究竟是在谈论什么?是面对选择时的惶恐,对婚姻的理解与困惑,与父母关系的亲疏,以及女性的身份的认知。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读的《生育对话录》,正是一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的书,它所提供的思考角度,或许可以让你在生活的种种困惑之中,找到解答之法。这本书之所以叫作《生育对话录》,是因为作者宋涵选用了对话的写作形式来谈论有关生育的种种话题。对话者的身份多种多样,有女性主义者、全职太太、丁克族、以及新手妈妈等等,他们或者相互倾诉,或者彼此争辩,将问题你一言我一语地剖开,很多时候,这些对话的声音就像是从我们内心生发出来的一种自我反省和诘问。

为什么要生孩子?作者在全书的开篇就抛出了这个问题,以此作为书中第一辑的标题。这也是这本书中最为核心的问题。

首先出场讨论这个问题的是一对夫妻。丈夫对成为父亲有所期待,他的想法简单,认为生孩子是绝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是人生中必然的经历。而且,一旦我们真的老了,病了,除了子女,还能指望谁呢?生命在逐渐消逝,我们无能为力。在孩子身上,人可以在自己的后半生看到生命的延续,生活也会因此更丰富,更有活力。再者,孩子还是爱情的见证和延续。

他的妻子则想得复杂许多,因为生孩子可能是人在余生中最重要的决定。难道只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在做,就要随波逐流吗?一个孩子被带到世界上来,就再也无法逆转了。人在生育前,至少也应该想想:我能够对这个行为负责吗?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无需通过孩子获得,也不应该在他们身上建立。衰老和死亡更是必须要面对的事,如果抚养孩子就是为了被伺候终老,那生育不就成了一种功利性的交换?而爱情本来也无须用孩子见证。用妻子的话说,“一切生孩子的理由,我都可以否认掉。”她掷地有声,令丈夫节节败退,可是,丈夫问到:“你是确定不要孩子了?”妻子却一下收起了所有的防线,她回答道:我不知道,我只是怕,怕后悔。

在面对生育的问题时,女人永远是有理由更为踌躇的一方。但是,又有多少女人会像这位妻子一样,问自己,如果没有家庭的压力,没有国家的压力,我愿意生孩子吗?我愿意生几个孩子?对于一代又一代的女人来说,这样的自问既奢侈,又难以回答。

作者在书中发问,女人的身体是她自己的身体吗?

有关女性身份的认知,是谈论在生育问题时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正是这本书进而要讨论的问题。

作者选取的对话者是两位女性主义者。其中一位谈起,到了婚育年龄时,她所迅速体会到的,整个社会舆论对女性施加的压力,甚至迫害。作为一个家庭条件优越的独生女,在这之前,她完全不曾感受到性别差异。

这种身份的困惑很容易获得共鸣:中国的家庭很多还由长辈掌权做主,停留在父权和男权的老思想里。有些男人拿他们的女同学,女同事没办法,却能理直气壮地对自己的妻子提出各种要求,以至于家庭反而是剥削女性最深,又最隐秘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不少女人都曾在婚恋中对性别身份感到困惑。

受制于先天生理,也受制于社会文化,女人并没有真正的生育自由。几千年来的文化对女性的要求是,要能生,生得越多越好,生出男孩才合格。这种影响至深,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能看见一些女人生了儿子之后的如释重负。到了我们很多人的父母一代,遵从国家意志,最多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女人依然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成为母亲的次数,换句话说,女人的身体依然不由自己做主。而到了今天,生育政策不断更迭之下,女人享有真正的生育自由了吗?女人的身体,究竟是谁的?

即便有一些女性享有罕见的生育自由,是否想要成为母亲,依然是一个困难的选择。在做出选择前,我们总想要知道,“母亲”与“自我”是否可以调和?对于一个受现代教育的女人来说,生孩子所要经历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剧痛和时间的付出,还有一种最为珍贵的东西的丧失——那就是一个女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这是一个女人从传统女性的束缚里挣脱出来的战利品。

这种经年积累的珍贵自由,在孩子诞生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不再潇洒,不再自由,社会认可急剧下滑,在尴尬的局面之中,心理的变化几乎是致命的。

书中,一个已为人母的女人向大学好友谈起自己的经验。她坦诚自己的狼狈,直言那些精致、优雅的辣妈不过是媒体鼓吹的形象。作为一个母乳喂养的妈妈,她所经历的,是臃肿、衣冠不整、邋遢、睡眠不足等等。在生完孩子的第一年,像很多妈妈一样,她几乎二十四小时都围着小家伙转,光是喂奶的前半年,就未曾离开孩子超过3个小时。像所有新生儿的母亲一样,她在夜晚无法沉睡,孩子每一次翻身,她都会知道。这种天然的责任心,就像一种身体里的密码,它令妈妈们即使不受任何外界胁迫,也依然无法抗拒地失去自我。

实际上,从孕育生命开始,母体的自我就已经遭到磨损,从身体到意识,都在向新生命转移。并且,无论孩子的爸爸多么尽责,孩子终归更加依赖母亲。一位名叫温尼科特的心理学家甚至说:并没有所谓“婴儿”的单独的概念,婴儿不可能独立存在,你如果看见一个婴儿,就一定会同时看到他的妈妈。

反复思考和思量自我得失的女人,在世俗眼中是自私、斤斤计较、不近人情的。难道她们不是最清醒和最负责任的一群人吗?做母亲所要面对的付出和自我缺失是确凿的事实,并不是忽视就可以逃脱或改变的。一旦忽略掉真实的自我感受,而用“应该”二字从意识层面说服自己,很容易将失落、后悔、埋怨隐藏在潜意识的冰山之下,而后转化成为对儿女唠叨、控制等等隐含的攻击。

生活是顾此失彼的,为孩子付出到什么程度才算负责任?是不是以孩子的名义,就可以对父母的其他选择大加鞭挞?追求自我的权利,是不是天然要让位于孩子的权利?

一个不快乐的、情绪不稳定的母亲,不可能养育出人格健康的孩子。如果一个女人活得压抑、愤懑、恐惧,最受伤害的就是她们的孩子。相反,如果她们不背负偏见和习俗的枷锁,能够完整地去实现自己的潜能,自由地施展能力和追求幸福,她们的孩子将看到快乐和力量的榜样,这样的教育才是深刻和持久的。

当然,女人也是拥有特权的。相比男人,能够孕育一个生命,恰恰就是女性身份中最令人着迷的特权。怀孕对女人来说,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做回自然人的机会。书中一位准妈妈与好友的对话也许正是许多人的感受:自怀孕以后,整个人都放松下来,沉浸在世俗的幸福之中,对未来前所未有的淡定。就好像在不知不觉间恢复了与自然的神性联结。的确,无论一个孕妇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有危险,剧痛都会让她接近“死亡”,但是她也因此体验到“新生”,这让女人从此比男人更能洞悉生命的本质。女人不是用头脑在思考,而是用身体在践行。女人总是会在生产的刹那,猝不及防地对孩子迸发出无可比拟的爱,这无需思考和分析,是一种确切的感受。爱,就是让人有力量。一个母亲,只要她爱孩子,就有力量和韧性去面对一切现实。

始终,生育是最严肃的生活哲学,究竟该如何面对?或许正如作者所说,既不逃避对生育的怀疑,也不逃避对生命的深情。

- End—

又到了母亲节,你对“成为母亲”这件事的体会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母亲这个身份,不仅仅需要被歌颂,也需要被理解和被支持——这也是文明的进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