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针漫谈:临症第一针

 武医同修 2019-05-12

众多症挤在面前时,从哪一个症开始着手?第一针在何处下针比较理想?这个问题,在学针时很容易造成困扰。

一个症出现在身体某个部位,有可能涉及一条经络,也可能涉及几条经络。涉及一条经络的比较简单,直接按照“六三二一”规范,在对应同气点或者阿是穴进针即可。

如果一个症涉及两三条经络甚至更多怎样处理?这种情况,可以找该症状最严重的区域所在经络作为下手处。

比如中焦腹部胃痛,患处涉及少阴经、阳明经、太阴经,但是在阳明经区域最严重,那就先在阳明经中焦对应同气点曲池穴进针,然后看患处变化决定下一针扎哪。

如果进针后痛点偏向了太阴经,那就继续在尺泽穴跟进一针。进针后,如果不适症状消失,那么少阴经这一针就不需再行考虑。

实际用针时,往往是主症消了,周边的不适症状跟着也没了。

如果患者出现的不是一个症状,而是多个症状,又从哪里开始下手呢?

多个症状同时出现,可以从患者最严重、最明显的不适之处来下手,也可以从患者最想解决的问题来着手。

比如患者有头昏、胸闷现象,同时颈项后侧、腰椎正中等也有不适症状,但是最严重的是腰椎不适,那就可以先从腰椎患处着手。

腰椎正中不适,一般首选后溪穴,既是太阳经同气、督脉同气,以手掌来划分三焦的话,又是掌部中焦同气。

这一针下去,在腰部不适症状改善的同时,或许颈项不适也改善了。为何?颈项后侧,也是太阳经、督脉循行处。

这时再问一下患者,头昏现象好点没?也许将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同样道理,如果患者头昏症状在后脑勺,也是太阳经、督脉循行处。

如果是患者前额不适会不会有效?还会有效。前病后治,前额的病到后面来治。

那么,胸闷现象会不会有改善?也有可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何?胸闷是前病,太阳经、督脉在后背,一样是前病后治。

这样问过一遍后,再根据患者余下的症状,按照随证治之的原则继续施针。

再比如说,这个患者虽然是腰椎不适最为严重,但是患者最为担心和不安的是胸闷症状。

这可以从厥阴经内关穴先行进针,如果进针后患处不适有改善,患者信心上来了,对接下来用针也是大有裨益。

这里也可以开始导引,比如问患者腰部是不是有改善。如果是腰不能俯仰,厥阴经内关穴这一针,亦是十分关键。

有些症状初看很多,细细分析也不复杂。黄帝内针以六经辨证为纲,患者散布在各部位的症状,梳理下来,可能也就涉及两三条经络。

比如患者有鼻炎、便秘、青春痘等病症,看上去是里外上下都有,其实也就是与阳明经、太阴经相关的一些症状,用针抓住这两条经络,同时加强导引,大多会取得较好疗效。

还有些症状表现不是很明显,或者很难定夺从哪条经络着手,可以用联系的方法来确定下手之处。

比如失眠,原因是阳不入阴,理论上从任何一条阴经都可以用针。但实际下针时,如果对法理的把握不是到一定高度,是很难让自己信服下哪一针的。

这时,可以联系患者其他症状来选择进针同气点。比如患者有胸闷不适,可以从厥阴经入手;比如患者有便秘现象,可以从太阴经入手;比如患者多梦,可以从少阴经入手。诸如此类,症就是我们的引路者。

如果遇上一些确实难以辨证的情况,不妨“以平为期”,从阳明经、太阴经调中着手。

临症第一针的这些方法,其实是一些实际操作时的经验和体会。每个人的学习路径和用针体悟不一样,第一针的方法也是各有不同。

单从针法层面来看,下好第一针,可以说是下好先手棋,如果把握得好,确实可以牵一发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应。

但也不要为这个第一针过分纠结,黄帝内针特点是心法大于针法,进针之际的第一念其实十分重要。

随着用针实践的不断深入,何时进针、何处下针,常常是在问诊、识证结束,甚至还没感觉到思考,第一针已然出手。

所以重要的不是第一针如何下,而是下第一针之前的心念,是否与黄帝内针的传承与理法相应。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