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港,是一条浦东重要的干河,它的西端连接黄浦江,这里还有一个以“闸港”为名的古镇。闸港,在前四本的南汇县志里都有记载,清光绪时称闸港镇,宣统时称闸港口镇。出港为黄浦江折北处,江面开阔,隔江与浦西塘湾乡寺嘴角(又称邹家寺嘴)相对。

闸港不成为集镇已经有多年了,商店都已经归入鲁汇镇。在县志里看到有它的名字,所以还是去探访一番。
据百度记载:起初村民数户,因闸港走黄浦江船只泊此候潮,清雍正年间市渐稠密,居民数十家。自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轮班通航,商市益盛,遂成水陆码头。镇跨闸港南北两岸,架有“浦东第一桥”之称的木桥,南为短窄直街,北为东西走向两条平行横街,与直街相通,呈“工”字形。闹市在北岸,有店肆30余家。
1938年(民国27年),全镇被日本侵略军烧毁,灾民复搭200余间草房栖身。次年3月22日,又遭日军纵火,夷为平地。其后,又陆续建房。1949年有59家商店,从业人员108人,其中米店、茶馆和豆腐店有6家,棉布百货店5家,烟什店4家,鲜咸肉庄3家,药店和鲜咸鱼店各2家。另外有3家饴糖坊,2家榨油坊,从业人员23人。
1978年,大治河开挖,闸港河废,全镇迁大治河西水闸畔。今闸南为住宅区,闸北为商业区,规模初具。1984年有生产资料、粮店、肉庄、什货、点心等5家商店。对外交通有闸航路和鲁汇镇到奉贤金汇镇的公路,周鲁线公交客运线通上海市区周家渡,乡办鲁金客运班车过境设站;水路鲁汇~闵行客运班轮航线设站。居民大多为农户。

沿闸航公路一直向西,闸港古镇现属浦江镇永新村十组。

1979年后大治河完全替代了闸港的所有功能,到了这里就先看看大治河的西口。

闸航公路过了鲁汇镇几乎都是围墙,周围全是工地,到金闸路才有一些残余的房子。

在金闸路桥北堍西,还有闸港农贸商场,原来开挖大治河后设想的闸港商业区也就留有这么一个点了。

大治河西闸西边的林荫道向西延伸

这里是大治河西闸的船闸口

旁边水泥结构为船舶签证、等候过闸的临时停泊点。

大治河西口的河道与船闸口
闸港海事所,签证办公点在船上。

宽阔的大治河与黄浦江交汇处

对面是浦西俗称邹家嘴的地方,黄浦江至此折而西。据说闸港明代前是东江(就是黄浦江)向东流入海的通道,明初,叶宗行提议开通范家浜南接大黄浦,北会吴淞江入海,于是黄浦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弯。但是闸港仍为该地区引水、排水主干河道,浦东东南部大团、新场、四团、奉城等市镇通往黄浦江的必经航道,

大治河口沿黄浦江有许多各类的码头

黄浦江由此转向北

大治河西水闸桥

大治河替代闸港有30多年了,老闸港在这里还有一段残留,而且还是非常宽阔的。闸港古镇原址就在它的北岸(在大治河南岸)。

去闸港原址的路名为永浦路,这里有一个自发的集市。

闸港原址是经过几次打听才找到的,在岸边我仔细寻找着,希望能找到曾经的“浦东第一桥”原址。

我在曾经在网上看到详细介绍“浦东第一桥”的文章。原先的老闸港桥建于何年何月,至今有多高寿,没有确切的数据,但在1998年出版的《鲁汇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据“《南汇县光绪志》说:'跨闸港者曰闸港桥。乾隆庚子(1780年)夏景韩呈请知县成汝舟拨周浦河工霸木并倡捐重建’。”从此可见,1780年已属重建。那是第几次重建?是旧址翻建还是移址重建?什么时候是始建呢?但不管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重建时的闸港桥是全木结构的,当时横跨60米宽的河道。其长其宽其高其结实,号称“浦东第一”。如果就以原镇西首愍渡禅院内的一棵现还存活着的古银杏树来推算,闸港桥有400年左右的历史,就是从1780年的那次重建算起,也有228岁的高龄了。

正在我东张西望寻找时,来了一位老太太,知道我的来意后热情的向我介绍起来。前面的围堰是前些年才筑的,否则闸港的残留段还与黄浦江相通的,如今不像河更像一个湖泊了。

被称为“浦东第一桥”的桥址就在她家的河边,她带我来到了这里,这根其貌不扬的水泥残桩就是当年闸港桥的唯一残留物。但就是这么一个残桩,不仅定位了“浦东第一桥”,而且定位了整个闸港古镇。
乾隆年间的闸港镇,西距黄浦江约500米,南傍老闸港北岸,分前(南)街、后(北)街和西首的南北街。前街、后街中有条南北通道。1780年闸港桥重建,北堍桥码头在南北街通道的西侧(接官亭子茶馆南首),把闸港河南北两岸(南岸街市规模很小)连了起来。1930年,国民政府闸港区区长王慕修重新发起建造闸港河桥时,桥址西移至西首,北端与西市南北街相接,南堍与南岸的“丁”字路相连。此次重建的闸江桥面长60米、宽4米、高6米。桥脚由木改钢筋混泥土桩,共设4排,每排4根。桥面仍铺设木板。曾留学日本,救过丁锡山性命的滨浦中学校长潘锡成,为此桥题写了“浦东第一桥”的桥名,挂在桥面中孔的两侧,直到1949年被炸毁。
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解放军的追击,不但在闸港桥南堍构筑了桥头堡,在逃跑时,竟然用炸药把它炸了,使这座为南来北往的老百姓服务了几百年的“浦东第一桥”一朝化为乌有。

老人的家在河边建起一座亭子,这里就是“浦东第一桥”的原址。本来有两根残桩的,另外一根被移走了。

“浦东第一桥”的南岸

别具一格的亭子

“浦东第一桥”一朝化为了乌有。就此,使具有悠久历史的闸港桥失去了其“文物价值”。人们过河,一度只得搭乘木船摇摆渡。1963年,由人民政府拨款,东移250米,建造了长76米、宽5米的新闸港桥。1978年,上海市规划开挖大治河,河道北移,闸港桥就此“功成身退”,它的功能由大治河西水闸桥所替代。

老人继续叙述:大治河开挖后,由于筑就的河岸高大,使得闸港古镇不堪忍受,泄水严重不畅,一旦下雨就会水漫金山,不得已,整个古镇拆迁,这里的房子都是垫高以后的建筑,虽然是古镇的原址,但是没有一点古镇的遗物了(还有一棵古银杏树)。她家就在桥堍旁边,原来是一家肉庄。

这里东西向的地方就是原来的老街

我四处转悠,这里如今都是乡村住宅。

一条古河道被替代,一个古镇消失了。

墙上的装饰不知是什么年代的?估计是这里最年久的建筑装饰了。

通向河边的石块路

前面还有的水上亭子是以前的水文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年闸港的重要性。

这是后来建成的闸港桥
上闸港桥去看看,我心里疑问着,所谓的“浦东第一桥”不一定是规模、结构等因素,而应该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吧?再向南就称为“浦南”而不是“浦东”了。

闸港桥东侧闸港两岸早已经连成一片,如今这一段闸港残留段是真正的一个湖泊。
探访闸港古镇,因为兴趣所在,无论怎么样,觉得还是颇有收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