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以来淮安(楚州)文化现象回顾与思考

 yq2108 2019-05-12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极,建立明王朝。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子惠帝朱允炆的王位,迁都北京,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使南方的大米、绸缎、贡品能源源不断运往帝京,大规模整治和修通了京杭大运河,为控制这条经济大动脉,使之畅通无阻。明王朝在淮安(楚州)设漕运总督署、建府署、榷关,并给予漕运总督以兵备、财政、司法审判以至行政管理等权力。明初为发展生产,又推行“移民政策”,当时楚州的人口遽增,商业繁荣,使淮安逐渐成为苏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淮安的这种“昔日辉煌”随着封建社会发展到清代“康乾盛世”也达到了顶点。如果单从文化方面考察,在清顺治、康熙时即形成了以邱象升、邱象随兄弟为代表的“邱氏文学世家”,稍后兴起了以阮学浩及阮葵生、阮芝生父子为代表的“阮氏文学世家”。到清道咸年间,淮安经历五百年沧桑,五百年的文化沉积,在文化界、学术界出现了名扬全国的潘德舆、鲁一同、丁晏、高延第四位文人、学者。到同光年间又出现了著名学者徐嘉、段朝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继吴鞠通以后,则形成以刘金方为代表的人数众多“山阳医派”的医生群体。同时绘画、书法、出版亦有长足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刺激经济的发展。此时淮安城里形成了有较高政治地位、丰厚经济实力、渊远文化素养的“丁、韦、何、许”“四大家族”。对于“潘、鲁、丁、高”以及徐嘉本书均有专题述及,现对晚清淮安文化的保存、传播做出巨大成绩的段朝端、王锡祺和“四大家族”作一简单介绍。

段朝端(1843—1913)字笏林,号蔗叟,晚年病足后又名“蚓”。15岁即入县学为秀才。后数次参加江南乡试均未中式。乃博览群书,访问淮故,有志著作。21岁开始设馆课徒,从此一生教学、著述,从事淮安地方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工作。中年后曾报捐了个“试用训导”,50岁后曾先后做了几年仪征、甘泉、兴化、海州等县学的学官。其弟子遍及两淮和苏北,有的不少中举、中进士,成了达官显贵,如丁宝铨。同治年间,参加了《重修山阳县志》的校刊,1920年主持《续纂山阳县志》编撰,任总纂。此年,近代著名学者冒鹤亭(号广生)先生

1/15页

主持编刻的《楚州丛书》,段朝端是《丛书》的主要撰稿人和资料提供者。冒氏赠长诗赞之,“行年八十犹作书,笺注考订虫与鱼”,“先生之诗鲁通父,先生之学吴山夫”,“自从阮(吾山)范(咏春)尽黄土,征文考献世则无。”

段氏一世清贫,其著作甚丰,除《张力臣年谱》、《吴山夫年谱》刻入《楚州丛书》,《椿花阁诗集》由门人、好友捐资刊刻外,大部分均未付梓。主要有《椿花阁文集》、《椿花阁随笔》、《楚台闻见录》、《淮人书目》、《淮人书目小传》、《淮著收藏记》、《跰躃余话》等百数十卷。

王锡祺(1855—1913),字寿萱,晚号瘦髯。始祖自太原迁淮,入清河籍。咸丰五年生于山阳,并世居山阳。祖父王履谦经营盐业致富,开设“王永懋”当典于城内龙窝巷,后毁于火,复移建于南门大街、兴文街首(原兴文街为东北向的斜街,今新华池浴室、人民剧场处),易名“肇庆”。王氏“八岁而孤”,18岁入泮为秀才。但他厌恶一成不变的“八股文字”,对地理知识和各国行政之书却有浓厚兴趣,开始搜集资料,两年后,辑成《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并写了自序。

光绪五年(1879)春,王锡祺取得顺天北闱乡试资格,应在福州舅氏支燕来之召,决定作闽浙之游,然后取道上海乘海船北上。此行虽为应试,而实为游历考察,他早把八股文章置于脑后。抵沪后,兴致勃勃往上海银美华书馆观看机器铅字印书,询问印刷机及配套设备的价格。他在“京师日读邸钞(官署办的邸报),知海禁既通,外交孔亟,而朝野士大夫罕留意者”,看到西洋列强及俄、日各国均来华掠取利益,而封建官吏对世界各国情况一无所知,一片空白,“乃遍读译籍,备知各国情势”。他不顾“太夫人乖常例阻之”,决心东渡扶桑进行实地考察,并编一部介绍各国地理、历史知识的丛书。8月,乡试揭榜,结果可想而知。他立即出京航海到沪,将自著《北行日记》和潘德舆《金壶浪墨》交付排版印刷,然后回乡省母。母亲见其去意已决,嘱咐尽早归来。10月,王锡祺“浮海至长崎”。他在日本考察半年多,足迹遍东京都、大坂、东京等地,还游览了富士山,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日本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变法措施、疆域海岛、历史演变等各方面情况,第二年夏方回国。

王锡祺返淮后,根本无心经营典当业,把肇庆当典交“童仆经管”,自己倾尽家资,以两千大洋买回印刷机和铅字,忙着著书、印书。在同辈文人、朋友的

2/15页

帮助下,经过不懈努力,《小方壶斋丛书》终于大功告成。刻入《丛书》的有:明末张天明著《淮城日记》、顾秋碧《通俗文佚文》、丁晏《日知录校正》、黄宗羲《思旧录》、阮葵生《茶余客话》、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望社姓氏考》等。学者丁晏生前编有集淮安诗人大成的《山阳诗征》,丁氏去世二十年,一直未付梓,王锡祺将此书和自己编辑的《山阳诗征续编》一并收入《丛书》,为地方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锡祺原本家资丰厚,在清末从上海购回机器,从事现代印刷业,在当时苏北县城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他为了事业倾尽毕生精力,毁家举债,义无反顾,精神可佳。最后将当铺、房产抵于债主,均“不足以偿”,被告上法庭,登了“大狱”。后经罗振玉在省城疏通,得以出狱,晚年浪迹沪宁、扬州、高邮等地躲债,年仅五十,贫病交加,客死于泰州。

淮安的“四大家族”,丁氏为首。丁氏发迹于丁晏父子。丁晏是举人,其子丁寿昌、丁寿祺都是进士。在道咸年间,丁氏有很高的政治地位,随之有了丰厚的经济实力。地方事务丁晏出面、发话,没有办不成的。关于丁晏本书已有专文,现介绍其子。

丁寿昌,晏之长子,字頣伯,号鞠泉,道光丁未(1847)中进士,留户部任用,同治二年(1863),外放福建道监察御史,不久授知浙江严州知府。四年,严州大水,为救灾殁于任上,受到朝廷嘉奖。著有《台垣疏稿》,编有《山阳文征》。

丁寿祺,晏之次子,字仲山,咸丰己未(1859)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刑部郎中,后宣迤西道台,因父年迈,朝廷恩准回淮养亲,未赴任。著有《双堂书屋存稿》、《海隅从事录》、《西行日记》等。

丁寿恒,晏之三子,字叔居,秀才,办事干练,能诗文。著有《毛诗杂故》、《漱经斋集》,《山阳艺文志》收有他的诗文。

丁寿征,晏之四子,字子静,道光丙午(1846)优贡,应试作《经说》,颇得学使俊藻和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器重,举荐为八旗弟子教习,以知县候用,精经史、小学。著有《十六国兴亡表》、《说文揭橥》、《春秋异地同名考》、《张右史年表》以及《葆素斋诗集》。

3/15页

丁氏子嗣颇多,人丁旺盛,在淮安城内形成庞大家族群体,治地方史并颇有成就的丁志安先生即丁寿恒的直系曾孙。

韦氏家族以韦坦、韦墉兄弟为代表。

韦坦,字竹坪,号恬斋,道光丙申(1836)进士,官兵部主事晋职方司员外郎总司事。韦坦是一个办事干练严肃又廉洁奉公的官吏,曾随大学士耆英“治狱绥远”,视察河防,赈灾济民,杜绝迎来送往,颇得道光皇帝的赏识。能诗文,著有《恬斋诗抄》。《山阳艺文志》收有为李宗昉藏《题龚圣予(龚开)驯象图》诗。

韦墉,道光甲辰(1844)副榜举人,亦能诗文。

山阳何氏亦兴起于道光年间,其代表人物为何锦及其子侄其杰、其浚、其厚。

何锦,字濯波,先世为浙江余姚人,是清代淮安大数学家骆腾凤的女婿,虽无科举功名,但“性孝友,敏于任事,喜为乡里兴利”,曾协助丁晏修葺旧城废垣,修复龙光阁,主普济、育婴两堂,任劳任怨,在地方上有较好的口碑和较高的威望。

何其杰,锦子,同治甲子(1864)举人,官内阁中书,委署侍读,去官归里后,继承乃父风范,热心乡里公益事业,“每有义举,长官仰其计划,故城工、文渠、学宫、学额积谷等靡不赞助成事。”

何其厚,锦侄,同治癸酉(1873)举人(顺天榜)。

何其浚,锦次子,同治癸酉拔贡,“以谨厚见称,乡里公益多规随兄并为当事”。

何氏另有何庆芬,同治甲子(1864)举人。

排在“四大家族”末位的许氏家族曾出过两位进士,许氏故宅在多子巷,以前大门朝东,在上坂街,门楣上有“进士第”三个大字匾额。

许世埙,嘉庆己卯(1819)进士,生平事迹,无考。

许焕,同治癸亥(1863)进士,曾做过一任安徽霍山知县,具体事迹不详。

4/15页

许氏另有许汝衡,道光乙酉(1825)拔贡,能诗文,著有《素位堂诗存》。《山阳艺文志》收有其文《汉高杀淮阴侯说》,认为杀韩信责任不在吕后、萧何,而在汉高祖,分析颇有见地;其诗《九日偕焦文甫麓樵兄登咬金墩》,其中有“归去不须伤往事,满城秋色树苍苍”句,颇为直白感人。

到了清代同光年间,本来十分“兴旺”的淮安四大家族,很快地衰落了,代之而起的那就是“秦、杨、叶、范”新的四个显赫家族。秦氏住城内小鱼市口东,有宏大气派的“大宅门”;杨家在更楼东,以杨士骧、杨士骐等八个兄弟为代表;叶氏的住宅在兴文街,现已完全拆毁,建起了“楚州宾馆”;而范氏祖宅在丁光桥,后支系在西长街,原宅也被拆毁,建起了“月湖小区”。

现在淮安的老人没有不知道城内头号大地主秦少文的。解放前秦家在南乡有良田万亩,秦家宅院雕梁画栋,房屋百间,大门和“明三暗五(间)”的堂屋砖雕十分精美,秦少文妻妾成群,儿子有十几个,过着非常糜烂奢侈的生活。

秦少文,名保愚,字少文,秦姓原是世代穷苦的儒生人家。父秦焕(1817—1891)通过苦读,于咸丰十年(1860)中进士,留户部任用。秦焕精于制艺文字(八股文),在京城同僚中颇有名气,有“文虎”之称。因为在京被抽调参办同治皇帝“大婚典礼”所表现出的“干练”,“京察”“一等加一级”。以三品衔外放广西桂林知府,后调任梧州知府,广西按察使(详细情况见本书《广西按察使秦焕》)。“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秦焕“归籍养疴”,用薪俸积蓄“购屋置地”,颐养天年。秦少文不是“读书种子”,但很会经营、盘剥,几十年间,成为淮安城内首屈一指的大地主、大富户。后来秦少文花钱捐了个“侯选知府”,民国十年(1921),《续纂山阳县志》辑成,还附庸风雅挂了个“参校”,在志书上留了个名字。秦少文在经济上是个暴发户,在政治上保守反动,辛亥革命淮安光复期间,作为“乡董”之一,在扑杀革命志士周实、阮式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秦氏“长房长孙”秦粤生,字寄尘,1882年出生于广西祖父任所,成年后,以“优贡”身份在京城任“七品小京官”。秦粤生能诗文,著有《寄尘诗稿》、《寄尘文稿》,其诗文能反映清末民初社会现实,颇有价值。1939年日寇侵占淮城时,秦氏一家躲到城南十五里的“秦田庄”,日军一百余人全副武装包围了整个村庄,“请”秦粤生出任日伪淮安知事。秦粤生拒绝“合作”,表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