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间经济学勾勒

  平凡的人 2019-05-12

迄今为止关于经济学,都研究的是平面问题,或者说使用平面思维来调查、推理的。这是因为几百年来的经济学家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二维的农场或城市的地表生活:类似于达尔文进行了全球航行思考出了人类进化的路径,经济学家在极少数部分地表调研与实践收获了关于这部分地表的“平面经济学”。

现在人类进入了空间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不再是挑高3米的农作空间、建筑空间,而越来越多地是挑高大幅度超过3米的空间。农业广泛使用空中无人机进行生产,从业者对挑高3-100米的农林牧副渔空间进行测绘、规划、调度和作业,无人智能农机开始大量广泛应用。同样,工业开始应用地下无人工厂、山洞数据中心、花园智能化厂区,生产空间和之前的标准厂房几乎完全不一样了。服务业、建筑业更是充溢到了各个山头、峡谷、地下、海底,以及太空。

人类从蚂蚁文明快速跃迁到了三维的空间文明。蚂蚁文明是一窝一窝的,有蚁王、严密分工组织的群落型、散布在适合蚂蚁生存区域的二维平面文明,经常互相厮杀争夺地盘。空间文明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个体拥有了足够的空间,互相依赖和牵制的程度大为减少,相互会形成各种新的组织和合作方式。空间文明有鹰雕的特征,但是又不是鹰雕那样单干。

传统经济思维考虑的是人均国民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水电资源、人均设备工具、人均就业机会、人均公共服务等。空间经济思维考虑的是人均空间、人均空间利用能力、人均空间利用效益、人均空间利用成本,以及相应的国民收入、水电资源、设备工具、公共服务等。

经济决策者、经济学家和从业者的思维需要相应变化。城乡居民拥有的不是面积而是有挑高的空间,产品和服务定价也应该直接引入空间价值定价。公共服务设施也应该引入空间指标来计算居民福利。中国国土的挑高是珠穆朗玛峰,按照这个挑高计算,不考虑海洋,中国人均国土空间量是8500万立方米。当然许多空间很难利用,价值不大。

按照人均40平方米,3米挑高,个人必须的独占生活空间约120立方米。但是每个个人需要的公共共享空间得很多,才能保证生产生活质量。城乡规划建设与运营需要把居民的公共共享空间充分考虑,让居民在需要大空间舒展或运动身心的时候,都能提供出来。

关于利用空间的成本与收益:挑高大的地面和地下建筑的成本很高;飞行器的成本比汽车要高得多;一丛大树带来的大生态空间需要这些树生长和养护很多年。怎么低成本、高收益地利用好我们的人均8500万立方米空间,从而创造更多的空间经济价值呢?这是需要经济决策者好好规划研究的主题。汽车、高铁和航空的普及让中国人在国土上能低成本旅行,共享各地的生产生活资源;怎么构建一套空间利用系统,让中国人能在8848米甚至更高的挑高空间里低成本地共享和利用各种资源呢?

空间经济学需要研究无人机的经济产值:不光是农业无人机,航拍无人机带来的空间利用价值也相当高,通过视频和直播app的无人机拍摄,边远地区的空间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人们会更愿意购买遥远空间里的农产品、手工艺品,以及去旅游等。空间经济学也需要研究载人航空器的经济产值:不光是大飞机,所谓通航的小飞机、垂直起降或飞行汽车的潜在产值有多大?由此可以推动决策层的政策制定。还有太空产业、遥感产业、火箭卫星产业等,都需要用空间经济思维来重新研究。蹦极、高空秋千、滑翔、直升机旅游等极限运动也是空间经济学的范畴,挑高几百米、共计几百万立方米空间里怎么获取性价比更高的消费体验?

空间经济会有哪些创新创业的机会?与平面经济学相比,空间经济的模式会更多样,充满更多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城市的建筑物之间可以直接在空间连通,能大幅度提高高层住户的价值;山顶旅店和园区会让住户拥有更多空间来舒展身心;ar/vr通信会让远距离空间互相连通;太空和探险直播会是影视行业的一个高增长板块;还有更多的可供想象的点子……类似于这些即将蓬勃发展的项目和领域需要经济学家来研测、估值、推向政策和市场。

空间经济学的内容有:空间统计学、空间成本学、空间定价、空间产业经济、空间创新经济、空间经济政策、空间经济规划、空间福利经济学等。

我们的经济决策者和从业者不能再在人均40平面住宅、1.3亩基本农田、家中三件套、开着一辆车、每天拿着智能手机上网的二维蚂蚁经济思维里“鏖战”,不能每天在争论和纠结是否换个房、换个车、换个新手机,而要进入人均8500万立方米的空间中生产生活。

注:本文无任何赢利,图片为网络截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