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芃教授专访:乳腺癌抗血管生成及分子靶向治疗前沿进展回顾

 fjgsd 2019-05-12

肿瘤瞭望:2017年6月24日,由国家癌症中心、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共同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多学科诊疗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本次大会以“精准践行多学科诊疗”为主题,邀请国内乳腺癌诊疗及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学术专场涵盖中外交流、中医康复、诊断治疗、转化医学、ASCO热点等内容。

《肿瘤瞭望》在会议期间特邀本次高峰论坛转化医学专场讲者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接受采访,袁教授针对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前沿分子靶向治疗等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袁芃教授

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仍在探索

袁芃教授:血管新生是所有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对于晚期肿瘤,如果缺乏血管这条通路供应肿瘤养料,肿瘤就难以增长到足够大的体积,也难以转移到其他部位。因此现在很多肿瘤治疗手段都在抑制瘤内血管生成方面做文章。

与正常的血管不同,肿瘤内的新生血管组织结构较为紊乱,一方面造成药物不易进入肿瘤组织,另一方面肿瘤的代谢产物也不易排出,所以肿瘤局部组织在代谢上呈“酸化”状态。在这种偏酸性的环境反过来也促进肿瘤细胞生长。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目的之一是使血管正常化,方便其他治疗药物比如化疗及其他靶向药物能够更顺畅地进入肿瘤组织,加强杀伤效果。对于放疗也是如此,抗血管生成能够促使肿瘤内部细胞解除乏氧状态,增加放疗效果。

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相关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包括单克隆抗体类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等。其中抗体类在抗肿瘤治疗中循证医学证据最多,在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贝伐珠单抗,在很多瘤种(如晚期结肠癌、卵巢癌、肺腺癌)的研究中得到阳性结果。对乳腺癌而言,有研究显示贝伐珠单抗虽延长了晚期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但总生存改善不明显,所以该药目前在国内并没有得到乳腺癌的适应症。

其他的小分子TKI类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或阿昔替尼目前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疗效,且上述TKI与化疗联合应用在乳腺癌方面也没有看到有利的结果。因此,小分子TKI类药物在乳腺癌中的应用很少,原因可能与多靶点抑制剂的靶点较多,容易产生“脱靶效应”有关,因此目前在乳腺癌中的治疗地位尚不肯定。

得益于化疗、放疗、内分泌以及靶向治疗,乳腺癌疗效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升空间相对有限。所以即便增加一种新的有效治疗,如果疗效不是很强就容易被已有的治疗疗效所稀释。而有些肿瘤原本的治疗效果比较差,新药对疗效的微弱提高即能显示出优势,这也可能是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面临的问题。

新型分子靶向治疗值得关注

袁芃教授:目前在乳腺癌治疗领域中,不同分子分型都有相关的研究方向。对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我们更多关注内分泌耐药机制问题,比如m-TOR通路的m-TOR抑制剂、PI3KCA抑制剂等,细胞周期通路的CDK4/6抑制剂,还有一些在研的新型分子靶向治疗如蛋白酶体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等。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更关注PARP1抑制剂如奥拉帕尼、及针对AR阳性的TNBC的抗雄治疗等;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抗HER2治疗与其他通路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及HER2通路不同机制药物的协同及轮替对抗耐药也是解决临床耐药问题的主要方向。

2017ASCO乳腺癌研究热点

袁芃教授:今年ASCO大会上乳腺癌研究很多,有几项结果也是我们一直期待并可能改变临床实践的。在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领域,APHINITY研究显示在曲妥珠单抗+化疗基础上增加帕妥珠单抗,形成双靶向抗HER2可以使患者的复发或死亡风险下降。

在晚期乳腺癌中,CDK4/6抑制剂新药AbemaciclibⅢ期临床研究的结果令人振奋,与其他两种CDK4/6抑制剂Palbociclib和Ribociclib相比,该药的治疗结果是一致的。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Luminal型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有了更多的药物支持。但这类药物对远期生存的影响结果还在期待中。

在BRCA基因有突变的晚期多程治疗的患者中,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比医生选择的单药化疗有更长的肿瘤控制时间,这是在即该药应用于BRCA突变的晚期卵巢癌之外,又一项振奋人心的结果,而且我们中国的学者在徐兵河教授的领导下也为此研究贡献了相当多的中国患者,取得了该药用于中国人群的第一手资料。

在本次大会中,我们的关于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联合单药口服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研究设计也选为大会壁报进行交流。还有一些关于抗血管生成治疗预测因素的研究也可圈可点,比如AVADO研究中探索贝伐珠单抗的疗效相关因素,发现VEGF或VEGF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或可预测贝伐珠单抗的疗效。从这些最新的进展得到的启示,将会对未来国内I类新药的研究提供线索,寻找相关疗效和预后标志物,使靶向治疗更有效。

专家简介



袁芃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国际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 常委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