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年,也许要成为女英雄

 東泰山人 2019-05-12

来源:《母亲大人膝下》

中国青年出版社

鲁迅18岁离家求学,毕业即去日本留学,29岁在杭州师范学堂任教,后南下厦门、广州,45岁定居上海。鲁迅一生和母亲相处的日子区区可数,但与母亲之间感情深厚,鲁迅更是以孝子闻名。一南一北,长年分离,鲁迅和母亲的感情连接靠的是两地间频繁的书信往来。在没有手机的时代,这些书信传达的爱与哀愁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当年母子间的款款深情。

鲁迅的母亲:鲁瑞

这张照片是鲁瑞约60岁时,在绍兴大路宝和照相馆所摄。此照分别有一站一坐两张,两张照片的背景是一样的。那时去照相馆摄像,人物身旁总会有盆花相陪,现在看来,这种古朴的仪式感和照片透露的肃穆是时代所独有的气息,令人看了备感亲切。鲁迅母亲是高个子,五官端正,态度威严。她性格坚韧、刚强,对鲁迅三兄弟的影响不言而喻。

鲁迅三兄弟后来成为著名的“周氏三弟兄”是和其母坚强的性格分不开的。她没有旧社会女人的封建迷信,豁达、勇敢,虽年轻守寡,却自爱自强。她敢于向陈旧的传统宣战:是第一个扔掉裹脚布、剪短发、夏天敢穿白凉鞋的母亲。当被人讽刺要去嫁洋鬼子时,这位母亲冷冷说道:“可不是嘛,那倒真是很难说的呀!”

难怪连鲁迅自己也说: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年,也许要成为女英雄。

更难得可贵的是:这位母亲通过自学,从目不识丁到最后能读书看报。这一点,尤为鲁迅所称道。他在自己的自传里,也自豪地介绍道: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北平:宫门口内二十一号

北平西四宫门口内二十一号,是鲁迅与母亲的通联地址。目前保存的五十封信,每个信封上,写的都是这个地址。宫门口内二十一号,对于鲁迅,是家的象征。1923年10月30日,鲁迅和朋友去看了位于西四的这座小院,当时就交了预订金。31日,房子成交。当天晚上,鲁迅就绘了小院改建的草图。

1923年10月31日的《鲁迅日记》里记载:夜绘屋图三枚。

 鲁迅手绘故居草图

在设计图中,鲁迅仔细标明了该屋的四邻:东至吴姓,西至连姓,南至官街,北至张姓。地基填高一尺,四面围墙长高二尺。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鲁迅拥有一个十分认真细致的性格。除了八道湾,在北平为母亲再次买下房屋的鲁迅,心里非常明白这是母亲最后的安身之地。他固然不能长期陪同母亲左右,能为母亲选择一个宜住的地方,也是对她老人家的孝心所在。所以他非常认真地完成了房屋的改造工作,让母亲非常舒心地安度晚年。

鲁迅去世后,他的母亲在这个舒适的小院度过人生的86个春秋。

上海:春阳照相馆

上海春阳照相馆,今人已经不识,但从当年鲁迅致母亲的书信里,我们不但知道了这家照相馆的存在,还能看到当年老照相馆古雅又文艺的装裱艺术。

《鲁迅日记》里,有几处记载鲁迅一家三口去春阳照相馆照相一事。这些照片,大都是为了远在北平的母亲大人所摄。鲁迅体贴母亲的牵挂,每年总要为母亲寄去几张全家福。海婴的照片更是隔一段邮寄一次。

 海婴百日照

母亲非常疼爱这个未曾谋面的孙子。海婴的照片她特意制了一个照片夹,时不时就要拿出来看。客人来了,一定要捧出来给客人看。

鲁迅从上海回北平时,看到二弟周作人孩子的照片挂在墙上,却不见海婴的照片,心里还有点小小的不爽,不过他很快就明白了母亲的用心,并为此大为感动,特意在给许广平去信时,说及了此事。

 五十岁生辰鲁迅全家合影

这些照片都有一股“民国风”,其复古、儒雅,安宁的气息好像是独属这个年代的。

周老太太安启和

内山书店的邮戳

信封封底的邮戳盖上:稳固、便利、迅速。这也是当时社会的写照。今天信息的交流速度虽然是提高了,一条微信、一个视频分分秒就能发送给对方,但和从前的书信往来相比,总让人觉得少了许多韵味。

 鲁迅致母亲信

一句“母亲大人膝下”有多么安抚一位老人的心呢?当时从上海到北平的信件,往来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鲁迅给母亲写好回信,大概就能计算出何时该收到母亲的回信;母亲这边,同样也要计算寄走信后大约何日能收到鲁迅的回信。如果隔几天收不到,母子间都要发信询问,相互一沟通,就能知道哪封信在半道上丢了。

真是母子连心啊。

 鲁迅致母亲信信封

熟悉鲁迅的人都知道,内山书店是鲁迅在上海活动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在白色恐怖时期,鲁迅的个人安危时常受到威胁。为了安全起见,他对出入的公共活动场所有了些警惕。这个书店是鲁迅的至交内山完造先生开设的。鲁迅一度来此书店会友、寄信、收信,甚至是避难。

这个书店是他的家的一部分,是他最信任的一个避风港。所以这个邮戳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存在。

酱鸭酱爪略起白花

鲁迅与母亲一南一北的书信往来,读起来让人备感亲切。鲁迅一向以“冷血”示人,他的文章尖锐冷硬,有一股横眉冷对的气势。但鲁迅在母亲面前,却是一副全然不同的面目。

在母亲面前,他是一个时表孝心的儿子。北平一声炮响,赶紧向母亲问安。有人谣传他得病,赶紧跟母亲辟谣。

同时,他也有可爱一面,爱“告状”。因为喜静,海婴的顽皮令他头疼非常,所以他时不时地跟母亲“告状”。知道母亲爱读张恨水的小说,是个地道的“张迷”。他时常为母亲邮寄张恨水的小说。怕母亲觉得破费,一再解释,这些书“通过熟人去买,可打对折”。

知儿莫如母。母亲非常了解鲁迅的口味,时常寄去一些自制的食物。于是就有了鲁迅以下这封家信:“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酱鸭酱爪,略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

鲁迅也多次为母亲邮寄食物。《鲁迅日记》里就有几处为母亲邮寄火腿的记载。

这些家信,说的是平淡小事,过的是平常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伟人的日常之处和他平凡亲近的另一面。

在母亲那儿,

不回避自己的身体状况

鲁迅于1936年10月去世。自1936年起,鲁迅在给母亲的信中提到最多的是自己的病体,从“胃病”到“肺病”,到“吐了几十口血”,他从不向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

 鲁迅致母亲信(信封正面)

鲁迅虽然走在了母亲的前面,但母亲最终没有被沉重击倒,这和她坚强的性格有关,也和鲁迅一步步向她透露自己的病情有关,聪明的鲁迅通过这种方式,让母亲提早有了思想准备,这是他作为儿子的无奈。

许广平在回忆文章里写过:这回最疼爱的儿子死掉了,人家通知她,当时很镇静,不怎么哭,但之后不会走路了,寸步都需要扶持。

她后来对人说:我听到了这消息,我倒不哭,不过两腿发抖得厉害,简直不能独自举步了。

鲁迅说过:女人有时候有母性,有时候有女儿性,没有妻性,妻性是不自然的。

看到这位母亲,我们就能懂得他说的这句话的深意。他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鲁迅正是在这种伟大的母爱中,成就了伟大的人格。

鲁迅与母亲的书信交流,话语浅白易懂。虽长年分隔两地,但母子间的深情借助当年邮政的传递得到了最大的升华。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爱因此更加醇香。

《母亲大人膝下》是鲁迅1932-1936年致母亲的家信。鲁迅与母亲往来书信二百多封,现仅存50封。这本书完整收录、原貌呈现了鲁迅致母亲的亲笔信。书中鲁迅展现出儿女情长的一面。与母亲道道家常、问候平安,其子海婴的成长变化与言行举止更是每信必报,一封书信把祖孙三代的亲密感情联系得感人心扉。海婴口述,许广平代笔的六封“致娘娘”信,由海婴之子周令飞授权,首次面世。

活动

值此“母亲节”来临之际,中国青年出版社鲁迅博物馆联合推出一期温馨的主题活动“我的母亲是很爱我的——鲁迅致母亲信《母亲大人膝下》分享朗读会”

活动定于5月12日14:30小众书坊(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甲一号)举行。参与活动的有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李师东,著名鲁迅书信研究专家、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王得后先生,本书的编者夏晓静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研究中心主任张丁。他们将与读者分享鲁迅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故事,让我们在这个沐浴着阳光和爱的日子里相聚,一起回到鲁迅和母亲共处的时代,一起和鲁迅先生感恩世间的母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