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钩沉:鲁迅母亲缘何错过与儿子鲁迅最后一面?

 江山携手 2019-06-10

鲁迅一向以冷峻性格示人,他的文章尖锐硬冷,有一股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势。但在一个人面前,鲁迅却显现出温顺和谐的一面。这就是鲁迅的母亲鲁瑞。

1932年秋,鲁迅最后一次回北平探母,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有着深沉感情的母子,缘何四年之中没有机会再见一面?未成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就在5月12日母亲节这一天,在北京小众书坊举行的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母亲大人膝下》这本书信集中,揭秘了这一原因。

鲁老太太胃病犯了 医生恐其年事已高不宜远行

据这本新书的责任编辑申永霞介绍,原来就在1935年5月25日,海婴给奶奶鲁瑞写信,“娘娘,到秋天来,为什么不怕冷的?还是六月里好。娘娘来东西不要买的,横竖妈妈会买的。”从这几句话推测,是海婴知晓北平的奶奶要来上海,嘱咐奶奶轻身而行,不要为带东西累身。

“奶奶”最终来了没有呢?答案是:没有。在鲁迅致母亲信中,我们知道此行最终没有成行的原因,是因为老太太的胃病犯了,医生恐其年事已高,不便长途远行。因此,鲁迅母亲放弃了南下的这个计划。"申永霞说道,鲁老太太怎么也料想不到,她放弃的这次行程,实际是失去了最后一次和儿子鲁迅相见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 在上海定居的鲁迅先生,曾两次专程回北平探母,时间分别是1929年5月中旬和1932年秋,两次回北平的原因,都是因为母亲生病。鲁迅最后一次回北平,距1935年3月母亲细细盘算来上海的时间,中间已隔两年之多。鲁迅于1936年10月辞世。“可以想见,如果鲁迅母亲当年上海之行成功,这将对母子是多么大的安慰。”申永霞说道。

她编辑书信时发现,此行没能成功,日后也成为鲁老太太最难以释怀的遗憾。儿媳许广平此后很多年也为此事发出深重叹息。最熟悉鲁迅母亲(也是代鲁迅母亲跟鲁迅先生写回信)的俞芳晚年写道:“我常想,如果那时我劝太师母冒险和我一起到了上海,她老人家看到大先生、三先生两家,祖孙三代团聚,太师母晚年的生活必然过得充实、热闹而富有生趣;大先生的身体,在太师母和广平师母的悉必照料下,寿命或可廷长几年,然而……”

然而并没有然而。遗憾也只能是遗憾。今天,正是由海婴的信,钩沉出这段往事,使人生发无限的想像。

鲁迅给北平的母亲寄书送火腿 鲁老太太给海婴邮寄花纸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海婴这封信是他“致娘娘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封。六封信中,海婴每次都在信中感谢北平的奶奶邮寄来的东西“很好吃”“很好看”。这其中包括衣服、书、杏仁粉、鸡、鸭,甚至是给海婴寄好看的花纸。可见,鲁老太太是一位心思多么细腻的老人家。

同样,鲁迅给北平的母亲时常邮寄书、时令水果和菜蔬、金华火腿等。可知鲁迅跟母亲感情密切,母子之间往来的书信和邮寄物品十分频繁。鲁迅爱母亲,母亲也深沉地思念在上海的鲁迅和鲁迅三弟周建人两家。

“正是从海婴的信里,从他童言无忌的语气中,我们一方面感受到海婴的纯真可爱、鲁迅与远在北平的母亲交流的融洽,甚至能看到当年鲁迅的小家庭也是非常温馨和谐的。”申永霞如是说,海婴的六封信,是其母许广平代笔(因为他那是还不会写字),有时,鲁迅还要在海婴信上做些补充。有两封信上,还有海婴歪歪斜斜写的笔画。简短一封信,能让我们从中读到很多的内容,生发很多的想象。也旁证了当年鲁迅一家三口在上海的生活其乐融融,温馨浪漫。

在编辑申永霞看来,海婴那时虽是个孩子,但和奶奶的感情亲密。虽然没在奶奶身边长大,但其实是一直沐浴在奶奶的慈爱中成长。鲁迅很重视亲情,很早他就把这种亲情的种子,种在了海婴幼小的心灵上,怀揣着这颗种子的人,长大后,一定是怀有爱心的良善之辈。

据悉,鲁迅与母亲往来书信271封,其中,“得母亲信”151封,“寄母亲信”120封。遗憾的是这些书信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得母亲信”无一封保存。“寄母亲信”仅存50封(其中一封为残信)。这50封信,第一封写于1932年3月20日,最后一封写于1936年9月22日。

上述六封海婴写给奶奶的信,经海婴之子周令飞授权,通过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母亲大人膝下》书信集首次面世。如今这些信都完好地保存在北京鲁迅博物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