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赠妇诗
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为郡上计。其妻徐淑,寝疾还家,不获面别。赠诗云尔。 其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其二 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 其三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 [作品介绍] 《赠妇诗》,也称《留郡赠妇诗三首》。作者:秦嘉。这首诗是作者将往洛阳、而其妻徐淑得病回娘家、夫妇不能面别,因而写来赠给妻子的。 [作者介绍] 秦嘉,字士会,陇西(治今甘肃通渭)人。东汉诗人。桓帝时,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后病死于津乡亭。秦嘉赴洛阳时,妻子徐淑因病还家,未能面别。秦嘉客死他乡后,徐淑兄逼她改嫁。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史通·人物》),守寡终生。秦嘉、徐淑今存的诗文并收辑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赠妇诗》三首,是汉代文人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注释] 1、留郡赠妇诗三首:诗题一作赠妇诗三首(《玉台新咏》卷一收录名称),据《诗纪》考证更改此名,诗序为《玉台新咏》收录时所加。 [译文] 其一 人生有如清晨露水,居处世上动辄遭难。 其二 神灵秉公没有偏爱,行善之人承享天福。 其三 仆夫驾车迅捷疾速出发,和铃锵锵扬声鸣响不停。 这三首诗,语言极为平易,却也并非一望可知。“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诗以感喟生命短暂、处世多艰开首,正是东汉后期诗作的典型口吻。屯、蹇原是《易经》中两个卦名,此指险难。“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忧多欢少,这就是居世多艰;欢乐晚至,更令人苦恨人生太短么。这二句将前二句意思伸足,至此可算一段落。诗人为何要生此感叹呢?原来,“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他将要奉命行役、上计京师、离开心爱的妻子了,为了临别时再见上一面、叮嘱几句,他特意派了车辆去接她,不料妻子染病,“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人生世上,连与妻子“欢会”少刻也这么难,他不能不怨世道、不怨人生。非特如此,“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省,视也。妻子还附来了一封情致凄惋的书信,令他读后倍觉怆然,乃至于馔食当前,也不能下咽。至此又可为一层,写诗人迎妻不至时情状,出语极平朴,“空”字两出,“食”、“饭”义近,都不避不嫌。诗人只管述说心曲、无意斟酌字眼;然正因其无心择词,反见其至情流露。此种不须雕琢而自然感人的句子,读者若能深味之,则品评诗作将不致流于浅薄。末六句细说不得会妻后心情,是第三层。“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往日处世虽艰,但夫妇相互勉励、自多欢趣,却不难渡日。如今爱妻不复相伴,房栊空空、长夜悠悠,孤身一人,真不知如何捱日。念及于此,诗人伏在枕上翻来覆去,彻夜不能入眠。“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那忧愁层层袭来,循环不尽,难以脱卸。无奈,他只能默念起《诗经》中“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谓我心不会改变,不象席子可以随意卷放)的句子,将上古那位“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的无名诗人拉来作伴,同病相慰,共销长夜。《赠妇诗》的第一首,就在这种无穷无尽的忧思中结束,犹如一首平静、深沉、哀愁的弦曲,带着无限余哀,终于缓缓地奏到了尾音。 把人间平凡的夫妇之情,用平易和缓的笔调叙出,就现存诗作看,此诗是第一首。这不仅是开拓题材的功绩,而且还是开拓写作手法的功绩。有此一诗,读者始知不靠《诗经》的比兴、不靠《楚辞》的夸张想象,也不用景物作衬、不用对仗工整,单用平平地直说胸臆一法,也足以感人至深。诗贵真情,秦嘉此诗,把这一点强调到了极点。 另外,此诗的前四句,也颇可重视。为了夫妇间的短暂离别,居然把整个人生都抱怨了进去,倒似人生之乐只是夫妇欢会而已:这样写,似乎是用笔太重,小题大作,其实不然。人生,自应是“我”之人生,不是附庸给礼教、附庸给世俗的人生;人生之乐,也自应是“我”所寻得、“我”所断定的,又何必受圣人教诲的限定、受旁人议论的认可——这样大胆的叛逆念头,在秦嘉脑中固然还不会转得那么明白;然而,他以自己哀愁的多少(而不是以对朝廷、对圣教的裨益多少)去衡量人生的价值,这已经是“其心可诛”的叛逆心思了。惟因这种心思早已形成,故发而为诗,便情不自禁地把“人生”缩小为“我”的人生。在《古诗十九首》里,日饮美酒、被服纨素、良朋宴会、弹筝识曲,便是人生之价值,如今秦嘉又益之以夫妇欢会,其形则二,其神则一。看来东汉末期,“人”确实在自我觉醒、在寻求自我的价值。《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到底还欠确切,此诗却明明白白是桓帝时作,其社会认识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佚名 贰/ 这三首诗,都是写秦嘉奉役离乡,想与妻子留别,但妻子因病不能回来相见。本来,奉役远别,已是令人感伤之事,又不能与爱妻留别,那更是悲上生悲,因此作诗三首以表达对妻子的依依惜别,苦苦思念之情。 第一首诗歌以议论开头,首先大发对人生的感慨:“人生譬朝露……欢会常苦晚。”诗本应该靠形象思维,此四句却为逻辑思维,这样写一般是容易破坏诗情的,然而这里不仅没有,反而增强了此诗的艺术效果。究其原因,是议论中带着强烈的情感,字字浸血,深切感人,情感的氛围被这四句话造得浓浓的,呈现出直抒胸怀式的议论。而且四句话从大的范围高度概括了人生的短暂和艰辛,使全诗提到一个重要高度来认识诗人和妻子的不能面别之事,给全诗造成一种高格境界。诗歌由虚到实,由议论到叙事,紧接着就将自己未能和妻子面别的前后经过叙写出来。自己要“奉时役”,要和自己的妻子相距一天天遥远,遣车想让妻子回来面别,谁知妻子竟不能回来,看到妻子捎来的信,心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痴坐空室,长夜不眠。这段叙述不事假借,不用比兴,只是敷陈其事,但由于叙事中处处含情,字字有情韵,情深意浓。另外由于在叙事时能选取有特征的事物,如写车子的“空往复空还”,看信时的“情凄怆”,临食时的“不能饭”,空房中无人“劝勉”,直至心怀,潸然泪下,不抒情而情自溢于言外。 第二首起笔突兀,以向皇灵发问,一下子将情感推向高峰。人在悲伤的时候,常常要埋怨苍天和神灵。屈原放逐,作《天问》篇,一口气向苍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为什么。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也呼喊“天不仁兮降离乱,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秦嘉在这首诗中开头就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既然“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那为什么“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为什么“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作者忿忿不平的心情一下子达到高峰,给全诗定下情感的基调。下面稍作收煞,用和缓的语气,如泣如诉,表达离别之情。或通过比喻:“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表示这一去不管道路远近,中间都有种种阻拦,使他和妻子难得相见。或寓情于景:“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感觉到当时高山像起了愁云一样,连深谷中也像发起一阵悲风,以此造成凄清的气氛。或寓情于物,说好马也不听使唤了,车在途中不肯前进。种种主观感受,使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了依依惜别的感情色彩。后四句直抒胸怀,又使情感激起一个高潮。“针药可屡进”,而连续不断的愁思是难以忍受的,然后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从而使全诗的惜别之情得到与前面一致的表现,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第三首一开头就造足了起程的气氛。室外,车夫已经赶到,车铃声响起。并用叠字“肃肃”“锵锵”来形容赶车的速度,扬和铃的声音,有匆匆欲行之感。室内却是另一番情景:诗人束带整装,准备起程,再回过头看空房,只能在想像中依稀见到妻子的容貌和形体,在这奉役远行之时,不能与妻子面别,诗人起坐不宁,室内室外,情形不同,但都统一于“起程”,使起程的气氛造得浓浓的。诗人还用赠礼表达对妻子的深情厚意。宝钗、明镜、芳香、素琴都是秦嘉临行前留赠妻子的。秦嘉在《重报妻书》有云:“间得此镜,既明且好,形观文彩,世所希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并致宝钗一双,价值千金,龙虎组履一绷,好香四种各一斤。素琴一张,常所自弹也。明镜可以鉴形,宝钗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去秽,麝香可以辟恶气,素琴可以娱耳。”可见这四样东西之珍贵。由于珍贵,自然表达了作者的一片心意。然而作者仍然感叹《诗经·木瓜》中应当拿更好的东西报答对方,自谦地认为:妻子过去赠给自己的东西很珍贵,很多,自己赠给妻子的东西仍然显得很少,很不值钱,因此不能报答妻子对自己的深恩,但可贵的是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惟其珍贵却自谦,才更显出诗人的爱是无私的,是极其深厚的。这种一层深似一层的表现方式,又比《诗经·木瓜》篇更胜一筹,得到了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佚名 叁/ 1800年前的爱情传奇 形成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你能想像就在定西市通渭县,1800多年前曾上演过一则真实的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它的浪漫凄美让后人写下了无数礼赞的诗文。爱情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夫妻诗人:秦嘉与徐淑。他们的感情有着耳鬓厮磨的甜蜜,也有分离相思的苦楚,更有寄满情谊的诗文相伴…… 在在甘肃通渭县城西八十华里的榜罗镇附近有个秦家坪,坪上有一座合葬墓,里面安眠着东汉时期的杰出“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他们的创作,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秦嘉《赠妇诗》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 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徐淑《答秦嘉诗》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沈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 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 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 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秦嘉,字士会。徐淑,秦嘉。均为东汉陇西郡平襄县(今通渭》人.生卒年月无考。秦嘉故里在今什川乡大湾村秦家坪。徐淑故里据传在今榜罗乡桃园村徐家窑。——《通渭县志》。 桓帝时期(147^-167),秦嘉为陇西郡椽史,后任上计吏,赴京洛阳上计,被朝廷留任黄门郎。在家与淑结婚后,同住郡所。不久,徐淑患病,她怕丈夫“内顾旷职,不获面别”,回家调养。新婚分离,徐淑又重病在身,秦嘉不胜想念,即写四言诗一首,以表他“寂寂独居,寥寥空室”的凄枪之情。恰在这时,秦嘉又奉命赴京上计,更难分难舍,便在起程前写了《与妻书》,表明他身不由己,只有“随俗顺时”,“趋走风尘”,并派人持书赶车,欲接妻回郡相会。妻接信后念夫之心更切,但病未愈,不能如愿,只好回《答夫书》,说“迫疾唯有抱叹而已”。并在信中引用孔子也曾干过管理钱粮和会计职务而不失圣人之大雅的典故,语重心长地鼓励丈夫,到京后竭力公干,千万莫‘’目玩意移”。此间,夫妻多次以诗、书和金错碗、琉璃碗、明镜、宝钗等互相赠答,“彼此铭心砺志,互矢忠诚,为历代所传颂”。 秦嘉任黄门郎后,曾领差前往津乡亭〔今湖北省江陵县东),不料病故于此,年仅30多岁。徐淑闻讯,亲往扶枢归葬。尔后兄、弟逼其改嫁,徐淑遂《誓书与兄弟》,说她早年丧夫,留下弱儿娇女,决心养育二子,继承祖业,这样即使死于黄泉也无愧色。她到底“毁形不嫁”。表现了’‘贞女无怀二之行”的节守。但因此也使她愈加悲痛,病势恶化,不久辞世,族人和乡邻十分同情,遂与其夫合葬于今榜罗乡岔口村岔口社秦家坪。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载,乾隆初年,有人耕田将其墓志碑掘出,又埋在原处。此墓正是秦嘉夫妇合葬墓。秦嘉和徐淑,少小皆孤苦,但敏而好学,青年时就已才华出众,精诗善文,步跻当代诗坛,被称作夫妻诗人。相传他俩有诗作二百多首,但流传至今的甚少。秦嘉的四言《述婚诗》,五言《赠妇诗》,徐淑的五言《答夫诗》等,都受到历代诗论和诗选家的称赞。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梁朝钟嵘著《诗品》,明代胡应麟的《诗效》,清代沈德潜所著《古诗源》等均有收录,一致认为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从秦嘉的《述婚诗》到《赠妇诗》可以看出,他已不拘泥于当时四言诗的旧格式,而努力探索五言新体诗的创作。如“浮云起高山,悲风发深谷”句,语言整齐排偶,感情真挚深厚,诗风朴素自然,说明他的探索卓有成效,技巧已趋成熟。徐淑的《答夫诗》,文字清新流畅,感情纯朴深厚,《又报嘉书》文约义丰,言近旨远,“在汉代女子中有如此高才.的确是少见的”。总之,秦、徐的诗书,从语言风格上一扫汉赋洁屈牙、堆砌铺陈之习,显出平易自然之文风,委实‘有资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特别是甘肃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 佚名 肆/ 简介 秦嘉、徐淑的生卒年月,历来文献皆曰:“不详”。据陆侃如先生考证,秦嘉生年当在公元130年左右,卒年在公元170年左右。他的《赠妇诗》三首,据其诗文所表现的青春气质来看,应作于30岁左右。李炳海先生考证:秦嘉的生年当在上限公元121年,下限132年之间,写诗的年龄在30岁左右。这些论断应当是符合秦嘉的实际情况的。由此,可以推断秦嘉出生在130年,到写《赠妇诗》(162年前后)时,正好在30岁左右。据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秦嘉入洛阳具体时间大体可以推断出来。《后汉书·杨震列传》:“时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秉上言三署见郎七百余人,帑藏空虚,浮食者众。而不良守相,欲因国为池,浇濯衅秽。亦绝横拜,以塞觊觎之端。自此终桓帝世,计吏无复留拜者。”杨秉上书在延熹五年(162)冬季他代刘矩为太尉之后,由此可知,秦嘉入洛除黄门郎当在延熹五年(162)之前,延熹二年(159年)桓帝诛梁冀之后。秦嘉正值而立之年,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策名王府,名动一时,带着“慨然有澄清天下”的理想,进京除任为黄门郎。 秦嘉出生汉阳郡平襄县。关于秦嘉、徐淑的出生地,许多资料泛称陇西,并无详细研考。徐陵《玉台新咏》(卷一)《秦嘉赠妇诗(三首)》序:“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为郡上掾,其妻徐淑,寝疾还家,不获面别,赠诗云尔。”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六载:“(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汉)桓帝时任郡上计掾,入洛,除黄门郎,病卒于津乡亭。”《通渭县志》多采用其说。然而,文献多有矛盾或不翔实之处,对秦嘉的出生年月、“死因”等多存疑问。古人所谓“陇西”即广义的地理概念,秦嘉的实际籍贯应当是汉阳郡平襄县,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舆地志·沿革表·巩昌府通渭县》下注:“平襄县,元鼎三年兼置天水郡治焉;后汉属汉阳郡;三国、晋均为平襄县;南北朝省;隋、唐均为陇西县地;五代无置;宋熙宁初筑通渭堡,元丰中升为县,属巩州,崇宁五年废;元、明、清均为通渭县。”《后汉书·郡国志五》:“汉阳郡,武帝置,为天水,永平十七年更名。”据明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重修通渭县志》 (1613—1616年)和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等记载,秦嘉徐淑是今甘肃通渭县人,当无疑问。温虎林《秦嘉徐淑生平著作考》,何钰《东汉诗人秦嘉与徐淑夫妻故里在今通渭县城区考析》等文章通过翔实的史料认为“秦嘉、徐淑的故里在今通渭县毋庸置疑”。 历史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东汉时期的文学,较之前代,又有很大发展。东汉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辞赋和五言诗两种。其中在辞赋方面,东汉时作者很多,但大抵都是模仿之作。流传较广的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东汉人王逸选编屈原、宋玉及部分汉人的辞赋,进行注释,称《楚辞章句》,使楚辞的音义句读,得以流传于后世。五言诗是汉代新兴的文学体裁,西汉时只在民间流行,东汉时,一些文人开始作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创作中的杰作,对以后的诗歌发展有巨大影响。五言诗比四言诗虽只多一个字,但在音律上却多一个音符,在句法上多一个词位,因而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秦嘉,作为东汉诗人,其诗文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动人。 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他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艺术成就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秦嘉、徐淑夫妇经历过缠绵悱恻的生离死别,他们的诗文赠答也成为文学史上流转的佳话。秦嘉的《赠妇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第一首写秦嘉即将赴京之际遣车迎妇,徐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别,使秦嘉伏枕辗转,彻夜难眠。第二首写秦嘉想要前往徐淑处面叙款曲,终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第三首写启程赴京时以礼物赠遗徐淑,遥寄款诚。秦嘉在抒发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时,把夫妇情爱放到彼此的人生经历中加以审视,点出少与多、早与晚这两对矛盾:“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秦嘉抛别病妻远赴京城,使他们迟到和本来就深感不足的欢乐被生生剥夺,变得欢乐愈少,忧愁更多;艰难再次提前降临,欢会的日子不知推迟到何时。三首诗都有对车驾的描写,用来衬托诗人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传达的是失望之情;“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表现的是临路怅惘、徘徊不定;“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暗示车铃催促启程,流露出无可奈何之情。 秦嘉的《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是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 爱情故事秦嘉与其妻徐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对有名的恩爱夫妻。秦嘉、徐淑夫妻的爱情故事,因为他们的诗文赠答而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东汉桓帝时,秦嘉为郡上计吏,离开家乡陇西远赴洛阳。徐淑寝疾还家,不获面别,夫妻俩书信往还,诗词酬答,各叙款曲,情辞均悱恻动人,是较早以夫妻日常生活感情纳入文学作品视野并取得相当成就的佳话,秦的赠妇诗三首(五言)也是早期成功的五言诗之一。这些往还诗文,被梁代诗论家钟嵘评为“事既可伤,文亦凄怨”(《诗品》卷中)。在流传至今的赠答诗五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汉诗》卷六)中,秦嘉赠诗作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被视为东汉文人五言诗创作进入繁荣期的标志。夫妻往还书四篇(《全后汉文》卷六十六、九十六),以从容舒缓之笔,叙谈日常生活之事,抒写夫妻离别之情,为此前散文所未见,也受到文学史研究者的重视。 秦嘉、徐淑夫妻赠答诗,最早见于南朝的陈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卷一。往还书较完整的传本,则见于唐初欧阳询所编《艺文类聚》卷三十二的征引。南宋的姚宽所著《西溪丛语》卷下收录了全部的赠答诗文,但并未超出《玉台》、《类聚》所载的范围。成书于隋的虞世南所作《北堂书钞》和成书于宋的《太平御览》,对秦嘉、徐淑夫妻往还书都有一些零星引录,其中有数条溢出《类聚》之外,已可见《类聚》所引并非全篇,这与欧阳询《艺文类聚序》“文弃其浮杂,删其冗长”的采择标准相吻合。《类聚》始创类事居前列文于后的类书编纂方式,改进了此前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及随意摘句而不成片断的不足,但对所录文字也并非不作删节。不能因为《类聚》所录诗文大部分自成段落,而误以为就是全文。 佚名 伍/ 东汉女诗人徐淑(约公元147年前后在世),陇西(今甘肃东南)人,诗人秦嘉的妻子。生卒不详。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原有《徐淑集》一卷,已散佚。 佚名 《赠妇诗》 [汉诗·东汉·秦嘉] (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 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二) 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 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 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 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 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 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 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 (三)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 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 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 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 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 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 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赠妇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有史实的赠妇诗。诗作者秦嘉与其妻女诗人徐淑也因此诗,他们的爱情故事流芳百世。 这首诗是作者将往洛阳、而其妻徐淑得病回娘家、夫妇不能面别,因而写来赠给妻子的。 第一首赠诗,省书情凄怆。 起首就是“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人生有如清晨露水,居处世上动辄遭难。忧患艰险时常降临,欢欣愉悦迟来姗姗。 乍一看,还以为是人生哲理诗。其实不然,后面诗句,就是诗人原本想趁着上洛阳京城公差的机会,去迎其妻同往却空返,因而思念其妻,寝食难安的思妻深厚感情。 诗人将人生悲欢离合的诗句摆在首两句,非见突兀,反而更加深了思妻的感染力,把诗人对于其妻深厚的夫妻恩爱之情表现得更加深厚和淋漓尽致。 而最后一句诗文“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忧思无穷循环无尽,苇席可卷我愁难遣。借《诗经》诗句既表达了思妻不至的愁思,更抒发了对于妻子的无限爱意,还呼应了首两句。实为点睛之句。 第二首赠诗,临路怀惆怅。 第二首诗是作者将要赴京前的愁思抒发。起首感叹自己这一夫妻“少小罹茕独”,结为夫妻后,也“欢乐苦不足”。而今,结婚没有几年,一个必须得去京城公差,一个无奈只得留在娘家养病,本身就欢聚日少,现在却又要再见无情。 如果说,第一首赠妇诗是忧愁的话,那么,这第二首可以说是忧伤惆怅,埋怨造化弄人的了。 诗文最后两句诗文,可谓诗眼: “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针药虽痛苦常能忍耐,最难承受是穷愁无数。诗人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只有相思是无药可救的。然后下一句,“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正士诚笃终始如一,情谊深长连续稳固。属,“续”之意,即“恩义岂可不续?”。这里,忽然来了一个转折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妻子的忠贞之心。 第三首赠诗。贵用叙我情。 第三首诗是作者即将等车赴京。临行前,感怀“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于是又给其妻徐淑写了一封信和这首诗。更赠予了其妻宝钗、明镜、芳香、素琴四样珍贵礼物。 第三首诗最后三句,“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诗人有感情人所赠木瓜,故想回报琼瑶美丽晶莹。深切感念你待我情长意厚,惭愧啊回赠礼物价值太轻。虽然知道不足以报答万一,可贵处在于寄达我一片真情。 诗人在此处,用了《诗经》的“木瓜”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妻子的真情实意,抒发了诗人“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的真挚感情,也因此,将连续三首赠妇诗的思妻爱妻的深厚感情抒发冲上高潮,更为升华。 《赠妇诗》是作者将往洛阳、而其妻徐淑得病回娘家、夫妇不能面别,因而写来赠给妻子的三首诗。作者通过“省书情凄怆、临路怀惆怅、贵用叙我情”三段故事和感怀,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依依不舍之心,苦苦思念之情。更抒发了作者对于妻子坚定和深厚的情意。 ![]()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诗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间既有采自民间的乐府诗,也有文人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既有南方清丽婉约的诗歌,也有北方的铿锵之声。本书选录诗约300首,分为九部分: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隋诗;分4卷,汉诗一卷,魏晋诗一卷,宋齐诗一卷,梁、陈、北朝、隋诗合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各个朝代各诗人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时期的风格和代表作家,详加注释,是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入门必备之册,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备用资料,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收藏典籍。 作者:项籍等 编订:余冠英 成书时间:1958年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