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西瓜细菌性病害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蔬菜卫士报 1386】

 深海之星ccpsl0 2019-05-12


近日,河南某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反应,西瓜的嫁接苗子叶上出现褐色病斑,茎秆上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从田间发病症状难以判断,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结果,我们对寄送的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诊断这种危害发生的原因,确定了病原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了解田间发病情况


通过种植户的描述及拍摄的照片,我们了解到叶片发病初期子叶叶缘呈黄褐色,坏死干枯,边缘有黄绿色晕环;茎秆呈油渍状暗绿色,随后龟裂溢出白色菌脓,随着病情发展整株瓜苗枯死。 


A.南瓜(砧木)子叶褐色病斑

B.南瓜(砧木)茎秆油渍状病斑

C.西瓜(接穗)子叶叶缘干枯


图1 田间症状表现  


实验室检测结合田间症状,准确诊断危害原因


我们对寄送的病样进行显微检测,有大量菌溢溢出,未发现真菌病原体,推测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症状。分别提取南瓜茎秆和西瓜叶片组织DNA,利用细菌性角斑病特异性引物Psl-F/Psl-R和果斑病特异性引物HB2F/HB2R进行PCR检测。


结果显示:西瓜叶片和南瓜茎秆组织DNA通过角斑病特异性引物Psl-F/Psl-R均扩增出162 bp大小的片段,阴性对照无条带;西瓜叶片和南瓜茎秆组织DNA通过果斑特异性引物HB2F/HB2R均扩增出290 bp大小的片段,阴性对照无条带;确认该病害是由两种病原细菌——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citrulli)和丁香假单胞流泪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侵染所致。

图2.角斑病检测电泳图(Psl-F/Psl-R)

图3.果斑病检测电泳图(HB2F/HB2R)

注:M 为Maker,1-4为西瓜叶片组织DNA,5-6为南瓜茎秆组织DNA,阳性对照为(果斑病菌/角斑病菌DNA为模板),N为阴性对照.

图4.丁香假单胞流泪致病变种

图5.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


病原菌的初侵染来源


1、种子带菌:种子带菌是西瓜细菌性病害的重要初侵染源之一。病原菌在西瓜种子内可存活2年。种子发芽时,附着在种子上的病原细菌侵染西瓜的子叶和真叶,从而引起病害。

2、病残体:病原菌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从伤口或气孔侵入。该病原菌在埋入土壤中瓜皮上可存活8个月,在病残体上存活2年,在田间借风、雨及灌溉水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

3、其它寄主植物:田间的自生瓜苗、其他葫芦科作物和野生葫芦科植物也能成为侵染源,如野生饲料西瓜就是在美国南部广泛传播该病的植物之一。

传播途径


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上的病原细菌在种子发芽后侵染瓜类的子叶和真叶,从而引起病害。土壤中的病菌通过灌溉水溅到近地面的叶片或瓜上,病菌侵入寄主后,经几天潜育后引起发病,称之为初侵染,发病后病原菌在病部大量繁殖,又通过风雨、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通过瓜株上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体内,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嫁接苗的伤口、污染的刀具和器皿均有助于病害的流行


病菌扩散、传播和侵入均需90%~100%的相对湿度或有水膜存在等条件。气温10~32℃均可发病,最适发病条件为22~28℃、相对湿度80%。田间湿度高、昼夜温差大、有露水或大雾时发病重。雨多时再侵染频繁,易引起该病流行,造成较大损失。种植过密,或重茬种植病情亦较重。

综合防控措施

1加强检疫

细菌性病害大多可通过种子传播,因此加强种子检疫,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发现病种应在当地销毁,防止病菌由疫区向外传播,是预防瓜类细菌性病害的必要措施。

2种子消毒

种子消毒是预防西瓜细菌性病害的重要措施,可用45℃恒温水浸种15 分钟,也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2小时,洗净后催芽播种。

3农业防治

晴天上午进行整枝打杈,有利于伤口及时愈合;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控制灌水量,适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整地时清除田间病株、病果、杂草(尤其是葫芦科杂草),减少侵染源;对农事用具消毒杀菌;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发病严重地块与非葫芦科植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4化学防治

在植株的发病初期,要及时使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倍,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20%噻菌铜悬浮剂1000倍,30%噻唑锌悬浮液1000倍等药剂进行防治,由于西瓜幼瓜对药剂相对敏感,在施药前先小范围用药,以防出现药害。如果发病已经非常严重,要及时拔除,避免病原菌的传播。 

作者:刘芮池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