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李嘉禄、朱工一、周广仁为代表的中国钢琴教学技术理论

 枣庄手风琴老师 2019-05-12

论中国钢琴教学技术理论的发展

中国的钢琴教学技术理论,在20世纪50至70年代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不断进取的阶段。这个阶段对我国接下来的钢琴教学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也使我国钢琴教学理论得到更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从钢琴教学发展概括、探索时期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钢琴教学技术理论,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中国20世纪50至70年代钢琴教学技术理论。

1

钢琴教学概括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在发展钢琴艺术事业方面,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和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为中心,重点发展两个学院的钢琴系,并以两个钢琴系为龙头,成为全国钢琴艺术的教学、演奏和科研的中心,带领地方性钢琴专业的大发展。同时,在全国许多省市相继建立一批音乐专业学院、艺术学院、师范类院校,这些院校都成立了钢琴表演专业或钢琴教育专业,为我国钢琴事业提供了大量的储备人才。50至70年代间,国家重视钢琴艺术国际交流,先后安排了一些国内知名钢琴艺术家出国交流,也邀请了国外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进行演讲和教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对中国钢琴艺术事业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苏联钢琴家们对我国钢琴教学技术理论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苏联专家们不仅带来了科学的、先进的钢琴弹奏技术,还带来了大量的钢琴教材,弥补和完善中国的钢琴教材,丰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并为这两所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构建了一套完善的苏联式教学体系,也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钢琴教师和钢琴艺术家,如我国著名钢琴家顾圣婴、李名强、刘诗昆、周广仁、傅聪等为代表的中国钢琴家。

2

钢琴教学技术理论的探索阶段

 中国50至70年代钢琴教学技术理论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令人深思的一面。

 (一)中国钢琴教学技术理论的发展与探索

 50年代国家加强了与国外钢琴艺术家的交流活动,频繁邀请国外著名钢琴家到国内开展教学活动和音乐会。通过交流,国外先进的钢琴弹奏技术和理论被引进到国内,从而使国内的钢琴教学更好地吸收国际间各种优秀钢琴技巧和不同的钢琴风格。尤其在钢琴弹奏方面,介绍了放松、重量、层次、音色、结构等概念,提出钢琴重量弹奏法,强调用重量弹琴。因为当时中国的多数钢琴教师们过去所学的弹奏法,大多都停留在西欧早期只用手指弹钢琴的方法上。而外国专家讲述的“重量弹奏法”,使这些教师们大受启发,从而促进了教师们对钢琴弹奏技法与教法的改革。这种钢琴教学技术理论的推广和应用,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中国钢琴教学技术理论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在学习和理解上有片面性,对于国外科学的重量弹奏法,有过一些片面的认识,产生了不科学的弹奏教学,如有的教师错误理解重量弹奏法,认为弹琴是不需要手法独立活动的,否定了高抬指带来的独立性,片面强调手臂的作用,使手臂的动作过多、幅度过大,使学生的弹奏技术得不到全面发展,严重限制了演奏水平的提高。其次,错误地理解解剖生理学派对重量的观点,还有少数一些教师误解了苏联专家提出的技术训练要用大脑和听觉去指导的要求,在弹奏中让学生去测量每个音下去的分量,每弹一个音要计算一下手臂和手指抬起的高度,片面强调科学的弹奏方法。第三,当时中国的钢琴弹奏教学法及教材的研究几乎没有。很多时候教师没有正规的系统的钢琴弹奏理论去做理论支持,而是延续以前口传心授的教学原则,用自己片面的经验教学,把一些错误的,不科学的弹奏技术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最后,还有的教师曾反对弹练习曲,提出“弹乐曲就可以积累技术”的观点,从而轻视了对学生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

1

以李嘉禄、朱工一、周广仁为代表的中国钢琴教学技术理论

 (一)李嘉禄――创意性的五种非连音弹奏法

 李嘉禄先生在钢琴技术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教学中,从最初的基本坐姿、基本触键,到手指技术、八度和弦的弹奏法,对触键、音色、音量、踏板等弹奏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基本触键法上,李嘉禄先生在弹非连音触键法时,创意地提出了五种弹奏法,分别是延音(或称半连音)触键法、精致非连音触键法、轻巧非连音手指触键法、颗粒性非连音触键法、锥击性的非连音触键法,并分别对这五种弹奏法进行了阐述。弹奏延音(或称半连音)触键法,弹奏时只要弹出音符的四分之三时值;精致的非连音触键要求手腕具有弹性,不是用力僵持不动的。指尖要在手腕放松状态下快速地、敏捷地触键等等。

 (二)朱工一――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的尝试

 在练习时,朱工一先生认为音乐要有连贯性,每个音之间要有一定的倾向性,对音乐作品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但同时音色还要有颗粒性,通过练习把手指、手腕和手臂的运动协调配合好。在处理作品时,常常通过介绍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乐曲内容和意境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处理作品的方向性。他认为每个学生的手型、动作和弹奏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帮助学生寻找和拿捏技术的同时,他要求学生努力使自己具有宽广的文化艺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修养。朱先生尝试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融入钢琴教学之中。朱工一先生重视中国古代诗词,对学生音响概念的培养。他在教学中不止一次地谈到对比,引用南北朗诗人王籍 (公元5世纪 )的诗《入若邪溪》中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两句以“蝉噪”和“鸟鸣 ”来反衬山林的幽静的古诗,被后人称之为描写“动”与“静”巧妙结合的千古绝作,并常用中国绘画,周先生则借以启发学生的音乐形象。

 (三)周广仁――重视钢琴教学中对技术基础训练的培养

 周广仁先生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钢琴教学中弹奏技术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教学经验。先生非常重视“放松”,对放松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先生认为放松不靠外在动作,也不需要始终用那么多力量,要靠内在感觉。一种演奏上的错觉,当我们弹完一个音以后,我们还用力压在琴键上,全身还保留很多能量,以为需要延长的音还需要用力按住。其实,一旦在钢琴上弹完一个音,它再也不会改变了,即使手指需要保留在长音上也只需要不让键子起来的一点点力量,而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就完全可以放松。这里有一种矛盾,即音乐感觉的持续性与弹奏肌肉块放松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有意识的放松,尽可能找机会放松,这样会感到弹琴没有那么费力,而且声音会更美。其次,先生对于什么是自然的重量弹奏法,有着明确的解释。在弹奏中,要掌握用力与放松的辩证关系,手指下键过程中要让手臂放松下来,指尖相对是需要用力的,所谓的放松不是绝对的,用力也不是绝对的。这种放松与紧张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摸索来体会和掌握。

 50至70年代,中国出现许多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他们在钢琴教学中,吸收国外先进科学的弹奏技术,推动了当时钢琴教学技术理论的进步和提高,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支持,搭建了良好的理论平台,为中国钢琴教学技术理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吸收外来优秀弹奏技术的同时,中国的钢琴家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不断地充实自己,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美学的了解,最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弹奏技术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