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读书,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好不容易花时间把一本书给读完了,结果很快就把书中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如果这种事情在你身上经常发生,不要沮丧,因为这很正常,遗忘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遗忘其实是大脑过滤信息的一种策略: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当中大部分都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必要存储下来,于是,大脑便选择用遗忘的方式,来过滤掉那些它认为不重要的信息。 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善这种状态,提高读书时的记忆效率呢?当然是有的。事实上,大脑的记忆功能有着属于自己的规律,如果能够理解并好好地利用这些规律,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关记忆的知识,以及我的读书方法。 我们先来说一下记忆的分类。以前我们最常听到的记忆分类法,是把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所以会这样分类,是因为过去的研究者认为,所有的信息最初都会进入短时记忆暂时存储,等到大脑通过复述和整合之后再将它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巩固,如果在巩固发生之前打断这个复述过程的话,信息很快就会丢失。 然而,最近这些年,研究人员发现,并非所有的记忆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成为长时记忆,有的记忆的确非常短暂,如果不经历复述,就会很快被遗忘,比如一连串毫无意义的数字,但是有些记忆不需要复述便能存储很久,有时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比如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所以现在基本上不怎么用短时记忆这个词了,而是改用工作记忆。 目前更为流行的记忆分类法,是将记忆分为以下三类: 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隐性记忆 Implicit Memory 显性记忆 Explicit Memory 工作记忆顾名思义,就是你此时集中注意力工作、学习或者思考时所用到的记忆,它的作用在于保留此时认知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信息。工作记忆留存的时间非常短,可能也就30秒左右,这些记忆用完之后不一定都会消失,有的会立马被大脑删除,有的信息则会被存储下来,转换为长时记忆。 当然,长时记忆也有长短之分,有的可能就几天时间,有的可能好几个月或者好几年。关于影响长时记忆的长短的因素,我们一会儿会说到。 长时记忆包括隐性记忆和显性记忆。隐性记忆主要是那些动作或步骤的记忆,比如驾驶、游泳或跳舞等技能,它们是通过不断重复练习某种动作而形成的肌肉动作反射。 这类记忆之所以被称为隐形记忆,是因为它们很难用语言去描述,而且在使用这些技能的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去想要怎么做,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因为它们已经被大脑内化成为了一种本能。 显性记忆则恰恰相反,它是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而且我们在使用这类记忆的时候,需要主动去回想。显性记忆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和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 语义记忆指的是那些所有关于事实、物体、概念和词汇的记忆,我们头脑中存储的各种知识就是属于这类记忆。情景记忆则是一种自传体式的记忆系统,它包含了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所能回忆的事件,比如关于过去的一些回忆。 说完了记忆的分类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长时记忆的影响因素: 1. 好奇心的强弱 科学家已经通过不同的实验研究,确认了好奇心与大脑中负责奖赏和快乐的多巴胺系统之间的联系。当我们因为强烈的好奇心而想要了解某个知识或者信息时,这个知识或信息就成了一种“奖赏”,它们的获得会使大脑中奖赏回路(reward circuit)中的多巴胺增多,我们便会因此有种满足和快乐感。而且,好奇心还能够延长记忆,对于某个信息,我们越是好奇,它在记忆中存留的时间就越长。 2. 关联度的强弱 所谓的“关联度”指的是新信息与大脑中的已有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我们都知道,记忆的本质就是连接,而记忆的形成,在生物层面的体现,就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脑可以说是一个巨大又复杂的网络,所有的记忆和思维活动都是通过大脑中几百亿个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而实现的。 记忆的这种“连接”特性告诉我们,面对新的信息或者知识,如果我们能够将它们与脑子里已经存储的知识产生连接的话,那么就会记得更牢。 这实际上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刚刚开始接触某个新的知识领域的时候,总是读得很慢,忘得却很快——那是因为这时我们头脑中还没有相关的知识可以连接。等到相关知识积累多了,我们阅读的速度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快,记得也会越牢。 3. 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阅读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对记忆力也有着很大影响。假如我们此时在学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但如果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尝试去理解和主动记忆的话,那么这样的记忆效果一定会比心不在焉时的好很多。 所以,学习的时候,一定不要让自己处于一个松散的状态,而是要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步做笔记就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策略。 4. 被重复提取的次数 我们之前说到记忆的本质就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当记忆产生时,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会建立起生化电磁通道,这些神经细胞通道叫做 “ 记忆轨迹 ”,它们之间连接的强弱则代表了记忆的强弱。 当我们再次接触到这些信息,或者通过回忆从记忆中提取这些信息时,相关神经元就会被激活,它们之间的连接则会因此得到加强,但是如果这些记忆长期被不唤醒,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连接就会变得越来越弱,甚至是消失。 虽然说好奇心、关联度、注意力能够使得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强,让大脑产生更持久的记忆,但它们的作用仅仅是加强初始连接。想要最终避免遗忘,我们还必须通过定期复习的方式,不断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直至记忆变得牢固。 5. 睡眠质量 最后值得一提的影响因素就是睡眠质量。尽管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完全了解睡眠和记忆以及学习之间的关系,但是已经有足够证据证明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学习和记忆力的提高。 首先,长期缺觉的人注意力会下降,这将影响学习效果,其次,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大脑其实还处于活跃状态,它会处理白天所获得的这些信息,将它们进行整合,比如大脑会重复调动各种信息,让它们发生连接,进行整合。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对记忆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了,可是怎样才能把这些认识运用在实践当中呢?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做笔记的好处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它能够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但为什么一定要用思维导图去做笔记呢?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书的信息组织方式和和大脑里的信息组织方式存在着结构上的冲突——书是以线性的方式来呈现信息,而大脑则是以发散性的树状结构对信息进行存储。 我们读的每一本书以及书中的各个章节,都有其内在逻辑结构,但是这种逻辑结构,没有办法通过线性的组织方式很好地呈现出来。 当我们按照线性结构,一章一节地阅读时,大脑会觉得,我们只不过是输入了一堆彼此之间没有太多关联性的信息,尤其是当我们对这个阅读领域还不太熟悉,而这个阅读过程又被拉得过长的时候。于是,大脑就会对这些信息进行随意存储,而不会以某种逻辑关系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没有连接,记忆自然不会很牢。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意识到,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主动寻找信息之间的关系,把它们逻辑化和结构化的过程。思维导图笔记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督促我们在读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思考,理清书中所有观点和信息之间的关系,然后将这些信息,按照作者的思维逻辑结构,以发散性的树状结构重新组织一遍。 事实上,从很多年前起,我就一直保持着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可以说是我有效组织信息的重要工具。每次读一本书,我都会先花几天时间快速把书看一遍,了解一下大概内容(一般来说,我选读的书都和我当前在思考的问题有关)。如果我觉得书中内容价值很高,那么我就会用同步做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的方式,把书再精读一遍,理清整本书的逻辑结构。 这样做,不仅能够让我对书中内容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更为牢固的记忆,而且还有利于知识的回顾和信息的查找,因为有了思维导图之后,我就能随时快速地回顾整本书的核心内容,也能在需要书中某些具体内容时,比如某个理论、某个观点、或者某个实验等等,很方便地查找到。 正是因为这种阅读习惯,我在过去这些年积累不少思维导图读书笔记,如今,这些笔记已经成为了我最强大的资料库和最佳写作帮手——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会经常回到这些思维导图笔记中去查阅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