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新的中国土壤地理学—评龚子同等著《中国土壤地理》|阅读

 昆仑圃 2019-05-12

该新著不但是对我国30 多年来土壤地理学研究进展与成果的全面论述、概括与总结,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指明了我国未来土壤地理研究的方向。

文/章明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来源:土壤通报(2016年第4期)

科学出版社2014 年出版了龚子同、黄荣金、张甘霖等我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新著———《中国土壤地理》,全书共636 页,95 万字,并附1∶800 万土壤图一幅和中英文名词对照。全书共分3 篇18 章,上篇为中国土壤地理基础,从土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着眼,全面论述了土壤发生演变、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和重要属性的空间分异;中篇为土壤类型,以土壤系统分类为基础,全面剖析了我国14 个土纲的分布、形成特性、分类和利用;下篇为土壤资源与分区,构建了我国土壤资源的分区等级单位系统,分区分析了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各类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途径。该新著不但是对我国30 多年来土壤地理学研究进展与成果的全面论述、概括与总结,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指明了我国未来土壤地理研究的方向。在研读该新著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觉是“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念创新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以地球系统中土壤与地理环境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发生演变、土壤分类、土壤时空变化规律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其中,土壤分类问题是土壤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与以往的土壤地理学著作和教材不同,该新著把我国近30 年来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成果成功地融入于全书各个章节,在介绍土壤发生与演变、我国区域土壤类型、土壤地理分布规律、土壤资源评价、分区与利用时,全部采用具有定量描述的、标准化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名称;即使引用的是以往的历史资料,也采用系统分类的观点赋予其新的含义;同时新著还采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类作为制图单元第一次编制了覆盖全国的土壤图,给人耳目一新。

2 内容创新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日趋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加剧,我国土壤地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也有较大的拓展,现代系统理论、地统计方法、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其他测试技术在土壤地理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土壤地理学向定量化、标准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期间积累了大量研究新资料。该新著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主要体现在专著的“第3 章土壤分类”、“第5 章重要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异”和“第17 章中国土壤信息系统”等3 章中。第3 章除全面回顾我国以往的土壤分类历史外,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特色、分类标准、分类原则、分类系统、分类检索等方面全面总结了我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成果,并为读者方便应用提供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国内外主流分类系统的参比。第5 章除全面展示我国土壤地球化学、黏土矿物、质地、代换性能、pH、碳酸钙、有机碳、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区域及微域分布特征外,还应用GIS 和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典型区域的元素空间分布特点。第17 章以我国代表性的土壤信息系统—中国土壤信息系统为例,全面展示了我国在土壤数据库、土壤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制图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土壤碳库、土壤质量及土壤污染研究方面应用的新成果。

3 观点创新

新著第1 章在讨论传统的五大成土因素后,专门论述了人为因素对土壤影响的特殊性,并应用近年来的研究数据阐述了人类作用下我国土壤演变的趋势。在第2 章中,把人为土壤形成过程与自然土壤形成过程分别介绍,突出了人为因素的作用,并从人为作用方式、人为活动对土壤组成的作用、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改变成土母质及土壤扰动等方面阐述了人为土壤形成过程。这符合我国历史悠久的国情,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人类活动在我国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土壤发生学的理论。在第二篇中介绍我国主要土壤类型时,新著不同于我国以往土壤学书籍,把14 个土纲归纳为富铝土系列、淋溶土系列、草原土系列、水成土系列、岩成土系列、初育土系列和人为土系列等7 个系列,既清楚地介绍了我国主要土壤的形成环境、主要成土作用、诊断要求、分布规律及利用与管理,构建了区域地理环境、土壤发生过程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能很好地体现土壤类型之间在土壤发生与地理分布上的联系,深刻揭示了环境与土壤发生及分类的复杂关系。

本书全面吸收了国内外土壤地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论基础扎实,数据翔实,内容丰富、新颖,并附有大量的图表,是新近我国土壤学界的一本巨著,对推动我国土壤地理学研究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推广与应用,对推进高等院校土壤学、土壤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改革与人材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上介绍仅略举该新著的特色,挂一漏万,但从中已可看出该新著的科学意义和重大参考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