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家将为什么“落户”到北京市?

 古稀老人赵 2019-05-12

杨家将为什么“落户”到北京市?

细心人可能会发现,北京市的地名,有很多与杨家将抗辽的故事有关,比如百旺山、东北旺、西北旺、亮甲店、六郎庄,挂甲塔,刀劈崖、了思台、点将台、七郎坟等等,这些有关杨家将的传说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寄托着人们对杨门忠烈的无限哀思。

北京与杨家将有关的地名,多集中在海淀、昌平和密云等区县。

海淀区的百旺山一带是与杨家将有关的地名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百旺山地处北京西北部,位于香山之东,颐和园之北三公里处,是太行山余脉延伸到华北平原最东端的山峰,历来有“太行前哨第一峰”的美称。

百旺山原叫望儿山,名称的来历与佘太君有关。

杨家将为什么“落户”到北京市?

传说北宋时,杨家将率领宋军在此与辽军展开过殊死博杀,佘老太君站在制高点上为杨六郎观敌料阵,擂鼓助威。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山叫做望儿山。站在望儿山上,佘老太君触目所及西北方的村子被叫成了西北望(旺),东北方的村子则被叫成了东北望(旺),这就是今天西北旺和东北旺的来历。如今,如果你有幸登至百旺山顶,还可以看到望儿台,也可以瞻仰佘太君石像和佘太君庙。

杨家将为什么“落户”到北京市?

百旺山主峰与黑山头、韩家山鼎立相望,在望儿山北面不远的地方有两个村子叫南羊(杨)坊和韩家川,传说中那是杨家将和辽兵统帅韩昌各自安营扎寨的地方。为此,这两个相隔不远的村落,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杨韩不通婚”的习俗。据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两村的一对青年男女才大胆冲破历史隔阂,得以喜结连理。

百旺山一带因杨家将故事而留下传奇地名的还有不少。由百旺山往北数里,有个地方叫“亮甲店”,相传有一次杨六郎率兵路过此地宿营时被大雨淋湿,雨过天晴之后杨六郎在此晾甲备战,故此留名“晾甲店”,后来按此谐音,叫成了“亮甲店”。

百旺山往南,颐和园东墙外有个村子叫“六郎庄”,是当年杨六郎养伤的村落,杨六郎在养伤其间还为村里除掉了一个民愤极大的恶霸,深受人们爱戴。为了纪念他,人们就把村子定名为“六郎庄”。清时,慈禧太后曾路过六郎庄,因郎(狼)字犯了她属羊的忌讳,传旨要将“六郎庄”改为“吉祥庄”。但老佛爷的旨意归老佛爷的旨意,几百年过去了,六郎庄依旧叫做六郎庄,并没有迎合老佛爷的所谓“吉祥”。

百旺山西部不远的香山附近有个“挂甲塔”村,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杨七郎有关。传说有一次杨七郎独自去搬兵,遇到大批辽兵围堵,陷入困境。粗中有细的杨七郎情急之下想出一个对策,把自己的盔甲解下挂在一个小塔上,以金蝉脱壳之计骗过辽兵追杀,他挂甲的那个地方就被叫成了“挂甲塔”村。

离“挂甲塔”村不远,有一处“刀劈崖”,被视为杨门女将穆桂英的杰作。有一次穆桂英乘胜追击辽寇,眼看敌人就要逃过山口,穆桂英急中生智,将绣绒大刀向辽兵逃去的方向抛去,大砍刀砍在山头上,只听“咔嚓”一声巨响,把山头砍下一半儿,五百多辽兵被埋在山下,那座被穆桂英劈开的山崖就是如今的“刀劈崖”。

杨家将为什么“落户”到北京市?

与穆桂英有关的地名,在昌平区有一个“了思台”。了思台是老峪沟的一个村名,相传当年穆桂英身怀六甲,仍然上阵杀敌,生下一子后不得已将孩子遗放在密林中的一个山洞里,自己重又杀回敌阵。当地人们为了纪念杨家将为国家而舍小家的精神,就把穆桂英撂下孩子的地方叫做“撂子台”,久而久之,“撂子台”被叫成了“了思台”。此外,在居庸关下还有一处穆桂英点将退兵的“点将台”。

在昌平区有一条长达数十里的关沟,其中的一面峭壁上存有一幅石浮雕人像,传说那是镇守三关抗辽大元帅杨延昭的影像,得名“六郎影”。不远处,还残留着一处断壁残墙的遗迹,是杨六郎当年所筑的“拦马墙”,用以屯兵养马,为再战辽兵积蓄力量。

北京的密云也有一些地名与杨家将有关。密云番字牌村北有一条大川叫野马川,相传杨六郎有一次打仗路过此地,看到一匹白马在河川里嬉戏,他细看之下发现那是难得的宝马良驹,凭着过人的胆识,将这匹宝马收为坐骑,“白马关”由此得名。

在“白马关”外,有两个村子,一个叫“司营子”一个叫“冯家峪”,令人深感意外的是“司营子”里没有姓司的,“冯家峪”里没有姓冯的。原来,这两个村落的名字与穆桂英的战事有关,与姓司的和姓冯的却没有任何关系。当年穆桂英在与辽兵大战之时,盔甲被撕破,辽兵败退后,她找了个隐蔽的地方缝补盔甲。为了感怀她的功绩,她盔甲被撕破的那个地方,被叫成了“撕甲营子”,缝甲的那个地方叫成了“缝甲峪”,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司营子”和“冯家峪”。

杨家将为什么“落户”到北京市?

在古北口万寿山有一座土包坟,坟前立着一块石碑,上刻“七郎坟”三个大字。传说杨七郎随老令公北去抗敌,由于中了奸臣潘仁美的计,在古北口关前被乱箭射死后,又被扔进河里,被当地的老百姓发现,捞上岸后祭奠一番,然后埋在了万寿山,并刻碑纪念。

与杨家将有关的地名还有很多,在延庆、平谷、大兴、门头沟、房山等区县都有与杨家将有关的传说和地名。

如此众多活灵活现的杨家将故事与北京地名有关,北京周边当年似乎应该有过宋辽间的激烈且频繁的交战。但事实却不尽然,根据历史记载考察,杨家将抗辽的主战场在山西和河北中西部,往北最远处也不过是在易水河一带,也就是今天河北省的易县、涞源、涿州、霸州和雄县附近。

杨家将为什么“落户”到北京市?

杨六郎镇守的“三关”(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也在这一带,其中瓦桥关就是雄州曾有过的一个关口。在宋辽并存的那些年代里,宋辽基本上都在霸州到雄州一线对峙,杨家将进驻北京的机率几乎等于零,另一个无法证明杨家将到过北京的根据是,除了口口相传的故事之外,北京各区县的地方志中都没有关于杨家将活动的确切记载。

历史与传说有相当的距离。其实有关杨家将的历史记录非常简单,但流传于百姓间的传说却异常丰富。有些事件和人物,或许历史上并不存在,但经过戏剧、演义、评书、传奇故事等形式的艺术家工,已在人们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烙印,像“刀劈崖”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英雄传奇还有些神幻色彩了。

人们仰慕杨家将的英名,感怀他们殊死抗敌的英雄事迹,史书上那点简略的记载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于是根据想象和愿望来充实杨家将故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而把这些故事附会在周边的景观上就更显得真实可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