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A诊断报告书写的规范化
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 2, 3, 4, 5, 6, 7, TRA:灰度最好、伪影最少;但不直观、对迂曲结构显示欠佳;120KV时,窗宽窗位分别是800和300Hu左右。对TRA图像的观察,应占总诊断时间的80%左右。观察顺序:三维-TRA-三维。 MPR:在COR/SAG以及类似ICA的多角度观察; CPR: 沿管腔剖开的方法对于显示钙化和狭窄较清楚。在MPR基础上,沿血管腔中心重建图像,但是必须确定该中心线是准确的,否则形成假狭窄。 MIP:对于非钙化斑块显示的狭窄和造影几乎可以媲美,问题也在于钙化斑块会挡住狭窄,尤其大量钙化不太适合;钙化会影响血管腔的观察,造成假阴性。 VRT:形成三维立体彩色心脏和血管,用来显示整体外形和相邻关系、大血管、搭桥血管,以及先心病结构,会诊、教学、给患者讲解;大量钙化和管腔造影剂重合不易显示狭窄,但是对于非钙化斑块可以显示,一般不用来评估狭窄。 几种方法要结合应用,如果在三维上显示某一部位有狭窄,则要在横断图像上一定要观察相应部位做具体分析,如在三维上有狭窄,但在横断上看上去模糊、发虚,则可能是运动伪影。 8, 9, 信噪比的降低和对比剂密度的不足,可因为患者过于肥胖、选择采集时相不合适、心电调制选择了不合适的管电压和管电压导致。 10, 11,
①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和走行;[描述内容举例:前降支的近段(6段)可见一局限性(小于1cm)、节段性(1-3cm)、弥漫性(病变范围累积超过3cm)偏心性或环状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估测为几度(共5度:轻度小于50%,中度50-70%)。] 大于70%要上造影做支架,小于70%可能药物。有的钙化导致狭窄,有的钙化不导致狭窄,对于钙化局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CT有限度,无法准确判定。 ②观察的描述管壁异常组织和病变,即粥样硬化斑块,描述斑块时采用“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不建议使用“易损斑块”“纤维斑块”(腔内超声下诊断,但也不一定准确)“软斑块”'脂核”等,因为CT对细微病理结构的识别能力有限; ③图像质量良好时,建议描述是否有“溃疡”“夹层”“重构”和具体形态等。 12, 正常:无斑块和狭窄(狭窄率为0%) 轻微:指可见斑块,狭窄小于25%; 轻度:25-49%狭窄,但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中度:50-69%狭窄,狭窄可能造成血流受阻; 重度:70-99%狭窄,狭窄造成血流受阻; 闭塞:100%狭窄。 限度:CT难以准确定量斑块大小和计算狭窄率。如何准确判断狭窄程度:是50%还是75%,治疗方案完全不同。钙化影响狭窄率的诊断:导致64%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导致诊断重复性小于90%(两个或三个人的诊断要基本一致)。见钙化就诊断狭窄或见钙化就不做诊断是两个极端(有的钙化位于管壁,不影响管腔观察;如果确实有大量钙化,可以描述为:局部可见大量钙化,影响管腔的观察,或者狭窄对诊断受限)。1.5mm以下细小血管诊断不准确,建议对大于2mm血管做诊断。非钙化斑块CT几乎可与造影媲美。 优势:可以大致测量一下密度范围,血栓在30Hu以下(可用导丝打通),纤维硬血栓30到50以上(不可用导丝打通)。而临床主要根据病程估测。 13, 支架内再狭窄率诊断受限;取决于支架材料、金属丝粗细;小于3mm支架不评估;周围钙化斑块影响诊断。(只能提示支架内可见新生的低密度病灶,无法诊断狭窄率;或描述为支架内观察受限。但是可提示支架远段通畅,不要写支架内通畅) 14, 15, 16, 17, |
|
来自: 金哥6762 > 《医学大影像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