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讲完老子的五玄理论,一位《道德经》爱好者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 他问:“老子的玄同是否可以这样比喻?” 我问:“什么比喻?” 他说:“人体有五脏。五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玄同关系?” 我听了有点吃惊。 这是庄子用过的一个精彩比喻,今天的爱好者也会想到同一个比喻,真是巧合。庄子并没有直接用五脏来解释玄同,而是问凡夫:“五脏中哪个是主人?还是每一个脏器轮流作为主人,如同轮流执政?”庄子的问题提的太尖锐,让哲学家如梦方醒。 老子对人间的君臣关系不像儒家一样当作天道法则,因为天道法则中没有君臣关系,万物都是“道所生,德所畜”,有道有德,一切已经完美。 儒家理论则是以君臣关系作为一切其他关系的基石。人体的五脏关系有力证明儒家的君臣关系不是天理,而是人为的造作。 儒家或许会反问:“五脏之间固然不是君臣关系,但大脑与五脏是君臣关系,大脑是君,五脏是臣。”儒家对人体的比喻寸步不让。 东晋的高僧慧远写了《神不灭论》,证明神识(灵魂)不灭,儒家代表范缜作《神灭论》反驳。 慧远用薪火相传作比喻,证明神识像火一样会从一根柴火传到另一根柴火。范缜同样用薪火相传为例来证明相反的结论。理论交锋经常是很激烈的。 庄子没有直接解说大脑与五脏的关系,但老子已经为儒家的反驳准备了答案。现在车祸造成脑死亡的植物人,植物人的大脑虽然没有思维,但五脏依然会良好运行。五脏本质上与大脑的关系不是不可缺少的,反而是可以分离的,儒家的反驳还是站不住脚。 《黄帝内经》依据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发展出来。老子《道德经》只谈论圣人,这与孔子完全一致。 钱穆认为《道德经》晚于《庄子》,写了《老庄通论》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实际是完全不成立的。《道德经》通篇只讲圣人,但《庄子》已经把修道士分为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大人等五个等级,如同大乘佛教把菩萨分为十个阶位一样,显然可以证明《道德经》与孔子时代更加相近。 《黄帝内经》研究上古时代人们的养生与健康,把修道士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个阶位,与庄子几乎一致,也可以看出中华医学是源于道家思想体系。人体为道家思想提供了一个最理想的思想标本,儒家对人体的了解几乎是空白。 老子的玄同思想来源于人体这个标本,而且另一个重要思想“得一”也是如此。得一是玄同的结果,人体就是“得一”这个最美好的结果。 从物质来看,人体与泥土差距不远。但人体是玄同为因,得一为果。玄同得一,泥土成为生命,反之,泥土永远是泥土。生命的伟大在于玄同得一,而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性好像是一个真相,实际上在老子的玄同得一境界中物质性只是一个假象。 老子的玄同思想证明,宇宙中有线性联系,更有非线性联系,还有超非线性联系(玄之又玄),只从线性联系来认识宇宙和生命现象是误入歧途。 老子的宇宙观是玄同的宇宙观,老子的人类文明模式也是玄同的文明模式。老子从人体五脏中证明玄同关系才是道的本质。君臣关系是等级关系,玄同关系不是等级关系,而是互相和合的关系,互相不可缺少,是互相给予生命力的关系。 所以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只有“缺”才产生无穷无尽的结合,结合就是补缺,补缺就产生势。缺与补缺就是“和”,于是宇宙就生生不息。 玄同关系与等级关系是人类文明的不同模式,只有玄同关系才能生生不息。《易经系辞传》说“生生之为大德”。维护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力是老子思想的最终诉求。 这样可以理解老子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的精髓了。仁义是强者给予弱者的,是尊贵者给予卑贱者的,是主人给予仆人的。人体五脏没有等级之分,只是互相给予生命力,因此仁义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大玄同是老子对人类文明的展望,在大玄同,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分歧和争斗都必将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