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化风雪五华县有个地方叫蓝关。 相传唐朝韩愈贬谪潮州时, 经过那里。 当时, 他已是人疲马乏, 又碰上一场大风雪, 不禁仰天长叹。正当他想找个背风的地方躲避一下, 却见他的侄儿韩湘子从天而降。 韩愈惊喜交集, 韩湘子上前道: “侄儿来迟, 使叔父受困, 罪过罪过。 ”这话触动了韩愈的心事。 他随口念了一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 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葬江边。 韩湘子听了, 连忙安慰韩愈:“诸葛孔明说过, 天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皇上一时不察, 使叔父受屈, 他总有一天会明白过来的, 正如这场风雪, 不久就会过去一样。 ” 说完, 他拿出一支洞萧, 向着天空吹奏起来。 说来也怪, 顿时云开雪化, 天气晴朗。 这时, 韩湘子对韩愈说:“我还要赴瑶池西王母的蟠桃盛会,不能久留, 这里离潮州不远了, 请叔父上马, 一路自有山神护送,可保平安, 将来我会到潮州拜见你。 ” 说完, 跨上仙鹤去了。韩愈也就带着随从向潮州进发。 马蹄井据说, 韩文公因进谏被贬潮州。 路过蓝关, 已是黄昏时分。无奈山间无处借宿, 歇息一会又只好上路。 刚要下山, 不料马失前蹄, 把韩文公掀倒在地。 韩文公不禁怒气上升, 举起马鞭, 正要将马抽打几下, 却见马蹄陷进地里一尺多深, 于是, 他将举起的鞭子放了下来, 并转身叫人帮着将陷进地里的马蹄拔起。 没料到马蹄-拔, 蹄印处一股清泉涌出, 并汩汩地流淌不止, 变或一口泉井, 后被称为马蹄井, 又叫韩公井, 这眼井水特别清净鲜甜,用它泡的茶格外甘香。 韩文公—韩愈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1]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韩文公祠 (广东潮州韩文公祠)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笔架山或称东山,又因韩愈而称韩山。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2006年05月25日,韩文公祠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