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些诗意的古人,为今人采集样本 丰子恺 ? 点击收听 ? 《儿子孟郊》诗意的人NO.9 来自为你读诗 00:00 08:32 作为儿子的孟郊 为你读诗:朱卫东 | 主播 我们是一点点想念母亲的。年轻的时候,我们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青春、热血、出走、爱情、友情……只到我们也成了父亲,成了母亲。 作为子女,我们最擅长分别。作为父母,他们最擅长目送和等待。 多年以后,五十岁的孟郊得到了江苏溧阳尉的卑微职位。他结束了长年漂泊流离的生活,并为此感到愉快。可突然,他的心骤然像被什么东西刺中,他想起了母亲。 他写了一首诗,流传至今:
——《游子吟》 在这首诗里,我们见到了语言的朴素。孟郊的母亲有多大年纪,她长得什么样,她住在哪里,她有什么爱好,她如何维持生计,诗里都没有说。孟郊只选取了一个生活的场景: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孟郊可怜,年纪很小,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孟郊发奋读书,立志科考,想摆脱贫困的生活,让母亲颐养天年,让她为儿子感到骄傲。 孟郊一次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每次都无功而返,一事无成。 每当孟郊考试名落孙山,一个人在他乡,他总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他写了一首《远游》:
作为孝子的孟郊,想回家,但没有功成名就,又有何资本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四十六岁,孟郊终于考中了进士。他心花怒放,当即写下:
——《登科后》 他以为可以报答母亲了,从今以后,人们会注意他孟郊的名字了。 但事实上,在唐朝,即使是通过了科举考试,也不能保证马上就有官做。通过考试的人很多,官职却有限。又等了四五年,五十岁的孟郊终于得到一个职位,却是在江苏当溧阳县尉的末等小官。 孟郊的心又一次沉入谷底。三十多年了,他离开家乡,越走越远,母亲缝制的衣服也越来越破,头发和胡子变得花白。但为什么生活还依然这么贫穷,为什么独独自己仕途这么不顺,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公? 孟郊走马上任了,但他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官场。对他来说,还是写诗更自由、纯粹一些。他一天到晚喝酒写诗,不去办公室上班。他的上级县太爷很生气,扣了他一半的俸禄,本来贫寒的孟郊此时更贫寒了。 他居无定所,被迫搬家时,去向别人借车。车借到之后,却发现家具少得可怜。他写道:
——《借车》 孟郊买不起车,只好借别人的。而等到要搬运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家具和财产,又实在贫乏得不值得搬运了。也许,家具的价值还抵不上出车的人情债呢。 但是如果不搬,也许连这一点东西都没有了。 所有的困窘,都不能告诉母亲,不能让她为儿子担心。 孟郊唯一的寄托就是写诗。他还常常会因为一句诗而苦苦思索,将自己关在屋里,诗不成就不出来。他写道:“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彻夜的苦吟不休,再加上饥寒贫病,甚至到了“心与身为仇”的地步。 逐渐的,江苏溧阳山清水秀的环境,让孟郊变得不那么焦虑。他平静下来,又一次想起了母亲。 然而世俗眼里的房子、车子、美食、华服,孟郊都给不了母亲。但或许还有陪伴,是作为儿子的孟郊可以做到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何况是那么年迈的母亲。母亲缝补的衣服还穿在孟郊的身上。那一针一线中,是母亲的爱。 五十多岁的孟郊急切地派人去老家将老母接来同住。在溧水迎接母亲时,他心随念走,吟出了那首著名的《游子吟》。这首诗得来是如此容易,而它却显得那么亲切、感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句是这首诗的中心和脊柱。因为这句话,这首诗便站在了大地上。母亲的爱,便像这春日的阳光,它无私地照耀,让小草生长。而那小草,岂能报答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惠。 所幸的是,孟郊还有几年的时间陪伴母亲,直到他的母亲去世。 这一次,母亲不再以目送者的身份,看自己养育长大的孩子一点一点离开视线。这一次,是儿子孟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目送着母亲一点点从自己的世界离去,并且一去不返,再无相见之期。 本期内容由「为你读诗」诗意生活研究院供稿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个人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留言:母亲节,你会想起什么? ﹀ ﹀ ﹀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我从孟郊,想到荷尔德林。 同样是诗人,同样是父亲早亡,在母亲的抚育下长大。 同样写诗,没有获得世俗的声名。 同样是贫穷的生活和坎坷的命运。荷尔德林时常穿着寒酸的燕尾服,走在图宾根、瑞士或者洪堡,寻求机会,却四处碰壁。 1799年,他给母亲写信,说:“难道这一次,我仍不能引起我的德意志祖国对我的广泛关注,不能促使人们纷纷问及我的出生地和生养我的母亲?我希望如此,但愿这也是上帝的意志,让我日后达到那一步。因为,对于一个作家所遭受全部痛苦和他付出的所有的努力,这真的就是唯一的,也是最甜蜜的收获——没有它,这位作家将毫无价值。” 遗憾的是,这不是一个对诗人友好的时代。诗人不被重视,单纯靠写作养活自己是不可能的。 作为虔诚信徒的母亲,希望儿子未来成为一个牧师。但荷尔德林却违背了母亲的意志,他觉得自己更应该当一个诗人。 荷尔德林急切地希望,母亲能够理解自己的选择。但直到死,他和母亲之间充满着矛盾和隔阂。 他死时,葬礼上冷清清的,没有家人和朋友前来告别,只有收留照看他的木匠将他安葬。 荷尔德林至死,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需要的,是母亲这个港湾,这个安静的庇护所,为他抵挡外界的风刀霜剑。但这对他,却永不可得。 母亲节,我们赞美母亲的伟大;同时也期待,那些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惨烈的母子关系,发生得再少一点,再少一点。 撰文 | 湘人彭二 校对 | 西格玛 ▎新栏目「诗意的人」上线 「为你读诗」不仅读诗,更寻求诗意生活 下一期诗意人物是杨万里,将在5月15日与大家见面 - 诗歌音乐 - 配乐剪辑自音乐人姜小青的作品《家乡的摇篮曲》《小雨》。 ● ● ● ▎诗意的朗读者 朱卫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新闻主播 「为你读诗」首席语言艺术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