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今墨:疏风解表退热对药三则

 遇见美好心向阳 2019-05-13
对药:麻黄桂枝

单味功用

麻黄味辛、黴苦,性温。入肺、膀胱经。本品中空而浮,长于升散。它既能发汗散寒而解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以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又能散风止痒、散邪透疹,用于治疗麻疹透发不畅,以及风疹身痒等症,还能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用于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闭,以致咳嗽气喘、胸闷不舒,以及水肿兼见表证者。另外,还可温散寒邪,以治风溼痹痛,阴疽痰核诸症桂枝秣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本品为肉桂的嫩枝,体轻、色赤,有升无降。它既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温阳化气、利水消肿,用于治疗体弱表虚、外感风寒,症见发热、恶风、微有汗出、而表证不解者,又治心脾阳、水湿内停,以致陶胁支满、心悸、气短,以及浮肿、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又能横行手臂、温经通脉、祛风除湿、宣通闭阻、散寒止痛,用于治疗胸阳不振、心血瘀阻,以致胸膈不利、胸满闷痛、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脉结代等症,又治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而引起的关节疼痛,以及妇女经寒察滞、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诸症。

施今墨:疏风解表退热对药三则

伍用功能:

麻黄辛温气薄,中空外达,菁行肌表卫分,开腠理散寒邪,开玄府以发汗;桂枝辛温发散,色赤入营,解肌以和营,协同麻黄入于营分,随麻黄又出于血分,以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令汗出而解。二药伍用,发汗解表,善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捅之表实证,为辛温解表之重剂。

主洽:

1.感冒风寒,以致发热、无汗、恶寒、怕风、头、身疼痛之表实证;

2.风寒湿邪所致之痹痛诸证;

3,表邪壅盛,阳气不得宜发,而致咳喘诸证。

常用量:

麻黄3~6克。

桂枝6~10克。

经验:

麻黄、桂枝伍用,出自仲景《伤寒论》麻黄汤。用于治疗太阳病风寒在表之表实证,风、寒、湿三气所致之痹症,以及冷风哮嗽。麻黄、桂枝配伍,为辛温解表重剂。其开腠理散寒邪之作用最强,尝治高寡地区患者,冬日深夜外出,被大寒所袭,恶寒发热,四肢疼痛,不能转动,用麻黄汤一剂而解。此时麻黄开玄府行卫气,桂枝解肌表和营气同时并重。若以治痹痛,则用桂枝温经散寒,并以通血脉为主,而麻黄解风寒宣卫气为辅(麻黄配桂枝治痹痛,仍以风寒痹痛为宜,或佐以附子、防风,其效更佳),用以治喘,则麻黄为之专功,而须以麻黄为主矣。

对药:荆芥防风

单味功用

荆芥味辛,性温。入肺、肝经。生用发汗祛风解表,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又能透发麻疹,治麻疹透发不畅诸症,炒用则入血分,可止血祛风,治衄血、便血、崩漏等症。另外,还可用于治疗疮疡初起而有表症者。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入膀胱、肝、胰经。本品浮而升,为祛风圣药。既可治风寒之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诸症,又可治风热之感冒,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还能祛风湿前止痛,治风湿痹痛等症。防风炒用,也有止血之功,可用于治疗便血、崩漏等症。

施今墨:疏风解表退热对药三则

位用功能

荆芥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性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镐于发散上焦风寒,炒黑入药,又入于血分,可发散血分郁热。防风气味供升,性温而润(昔谓:“风药之润剂”),善走上焦,以治上焦之风邪,又能走气分,偏于祛周身之风,且能胜湿(凡风药皆能胜)。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并走于上,发散风寒,祛风胜湿之力增强。

主治:

1.四时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症

2.风疹(类似尊麻疹),皮肤瘙痒症

3.疮疡初起诸症。

常用量

荆芥6~10克。

防风6~10克。

经验

荆芥、防风伍用,名日荆防散。《本草求真说:“荆芥不似防风气不轻扬,驱风之必入人骨肉也,是以宣散风邪,用以防风之必兼用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荆芥发汗散寒之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功较胜。二药参合,既能发散风寒,又能祛经络中之风热,故凡四时感冒,症见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全身疼痛之症,均可配伍应用。施老认为,若属外感表症,用麻桂辛温发表重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辛温发表轻剂)用之最宜。

对药:葱白 淡豆鼓

单咪功用:

葱白味辛,性温。入肺、胃经。本品生辛而散,熟甘而温,外实中空,升多降少,功专发散,既能疏散风寒、发汗解肌(发汗之力较弱),用于治疗感冒风寒轻症,又能明目利窍通便、通阳气而散阴寒,用于治疗气血凝聚、头昏头痛,寒凝气滞、腹胀腹痛,以及膀胱气化失司而小便不利等症淡豆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加工发酵而成。制法:

①通常于夏季将黑豆洗净、蒸熟,摊在席上,用桑叶、鲜青蒿盖在上面,使发酵成黄色后取出,去其桑叶、青蒿,拌以水,放入瓮内,封口置于露天晒三星期,然后取出晒干备用。

②每百斤黑大豆,用苏叶、麻黄各四斤,水浸汁,将黑豆煮透,药汁煮干,倒于竹腐内,晒至八成干后,装入大壇内,夏季三天、冬季五天,待其充分发酵,取出晒至将干,再行蒸透,然后晒干收存备用。本品前一制法,味辛、甘、徽苫,性塞。后一制法,味辛,性微温。既能发散表邪、透邪外达,用于治疗四时感冒,发热、恶寒、恶风、关痛等症,又能散邯清热除烦,用于治疔热性病后期的余热末尽,以致胸中烦闷、虚烦小眠等症。

伍用功能

葱白辛而带润,温而不燥,升多降少,入肺宜散,发汗解肌,以通上下之阳y豆气味俱降,祛风散热,利水下气,活血解毒,散郁除烦。二药伍用,一升一降,直通上下左右,通阳发汗,解表散邪,祛风散寒。二药参合,通阳发汗而不伤阴,更无寒凉遏邪之虑,清代张璐云:“豆豉吐虚热懊,得葱则发汗。”可谓二药相合,相得益彰矣。

主治

外感病初起,邪在卫分者,症见恶寒发热(或徽恋风寒)头痛、四肢酸痛、苔薄白、脉浮数,或鼻塞、咳嗽等。

常用量

葱白3~10克;或2~5寸。

淡豆豉6~12克。

经验

葱白、淡豆豉伍用,出自《肘后方》葱汤。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初起,头痛鼻塞,邪轻病微者,亦治温病初起,而有恶寒者。笔者认为,二者参合,以解肌发汗,可代麻黄汤之用。清代张璐谓:“本方药味虽轻,功效最著,凡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胃,靡不随手获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