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仄 1、唐宋时期中古汉语的四声,平上去入 [ píng shǎng qù rù ]
平上去入,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音系根源,是唐诗宋词格律的基础。掌握四种发音,阅读诗词,能够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2、普通话四声
阴平声(1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阳平声(2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上声(3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4声)是一个高降调。
3、中古四声与普通话的关系
中古平声,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1声)和阳平(2声); 中古上声,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上声(3声); 中古去声,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去声(4声); 中古入声,分派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4、平仄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话: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
中古四声:平就是平,上、去、入都是仄。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二、 押韵
押韵,也作“压韵”, 即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以形成一种节奏美和音韵美,称为“押韵”。
韵部: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押韵作用:
串联作用。押韵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的声调,使诗歌的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便于记忆作用。诗之有韵,读之流畅,即使篇幅较长,也容易背诵。
近体诗押韵的规定
①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②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还有其他押韵规则,现阶段我们不学也不用,以后深入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