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新环境下,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变革。为什么难?因为体积越大,惯性越大,前进的阻力越大。千年之前,商鞅已经帮我们探索了一条变革之路——敬贤、敬法、共心、共魂,值得所有企业借鉴。 【敬贤论】 秦国称霸后,穷兵黩武,国力渐弱。新君秦孝公继位后,颁布招贤令:“如能助秦强盛者,将与君共享秦国”。于是,各国人才纷纷入秦,其中就包括商鞅。秦孝公临终前还打算将帝位传给商鞅,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和气魄! 当企业感叹没有人才时,须不知,其所缺的是能与人才分享的胸襟与气魄。如果敢分享财富,敢批驳自己,敢接受天下人才,还能不聚人么? 【共心论】 商鞅分析完强秦九论之后,给秦孝公表达变法三难: 1、拥戴变法的骨干居于要职; 2、宫室宗亲违法与庶民同罪; 3、国君须对变法大臣坚信不疑。 秦孝公向商鞅发誓: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商鞅大为感动: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上下共心,永不相负——这正是如今企业缺少的精神。企业与员工若能实现青山与松柏般的关系,何不成大事? 【共魂论】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这是秦国国歌里的一句词。无论是衣衫褴褛的老秦人,还是衣着华贵的世族,他们对老秦国的期待都是令人振奋的。 多数企业有自己的口号,如何能够达到秦人之境界——造人先造魂,团队必须有灵魂,让其深深扎根于员工心中。这个魂不是单纯个人梦想,而是全员共同的梦想。 【敬法论】 商鞅在实施变革当中,不畏强权势力,秦公不避亲人,为秦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说企业还不够强大的话,其关键还是在于法治精神,造成制度执行不能彻底。 【从弱到强的管理大道】 商鞅变法,说到底,是一种励精图治、事业高于一切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一、从组织变革的角度看: 一是要有强烈的变革之心,以铁腕手段推动,变革不成功死不罢休;二要有好的变革谋士以及方略。总之,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变革重在执行。 二、从中高层管理层面看: 是企业高层重要,还是中层重要?最新的观点认为:中层决定企业的成败。高层不是十全十美"多面手",必须会招人、选人、用人、留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位置上,才可能创出一番伟业。 三、从经营人才层面看: 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之基石。除定企业发展方向外,寻找人才是企业高层者的第一要务。 竞聘会,高管抢人才 四、从执行力角度看: 商鞅变法就是关于执行力的好素材。好的执行力,一是坚定信念,二是有好的制度,三是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五、从企业管理角度看: 企业管理,先是以经验管理,后以制度管理,最后以文化管理。三个阶段:从人治,到法治,到自治,最终实现无为而治。 六、从企业创新变革角度看: 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客户在变,竞争对手在变。因此,只有从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流程创新,直至组织结构本身进行一场变革,才能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使企业永立不败之地。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 与集团高管交流品牌引爆策略 【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一、只适于“打天下”,不适于“安天下”。企业战略转变后,企业考核激励制度和企业文化需要进行必要调整。 二、唯法是从,缺少道德文化的滋养。现代企业治理最好德法并举、王道霸道并用。 三、法治体系没有覆盖到君主及其近侍,导致“灯下黑”。这也是秦统一六国后短短十几年就灭亡的原因。企业里,高管不能让自己及亲信游离于公司制度之外。 总之,企业变革并非易事,如要走根本强大之路,需要公司高层和变革推动者之间携手互信,也需要在“任法”和“任人”之间取得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