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孝公如何让秦国从弱到一统天下?

 邓超越梦想 2016-08-13

?随时要亡国的秦国


秦孝公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一个伟大君王,正是他让秦国从一个随时被东方六国撕成碎片、频临崩溃的弱国变成后来一统天下的强国而奠定了基础,或许天妒英才,秦孝公在46岁就死去了,留下了他对整个国家的各种不放心,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秦孝公对于那些尚处于弱势但是具有一定格局的企业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在秦国历史的四大雄主中(秦孝公、秦襄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正是有了秦孝公所打下的基础才使秦国建立了强大的根本基础,并最终一统天下。



秦孝公当时接过的秦国经过长年的穷兵黩武,国力衰竭,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民间私斗成风,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土河西之地被魏国强占,其他六国对其虎视眈眈,随时欲除之而后快,而且商不入秦(其他六国的商人不到秦国做生意),士不入秦(也就是人才也不进入秦国)。


内外交困的秦国走在了十字路口。


刚经历过六国准备灭秦之战后的秦孝公决意要改变秦国的命运。


那么秦孝公在改变弱秦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的呢?


广招天下英才奠定强国人才基础


决定改变秦国命运的秦孝公便开始了招贤计划,面向其他六国发布招贤令广揽天下人才,成立招贤馆,并由宠臣景监亲自负责,后来推动秦国变法的卫国人卫鞅(后来得到商封地后被称为商鞅)就是由他推荐成秦孝公的,并在卫鞅三试秦孝公的过程中,率次给秦孝公推荐,最终让秦孝公认识到了卫鞅的价值。


随着求贤令的持续发布和人才引进,从其他六国到达秦国的人才达到了100多人,下面有几个细节是值得注意的。


秦国一下子来了100多人才,而且个个不是剩油的灯,这些人一到秦国就要平台和官职,否则就要离开秦国,不能不说这对秦孝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这个事一旦处理不好,造成大量的入秦人士离开,秦国再想招贤纳能就很难了,但是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又缺乏了解,因人设岗或人岗不匹配,也会给秦国带来灾难,一旦有一部分人出事,保守势力群起而攻之,就会让秦国引进人才的战略部署落空。


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秦孝公采取了让入秦的士子三个月时间去走访和调研,然后再各自写出振兴秦国的策略,国家根据个人才能去安排合适的岗位,这样做达到了几个目的:一是可以鉴别出滥竽充数者和真正的人才,实现了人才的筛选目的;二是让这些士子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秦国后,才能在随后的工作中更切合实际,避免出现大面积的工作失误;三是实现人岗匹配,避免人岗不匹配对整个政权造成大的冲击;四是堵住了保守势力的嘴,让他们挑不出反对的理由。

备注:秦孝公引进人才这些举措对于很多企业进行人才引起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企业在人才引进中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


有心求贤,但却放不下姿态。秦国的求贤令先是由太师甘龙起草的,这份招贤令虽然气势磅礴,但是却以傲视士人的姿态来写的,就像很多企业招贤一样傲气十足,认为是自己在恩赐人才,是自己在给人才提供平台。秦孝公却完全否定了甘龙起草的求贤令,而由自己进行口述,修改后的求贤令并不忌讳秦国所存在的问题,并展现了充分的诚意。


缺乏对一些核心人才的保护和缓冲机制。有些老板延揽人才心切,有些重要岗位的人才比如总裁级的岗位,和一些职业经理人相见恨晚后,人才到企业后便马上就安排到这些岗位上,据笔者观察这些高级职业经理人空降后大多数命运不好,甚至蜜月期没过就会离职。老板看似爱才却实际上却在害才。这是因为空降的高级经理人对企业情况并不熟悉,突然放到高管岗位上,很多经理人往往为了感恩老板或者想很快证明自己的价值,就会快速推出猛药,因为这些猛药是建立在经理人自己的经验和不了解企业的基础上,容易药不对症,这样的猛药往往会带来极大的反弹,最终在一片反对声中老板不得不做出赶人的动作。


曾有一家企业聘请一位优秀的经理人担任总裁,有人问我的看法,我说不看好,一年时间是个限期,这个经理人离职可能性很大,别人问我为什么?我说这家企业面临着转型,而这个转型是一项长期工作,这家老板没有给这个经理人一点缓冲余地,直接放到总裁岗位上,熟悉企业需要时间,推出转型措施需要时间,转型措施产生效果需要时间,且不说这些措施是不是会对路,恐怕他过不了老板期望的时间预期,一旦这个预期无法让老板满意,分道扬镳就会出现,最后的事实也基本证明了我的判断。


但是在这一点上秦孝公就做的比较好,对于入秦的士子给待遇,但是不给官职,先下去调研三个月,熟悉了情况再说。即便是针对变法的商鞅,一开始也没有给商鞅太高的官职,而是左庶长,大良造、商地封地都是后来给予的。变法的决心已下,也是先是把变法措施研究好,接着变法的措施也是掐着时间节点分步实施,而不是不管时间节点一股脑推出。


所以我对求贤的老板们的建议是对于要安排到核心岗位并准备予以重用的空降经理人,一定要建立保护和缓冲机制。这个机制在于可以让这些经理人先担任顾问或者岗位不一步到位,等这个经理人熟悉了企业后,再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


前恭后倨。很多老板对于才引起的人才,自然是当作宝贝一样,给钱给权给空间,自己成了甩手掌柜,认为这个经理引进自己的企业便从此都是朝阳,可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开始晴转阴,身边重臣们的谗言四起,不但态度大转变,而且开始处处牵制、插手。在一次论坛上有一个中医院的院长谈到她的医院,说自己夫妻两个都是技术专家,不善经营管理,所以就一直想请高人来帮助经营管理好医院。她说她前段时间请了一个院长,刚开始时她夫妻两个三餐都陪着他吃饭,对他照顾的可谓无微不至,充分授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她请的院长水平好像没有那么高,于是就态度大转弯,后来那个聘请的院长离开了,而且还带走了一些骨干和护士,让她损失很大。我给她讲她虽然是祖传的中医世家,但是她医院的病根却在她自身,她说毛老师你说的很对,并把我的手机号记到自己的本子上,说改天一定亲自登门讨教,可是到了今天我也没有接到她的电话,或许她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但是秦孝公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却不是这样的,他在接受了卫鞅的变法主张后,不但给他配置了相应的环境和人才团队,而且自己也和卫鞅建立了明确的分工,比如他的哥哥公子虔和保守势力老氏族们的一些工作由他来做,并且对卫鞅的变法自始至终都给予大力支持和信任。


当然企业在引进人才上需要向秦孝公学习的地方还非常多,基于篇幅,就不再展开。


君臣合体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君臣一体的并不多,但是秦孝公和商鞅之间的君臣一体则绝对可以成为佳话。


商鞅作为战国时期的法家著名人物,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所推动的可以称之为“黑色裂变”的变法,一举改变了秦国的命运。


关于商鞅和秦孝公之间的故事,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商鞅在入秦之前,在魏国相国公孙痤手下任职,后来公孙痤在死之前,魏王向他征询新相国的人选,他推荐了卫鞅(商鞅),并告诉魏王如果不用卫鞅,就杀了他。结果魏王既没有用卫鞅,也没有杀他。后来卫鞅到了齐国,当时齐国有着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学术氛围非常浓厚,但是卫鞅认为齐国并非自己施展才能的地方,也就没有留在齐国。当他得知秦国发布求贤令后,便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到了秦国。


为了试探秦孝公,卫鞅三试秦孝公的故事就开始上演了,在三次见秦孝公中,卫鞅分别用帝道(儒家礼治)、王道(人治)、霸道(法治)等三种治国方略来向秦孝公阐述,前两次秦孝公都很不满意,认为卫鞅不堪重用,已经打消了重用卫鞅的念头,但是他还是忍着第三次见了卫鞅,而这一次卫鞅的霸道治国方略一下子打动了秦孝公,卫鞅也拿出了《治秦九论》,两人三天三夜不眠不休进行了深入探讨。


备注:卫鞅三试秦孝公的故事告诉了老板们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人才都会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在选择老板时也会很谨慎,如果双方无法实现真正的共鸣,很难让他们做到士为知己者死的。如果认为经理人前面的思路不符合自己的胃口,不妨再多见一次,再听一次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否则一不小心一个真正的大才就可能失之交臂。就像秦孝公和卫鞅,如果秦孝公对卫鞅坚持前两次的看法而拒绝见第三次,恐怕秦国的强国之路就会渺茫了。


但是接下来的几个故事同样残酷的考验着秦孝公和卫鞅的变法能否如期进行,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激烈斗争也始终伴随着整个变法过程,一旦一个事处理不好,就会前功尽弃。


在第一批法令颁布后,为了取信于民和昭示变法的权威性和决心,卫鞅采取了“徒木赏金”的办法,他命人在国都南门放一根木头,要是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政府就奖励十两黄金,但是大家都不相信,最后奖金不断上涨,直到涨到五十两,才有人抱着试试的态度搬了木头,于是卫鞅当场就兑现了。


备注:其实很多事故事都好讲,但是很多老板们不妨反问自己一句,如果你聘请的经理人为了推动一项变革,把奖励措施从10两黄金在没有请示你的前提下涨到了50两(事实上按照当时的环境和通讯条件下,卫鞅是没有办法当时向秦孝公请示的),你会最终给他核销这笔费用吗,你不会骂他是败家子吗?


在变法过程中,还有两件事可谓异常凶险,考验着秦孝公和卫鞅的智慧和决心。


在变法之前,秦国民间私斗成风,每年为此伤亡的人数达到数万,而政府也是一筹莫展。但是在变法内容中对私斗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为了阻止卫鞅的变法,秦国保守的老氏族们便策划了一场规模更大的私斗,导致死伤无数,后来依法需要判处死刑的人数达到了700多人。


这一下子让秦孝公犯了难,如果杀,一次杀人太多,恐引起朝野动荡,如果不杀,变法就可能陷入夭折。无奈之下的秦孝公甚至提出了折中方案,但因为不合法度,卫鞅不同意折中方案,最终权衡再三,秦孝公还是同意了执行法律,这样才确保了变法的如期正常进行,保守派的阴谋被挫败。秦孝公的这个最终决定其实就是对卫鞅工作的最大支持,因为毕竟下定这个决定他是要承受来之于内外的巨大压力。如果秦孝公没有批准杀人的方案,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变法被迫终止,保守派重新占据上风,卫鞅被迫挂冠离去。


另一件事是有关太子的,不甘失败的保守派又策划了一场阴谋,他们利用太子年幼、易冲动的特点,就在太子的封地给太子交粮的时候,安排人把粮食换成了沙子,收到沙子的太子盛怒之下杀了送粮的人并带兵血洗了缴纳粮食的村庄,激起民变,秦国再次卷入了危机的漩涡。如果秦国派兵镇压了这次民变,不但变法无法进行,恐怕秦国也会激起更多的民变。


为了确保法律执行,卫鞅依法对太子的太子太傅、太子的伯伯公子虔执行了劓刑(割掉鼻子)和对太子的另外一个师傅公孙贾执行了墨刑(脸上刻字),才最终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平息了民变危机。秦孝公也免去了太子的太子之位,贬为庶民,流放民间。但是对公子虔和公孙贾的刑罚,也为卫鞅最后被处以车裂极刑埋下了伏笔。


随着保守派两次重大阴谋的破产,他们也就蛰伏了下来,变法才得以顺利起来。


备注:很多企业引进高级职业经理人,往往会在企业引起变革,但是变革都会打破原来的利益格局,使既得利益者受损,这也是企业变革会遭到阻力的重要因素。很多老板在变革初期一般都会给经理人很大的支持,但是如果利益受损的是老板的七大姑、八大姨,或者以前在企业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员工,他们就会跳出来去阻止变革,甚至设置各种障碍,更可怕的就是各种枕边风,很多老板往往会架不住,为了平衡团队,有些老板就会采取折中措施,或者牺牲职业经理人,老板变成变革最大的阻力和障碍,并最终导致企业变革的失败。


随着变革的持续深入,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力逐步增强,秦孝公和卫鞅的关系也就更加紧密,卫鞅的权利也就原来越大,职务也从左庶长逐步升到大良造、相国等,并获得商地的封地,并永世享有,卫鞅也成了商鞅。秦孝公几乎把军政大权全部给了卫鞅,甚至把自己的妹妹也嫁给了卫鞅。秦孝公在临死之前,还要把自己的君位传给商鞅。


秦孝公的信任也换来了卫鞅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和秦国绑在了一起,这样的君王,他真能不士为知己者死呢?


其实在秦国变法的同时,其他的六国也有进行变法的,比如法家的另一个著名人物申不害就到韩国担任相国并推行变法,但是韩国的变法在魏国对韩国的进攻中彻底破产,申不害也同时自杀。战国变法只有商鞅变法是最终成功的,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变法中,唯一可持续的就是商鞅变法。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其他国家的变法更多从反腐作为切入口,形式上的变法大于本质上的变法,而商鞅的变法则是从秦国本质上进行的变法,用秦孝公的话讲是完全打破了原来的瓶瓶罐罐,商鞅是将法治的基因注入到了一个国家之中,而能够实现这一点,其实与秦孝公和商鞅能够做到君臣一体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秦孝公的其他过人之处


组建新军。秦国在变法的过程中,军队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毕竟在乱争之世,强大的军队是确保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但是秦国军队的改革,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组建新军,而且这支军队也带着实验的性质。这支军队几乎全部来之于解放出来的奴隶组成,采取全新的训练方法。前期组建的五万新军在夺回河西之地,与魏国的交战中,一举击溃魏国的十八万大军,收回河西之地,迫使魏国签订条约,从而一鸣惊人,后来不断扩大规模的新军在秦国灭六国之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其实秦国在组建新军的过程中,申不害在韩国也组建了一支新军,但是秦国是在不动声色的进行,而申不害则是大张旗鼓练兵,唯恐天下不知。变法后强大的韩国和组建的新军,让其他国家感到了威胁,于是魏国元帅庞涓就开始带兵进攻韩国,直到韩国的新军消耗殆尽,国家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后来要不是齐国的孙膑采取围魏救韩的策略迫使魏国从韩国撤军,并在马陵道射杀庞涓和摧毁魏军,估计韩国当时就会被魏国给灭国了。


备注:秦国组建新军对企业的启示在于,一旦企业要增加新的业务或者推广新的品牌和产品,尤其进行品牌和产品升级过程中,如果原来的团队无法胜任,不妨采取组建新团队的方法来解决。而且根据笔者的经验和观察,这样做的企业往往最后都成功了。


政治平衡术。为了支持商鞅变法,但不是也不能完全不顾老臣们,所以秦孝公对这些保守的老臣们采取了明升暗降、分类使用、剥夺实权的策略,保证了朝局的稳定,同时又让他们找不到反对变法的借口,但是对于那些真心支持变法的老臣,则采取明降暗升、给予实权的策略,为商鞅进行变法搭建了坚实的变法班子。


格局之大


秦孝公的格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


除了全面提到的很多方面,比如为了振兴秦国不拘一格广揽人才,坚定不移推进变法等都体现了秦孝公的大格局,甚至为了振兴秦国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要传位商鞅。在中国历史上,要把自己的君位传给外人的,除了秦孝公还有一个刘备,但是至于刘备要传位给诸葛亮是不是出于真心则是众说纷纭,不过我相信秦孝公要将自己君位传给商鞅则是出于真心。因为他的很多做法都是为了确保自己死后商鞅能够继续推行变法工作而扫除障碍,并给予商鞅足够的保护,所以他更多关心的是秦国能否持续强盛下去,而不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子担任国君。


诛杀哥哥公子虔和以太师甘龙为首的保守、复辟派。秦孝公知道自己死后,这些人的复辟会导致秦国的变法存在极大的变数,也从而会导致秦国的强盛之路夭折。公子虔因为受太子牵连而被处以劓刑后一直不能释怀和仇恨商鞅,尽管诛杀公子虔的密令来之于太后的遗诏,但是秦孝公并没有丝毫犹豫,而是部署了诛杀公子虔的行动,可是狡猾的公子虔通过假死逃过了一劫。诛杀太师甘龙等人则是秦孝公要有意而为之,但是最后却因商鞅认为这样做不合法度阻止而没有进行。而事实上,秦孝公死后,导致商鞅被处以车裂极刑的,公子虔和甘龙等人起到了很大作用。


为了护法和维持国家局面的持续。秦孝公在商鞅的商地为商鞅预留了一支没有列入军队编制、人数过万人的秘密精兵,用来在他死后,商鞅可以用来维护法纪,打击复辟势力,甚至可以取代不合格的后君,而且也留下了密诏,但是商鞅为了不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出现,在焚烧了秦孝公的密诏后,把这支军队交给了国家。


商鞅之所以在秦国变法中能够不顾个人生死安危,除了他本人的格局外,在很大程度上与被秦孝公的格局感染,把被秦孝公视为知己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不要说商鞅,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也会知道一旦秦孝公死后自己因为变法伤害这么多人而会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但是秦孝公所采取的保护他的措施又会反过来让他为秦国而肝脑涂地而不惜。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