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飞翔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卓越的人格品质和气节。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如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
墨松图 明 戴进(1389-1462)
长松五鹿图 明 戴进(1389-1462)
万年松图 明 朱瞻基(1398-1435)
苍松片石图 明 沈周(1427-1509)
松石萱花图 明 陈淳(1438-1544)
山路松声图 明 唐寅(1470-1523)
松荫高士图 明 唐寅(1470-1523)
古木寒泉图 明 文徵明(1470-1559)
松岩观瀑图 明 文徵明(1470-1559)
东林图 明 仇英(1482-1559)
松溪高士图 明 仇英(1482-1559)
松溪论画图 明 仇英(1482-1559)
松溪草堂图 明 文伯仁(1502-1575)
松壑雲泉圖 明 宋旭(1525-1606)
九夏松峰图 明 董其昌(1555-1636)
踈松远岫图 明 董其昌(1555-1636)
松山图 明 张瑞图(1570-1641)
松溪渔隐图 明 蓝瑛(1585-1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