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遗余力地漂白崇祯,认为大明不该亡于崇祯,崇祯是替倒数第二个皇帝明熹宗,那个木匠背了黑锅。 其实,笔者认为,崇祯无论从哪一个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哥哥朱由校。 如果朱由校不死,大明王朝不会灭亡。 正是换上了崇祯,这个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外强中干善于表演的皇帝,才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进程。 崇祯皇帝接手的是烂摊子吗? 非也。 ![]() 崇祯继位之时,大明王朝处于上升阶段,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他哥哥熹宗给他留下了大量的银子,军事上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 大明的火炮曾经一炮击毙了来犯的皇太极。 人才方面,魏忠贤的铁腕治吏,军事上更是名将如云,孙传庭、贺人龙、孙承宗、袁崇焕…… 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大事糊涂,小事偏执,滥用职权,还不敢担当,大事优柔寡断,小事斤斤计较。 十七年的时间不算短,然而就是这十七年,繁荣昌盛得大明王朝让崇祯折腾得奄奄一息,最后终于被李自成大军灭亡。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崇祯不具备一个皇帝所具备的素质。 历史不是没有给崇祯机会,可惜的是机会都被崇祯白白葬送。 孙传庭曾经把李自成大军打残,李自成只剩十八人逃进商洛山中。 可是,害怕孙传庭功高震主的崇祯关键时刻把孙传庭莫名其妙下狱治罪,屡屡大败关外清军,让清军一筹莫展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 所以说,人才济济的大明王朝,让崇祯搞得人才凋敝,敢于担责得大臣都被他匪夷所思的处死。 朝堂之上只能是那些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跟屁虫生存的地方。 崇祯皇帝抱怨没有替他分忧的文武大臣,抱怨文武百官都是亡国之臣,事实证明,一切都是他这个亡国之君得错! 与大清及讲和,本来是避免两面作战,集中精力平定国内动乱的大好方法。 和谈可以避免战争,发展经济,稳定政局,有什么不好? 和谈可以正大光明地谈,可以理直气壮地谈! ![]() 可是,本来是崇祯主导的和谈,还是做贼一样偷偷摸摸地秘密和谈,最后被一个大臣反对,崇祯立即可耻的把一盆子脏水泼到大臣陈新甲身上,并杀掉了陈新甲。 北宋有澶渊之盟,南宋有绍兴和议,那时候,几乎文武百官一致反对,可是宋真宗、宋高宗力排众议,敢于担责! 杀掉了陈新甲,崇祯也就失去了官心,后来事实了这一点,凡是有事,没有一个大臣敢来担责了。 因为谁干事,崇祯就把谁弄死! 再说另一个大事,迁都问题。 大明王朝除了北京外,还有一个预备首都就是南京,南京与北京相同,有一套预备领导班子,除了缺一个皇帝外,可以说啥官员都不缺。 面对李自成与满清的两面作战,大明王朝迁都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迁都到南京,南京还有雄兵百万,江南是经济重心,钱粮不缺。 历史上,大宋迁都,延续了二百年的国运。 北魏孝文帝迁都成就一代霸业。 可是,南宋迁都,孝文帝迁都,都遇到巨大阻力,可是当时领导者杀伐决断,义无反顾,特别是孝文帝,率领二十万人直接打着征战的名义,到了洛阳就停滞不前,直接把都城建在洛阳! 可是,迁都这样的事情上,崇祯左右摇摆,错失良机! 有人提出将太子送往南京监国,也是一个绝好的建议,这样即便北京城陷落,崇祯不幸罹难,大明王朝照样可以继续运作。 有人提出唐玄宗被太子夺权的历史实例来进行反对,于是崇祯就又拒绝了这一建议。 大明王朝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崇祯皇帝还是唯恐自己大权旁落。 和谈上的优柔寡断、迁都一事上的瞻前顾后,崇祯完全不具备一个帝王所具有的能力! 或许有人说崇祯的个人操守还不错,笔者认为非也。 历朝历代君主登基都是轻徭薄赋,大赦天下,可是崇祯皇帝登基以来的十七年,没有推出一项改善民生措施,一味地搜刮民脂民膏,多少无辜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从老百姓对李自成的拥护你就可以看出人民对崇祯的绝望! 十七年的执政生涯,崇祯干了什么? 就是伪装表演! 军队没有军垧,百姓没有饭吃,崇祯的私房钱居然还有三千万两银子! 李自成大军打进北京,就在崇祯内室里发现了三千万两银子,大部分没有拆封! 当初,准备勤王救驾的吴三桂只需要一百万两银子! 崇祯到死也是一个要钱不要命的主! 崇祯这样的智商如何胜任一个皇帝呢? 再说一下崇祯的宵衣旰食和不好色。 若果一个君王不干利国利民的干事,祸国殃民的勤政,越是勤政危害越大。 崇祯不好色吗?先是宠幸了陈圆圆,后来是与嫂子张嫣卿卿我我,以至于皇嫂多次怀孕,落了个十大艳后的称号! 由此可见,崇祯这个亡国之君的帽子是谁也无法摘掉的! 可见,崇祯经过十七年不遗余力地折腾,终于将一个强大的大明帝国彻底葬送! 失去了民心、官心、军心的崇祯无可奈何地自挂煤山的歪脖子树! 纵观崇祯这十七年的执政思路就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贞洁牌坊,最后的结局是婊子也没做成,贞节牌坊也没有立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