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由歪眼小史工作室来回答。 面对历史问题,个人过多的还是考虑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权力斗争,毕竟是封建社会嘛,派系斗争是肯定会存在的。 所以个人观点会和史上记载会大不相同,各位老师勿怪! 甘罗封“上卿”,而不是“宰相”,如果说是“丞相”那可以说得通。在吕不韦任相国时期,丞相是可以作为辅助“相国”工作而存在的。 甘罗剧照: “上卿”是爵位,“丞相”是官职,并且“三公九卿制”的丞相和“三省六部制”的宰相还是大有不同的。 对于底层民众来说,“上卿”在他的一亩三分地内,是很高的一种爵位了。 但是相对于国家来,爵位必须与官职相结合,才会产生公权力。 关于甘罗封上卿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来分析。 一是内因,秦王政为什么要封赏甘罗? 二是外因,就是甘罗立了什么功劳,凭什么能得到如此封赏? 嬴政: 秦王政封甘罗为上卿的原因有三: 一,对当年的甘茂(甘罗的祖父)作出补偿。 甘茂身上挂着“武王党”一派的标签。昭襄王即位后,甘茂害怕受到清算,逃秦归齐,但是他为相期间确确实实地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甘茂,非常士也。其居于秦,累世重矣。自肴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苏代。 “樗里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称其智,故颇采焉。甘茂起下蔡闾阎,显名诸侯,重强齐楚。”“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司马迁。 秦武王即位不久,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甘茂平反有功,被任命为左丞相。 甘茂: 甘茂可以说是武王一手提拔上来的,这就是妥妥的“武王党”了,这为以后他逃秦归齐埋下了伏笔。 秦武王举鼎内伤而死,秦武王无子,他的兄弟为王位大打出手。 秦国宗室重臣、右丞相樗里疾(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果断出手,迎回了赢稷,并立之为王,是为秦昭襄王。 赢稷即位后,秦国发生了长达三年“季君之乱”。 由于竟争王统失败,季君公子壮以及支持他的一些大臣叛乱,魏冉为将平定了这一次叛乱,并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昭襄王的那些兄弟有图谋不轨的全部诛灭。 甘茂任左相时站队错误,曾在“王统之争”支持过武王后。不过就他“武王党”的标签,也由不得他不做出如此选择。 所以他非常害怕受到清算,魏冉平定叛乱杀了那么多人,也怪不得他会害怕。 《史记》: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 《史记》记载的,只是治国路线的纷争,导致甘茂逃跑了。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本质还是外戚势力排除异已所引发出来的权力斗争。 宣太后: 向寿何许人?宣太后娘家人也。 二,秦王政向各方释放善意。 宣太后死后,昭襄王发动了一场“固干削枝”的政治风暴,大大地伤害了秦国内各个派系。 最典型的就是“白起自杀”、“太尉司马梗”被逐事件,使大秦本土军方与大王有了隔阂。 魏冉和白起绝对是一对最完美的组合,魏冉出任相邦(国)把持朝堂话语权,白起把持住了秦国军队主导权,得到了宣太后的支持,白起和魏冉在东方战场上攻城略地,秦国发展走向巅峰,“统一大势”已显。 杀神白起剧照: 但从昭襄王的角度来说,王权旁落,国策变更,“楚系外戚势力”已经遍布朝堂,“田氏代齐”之忧已经初显。 昭襄王耿耿于怀,宣太后死后,他立即着手发动“固干削枝”之策,从“驱逐咸阳四贵”、责令各封君立即就国、穰侯赴“陶”、穰侯死咸阳收回“陶”设郡、白起自杀、司马梗被逐到孝文王继位三天而死,无不表现着咸阳政局的混乱和斗争的激烈。 征伐天下,统一六国始终靠的还是武力,并且还要消除各个派系的斗争,也要整合整个国家的力量。 秦王政封甘罗为上卿的这个举动,首先否定了当年老王的错误行为(否认老王本身也是有很大的风险的,一般后人都会为避尊者讳),也有尝试向各方派系施放善意的意思。 三,秦王政欲重复燕昭王当年故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 秦王政不因当年甘茂叛秦的行为而不封赏甘罗,反而大加封赏。 “甘罗封为上卿”之事,顿时震动天下。 秦王政既向天下人展现出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又向天下人展现出他一副求贤若渴的君主形象。自此,关东贤才纷纷入秦,有尉缭、茅焦、李斯、顿子、姚贾、周青臣等。 吕不韦: 史上记载,吕不韦门下就有十万食客。 甘茂逃离秦国后,他的家人留在了秦国。吕不韦在咸阳开始养客。 十二岁的甘罗在吕不韦门下做事,就此进放入秦国王、相的视线。 王、相选择了甘罗,那也得看看甘罗没有那个能力。甘罗于国有功吗? 凭什么得到封赏呢? 其一,秦王政三年,赵国悼襄王新王即位。 秦国趁赵王新立的机会,想欺负一下赵国。 秦王政准备派张唐到燕国去做国相,想跟燕国联合起来攻打赵国,扩展河间之地。 但是张唐拒绝了,吕不韦多方劝说,始终没有效果。甘罗出手,成功的说服张唐。 其二,还是秦王政三年,甘罗出使赵国,利用秦燕联盟的压力逼迫赵悼襄王王割让五城,诱使赵国攻打燕国。 这一手玩得漂亮,不出一兵一卒,割赵五城,壮大秦国已身,又加大了燕赵两国之间的仇恨。 甘罗,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居然一举成名,被秦王封为上卿,这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史上是罕见的。 出使: 后世有人经过分析,就以赵国之弱,再加上新王即位。 新王即位往往是国家最虚弱的时候,不管是派谁去恐吓一蕃,都能取得割让五城的功绩,毕竟此时此刻,赵国是不敢得罪秦国的,我认为有一点道理。 但是以我看来,就是如此也说明了吕不韦和秦王政在甘罗身上有着很深的政治考量。 甘罗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之后,所以就此淡出了《秦史》和人们的视眼。 歪眼小史工作室 主答——千古亭榭 |
|